在伟大祖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善良的民族——布朗族。自古以来,布朗族就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劳动、生活、繁衍,与周围的汉、傣、佤族、拉祜族、哈尼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为祖国边疆的开发和保卫做出贡献。布朗族作为跨境民族之一,也与缅甸的布朗族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交流需求。许多家庭也在国外结婚,这加强了中国和缅甸的交流和团结。
布朗族人称自己为“阿瓦”。韩称布朗族为“普满”,戴称布朗族为“腊”,佤族称布朗族为“文”,拉祜族称布朗族为“西卡”,彝族称布朗族为“普满”。
布朗族的祖先是古濮人。汉金时期,“普”人分布在澜沧江两岸和云南西部广大地区。到了唐朝,它已经分裂并发展成许多不同名称的民族。其中,“蒲子满”当时分布在永昌(今保山地区)和鄞城(今京东县)。写明清文学中的“蒲满”。“溥的意思是溥满,现在是顺宁...永昌京东七府有这种“山居”,它们大多靠近大山,不怕深渊,而且它们没有床,只吃荞麦。
自汉晋以来,“普”人一直居住在该县(包括布朗族和佤族的祖先)。傣族和拉克族都认为布朗族是该县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小海河边的赛汗布朗族说:“我们的祖先自古就住在这里。”1960年后,人们发现了许多粗糙的红色陶器和古代石头砌成的村庄墙壁。许多布朗族人也称他们的祖先来自蒙毛。
布朗族的祖先是先秦时期百夫茶的一个分支,在汉晋时期被称为百夫茶,在唐宋时期被称为蒲子满,在元明清时期被称为蒲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布朗族有各种各样的称谓,自称各地区有所不同,包括“布朗”、“博罗”、“翁贡”、“蒲满”、“吴”、“阿瓦”、“我”。他说,有“那瓦”、“普曼”、“阿比埃”、“卡波”和“吴”等。解放后,党和政府根据自己人民的意愿被统称为布朗族。
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的一个分支,即布朗和阿尔瓦方言。他们没有自己的语言,但使用傣语和汉语。大多数人信仰小乘佛教,而很少人信仰基督教。与此同时,大多数地区仍然保留着原始宗教,崇拜祖先的图腾。
大多数布朗族人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除了生产自己消费的食物,他们还生产茶叶和紫胶等经济作物用于商品交换。自1970年代末以来,布朗族地区还发展了橡胶、甘蔗和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生产。布朗族地区是国内外著名的普洱茶和蒙库茶的主要原料产地之一。茶叶生产是布朗族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由于布朗族生活在分散的地区,其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以及与先进民族的交流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其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
到20世纪50年代,临沧、保山、思茅的布朗族发展到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而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仍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
与此同时,一些氏族公社的内容被保留了下来。大部分土地归村社所有,归部落所有。“刀耕火种,轮番弃荒地”的耕作方法是这里的主要耕作方法。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非常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149)
1 「黑岛龟人」布朗族历史 “沧江怒水”之间的布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