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书法史上,郑的名字并不突出,今天也很少有人知道,但他却受到康有为、马宗活的高度赞扬。康有为题词赞道:“当大鹤山人的字画被冠以医术之冠时,人人皆知,但对书法却知之甚少。今天,他们复制自己的诗,他们生活在远古时代,美妙的美丽和和谐。他们选择了北碑的长度,把它高高地举到了它的荒原上,并把它建在了“张梦龙的殷碑”上,而把“李忠选”和“中国”并列,这样它就有了碑的厚度,而没有了停滞的痕迹。马宗活的《说文解字》认为:“大鹤山人书以南碑为结,而岐伯头发浓密,既有北碑之美,又雍容华贵,闻之至六朝。”。简札的诗歌手稿,出售弹丸,有一个英俊的风格。我尝到了藏族人金石拓片上的墨汁。笔触细腻如游丝,美不胜收,尤其完美。"
康有为的赞美和马宗活的赞美是针对不同的对象而发出的。无论对错与否,都不能直接用来评判本期发表的对联,但毫无疑问。因为一方面,联体书法达到了“纯取南碑”的目的(如马所说),另一方面,又背离了康有为“取碑厚义”的结论。
郑与的行书结缘的结构,而结缘最突出的表现是它是以碑书为基础的,结实健康,且易于开启;然而,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基本的笔画上,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笔画都吸收了书法的趣味,这种趣味是薄的、平滑的、迷人的,没有一点沉重的“碑意”,这可能与“指墨”有关。反复品味这对联书法,我突然想到,现代萧劳书法的外观是相当接近这一点。不知萧是从郑叔那里学来的,还是从郑叔那里学来的。一般来说,书法家写对联的时候,字体总是比文字流畅,但对联的处理却恰恰相反。沉重笨拙的是文体词,金石学精神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升。也就是说,郑对主张研究碑学的康有为和马宗活的肯定,也是理所当然的。
郑(1856-1918),山东高密人,奉天(今辽宁)铁岭人。叔叔问,英俊的部长,小斜坡,瘦绿色,小裕固族,和大鹤山人在他的晚年。清光绪一年(公元1875年),曾任内阁大臣。年轻的家庭教育,小学强化学习,普通医学知识,精通音乐,工程诗歌,对石书画上瘾,以及收集宏观博客。考证的文本和诗歌有很多种。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240)
1 「宋平之子」怎么看坟地风水的好差?风水师下葬口诀有哪些?阅读 (139)
2 「宋朝多少年历史」郑文焯行书联简介,深受康有为与马宗霍推崇阅读 (175)
3 「宋子」文言文《旧唐书·窦威传》原文及翻译阅读 (207)
4 「宋儒」《武林外传》中白展堂的武功在武林中处在什么等级?阅读 (127)
5 「宋薇」一介凡人却能给孙悟空指路求学,山下的樵夫究竟是何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