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2600多年前山东大地上的城濮之战,论规模的话便算是春秋时期最大的一场战役了,该战役成功组织了南方的楚国文明向北发展的趋势。如果把视角定位于当时来看,这场战争不愧为“东方的世界大战”。
故事的大概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
然而,细读史书,便能读出一些不寻常的东西来。首先,楚军的统帅为什么是子玉,楚王哪里去了?其次,为什么城濮之战楚军伤亡人员当中只有子玉的若敖六卒,其他的楚军哪里去了?
在城濮之战中,粗略的统计下,参战的国家多大13个,总兵力超过30万人,晋军联盟(晋、秦、齐、宋、下鄀),楚军联盟(楚、曹、卫、郑、鲁、陈、蔡、许)。
春秋诸国
从中国历史趋势上看,该场战争的结局便决定了中华文明到底是中原走向还是还是吴楚走向,从文学上来看更是诞生了如表里山河、知难而退、退避三舍这些成语。无论从后世的哪个角度看,这场战争都是次大的转折点。
让我们把视角放到2600年前的楚国统帅子玉身上,子玉是何人呢?子玉出身于当时楚国势力仅次于楚国王氏的若敖氏家族,显赫的家室和卓越的能力使他获得了当时时任楚国令尹的子文的青睐,面对这位同样是若敖氏家族的后起之秀,子文是大力提携。而面对这样的举荐,当时的成王只能“从其请,乃命子玉为尹”。就这样,若敖家族再次攥稳了权柄。
子玉
而楚王呢?面对一个日渐强大的若敖氏家族,楚王的心里更像是针扎一样。一方面,子文为令尹多年,建树颇多。但另一方面,若敖氏家族的子西、子上等人在楚国宫廷中担任诸如大夫等极为重要的官职。这便给成王一个很明确的暗示了“你们要干什么?”很明显,若敖氏家族的强大,已经开始让楚王害怕了,更何况这次的令尹还出现了若敖氏家族的连任。更可怕的是刚当上令尹的子玉又正是最有抱负的时候,同时,子玉还是一个追求完美,不愿意妥协的人,这种性格的人就让楚成王对他更加忌惮了。如果哪天子玉积累的战功、威望越来越多,又有国内第一大家族的支持,同时他还姓芈,这样的人不篡位那他一定便是个傻子了。太阿相信此时不光是楚王,换做是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要干一件后世任何君王对权臣做的事情了——削藩!
终于,一个绝佳的机会到来了!宋国反叛,作为楚国附庸的宋国在北方大国晋国的授意之下,从楚国阵营叛变到晋国阵营。面对这个不懂规矩挑衅的小弟,楚国当然要收拾他了,不然怎么给天下人和其他小兄弟们交代呢?于是乎,成王在令尹子玉的再三要求之下,给了子玉三百乘战车,并且有一半还是若敖氏的族兵,意思很明确,就是让你子玉去送死的,去做消耗的。三百乘战车是什么规模呢?子玉去讨伐的宋国也算是曾经的大国,虽然没落了,但是拿出个几百乘战车来对阵丝毫不是问题的,况且北边还有强大的秦、齐、楚等国。尤其是晋国,从齐国手里继承“尊王攘夷”的职责之后便一直视南方的蛮夷楚国不顺眼,不打你打谁?这样来看,子玉的这次出兵不是送死是什么?
然而,子玉看不出来么?当然能看得出来,但那又如何?子玉是令尹,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楚国令尹,拥有征战杀伐之权的令尹 ,并且楚王已经下令,“命子玉将车三百乘以伐宋”,子玉敢于抗命么?不敢!如果抗命不去,“那好,把你子玉若敖六卒的指挥权交出来,孤派近臣蒍吕臣前去伐宋!”子玉只能硬着头皮上!
好在凭着这只能征善战的部队在缗邑(今山东济宁金乡县)大破宋军,围宋军于商丘。然而,子玉气都没来得及喘一口呢,楚王亲帅800多乘战车的主力大军杀到!意思很明确,下山抢桃子来了。在商丘城下,光楚军一家的兵力,便达到1000多乘战车,再加上仆从国如陈、蔡、曹等国的部队,掐指一算,人数足以达到10多万,围城士兵甚至比宋都商丘的老百姓还要多。但是,凭借几百年的经营,宋人硬是顶住了楚军的攻击,一直坚守到了以晋军为核心的联军的到来。
所以,按照正常逻辑,南北两个大国便要开始在中原这块地方展开角逐了。站在晋国的角度,毕竟是新收的小弟,有亡国之危,如若不救,何以在诸国立足?况且晋国刚刚从齐国手中接过霸主的地位。
晋军方面,为救宋,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拿下了卫国和曹国,距离宋都商丘已不足150里。可见晋军战斗力之强,中原霸主实力实至名归。
吊诡的是,楚王撤了。只剩下不到600乘的战车继续围困宋国,并且大多数都是疲惫之师。光凭实力对比来看,晋军和楚军的实力对比能达到2:1。更吊诡的是,晋文公也停下了进攻的脚步。何解呢?晋文公看到楚王大部队撤走的时候也觉得此次军事恫吓达到效果了,毕竟“吓”走了楚王,但搞不懂的是又留下了一小撮人马在围攻宋国,此时的晋文公一头雾水。
许久许久许久之后,楚王不耐烦了,派人来直截了当的问子玉“行不行啊,不行撤啊!别在那耗着了!干脆回家吧!”多次催促之后,子玉承受不住若敖氏家族名声带来的压力了,毕竟如果看到敌人不敢迎击,将来回去怎么见家族父老,若敖氏家族的名声岂非丢大了?更何况还有个“过三百乘不能入”的谣言等着他呢。此时的子玉,需要一次胜利来铺就回家的路。“不就是只有600乘战车么,那又如何,对面的我王,你给我看好了,我子玉是如何实现若敖氏家族的光辉的!”
子玉在思想上做好与晋军开战的准备后,向楚王乞求增兵,子玉上表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楚王什么反应呢?“王怒,少与之师”意思就是象征性的给了部分老弱残兵,就这种老弱残兵还只给了一点。
此时的子玉后援彻底断绝,无奈的子玉只能私下通过外交途径和晋文公商议:只要曹、卫两国复国,双方各退一步,楚军便罢兵回国!但是,子玉的算盘打得太精了,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晋文公不会答应这个看起来让楚国获利的意见。便再次堵上了子玉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国际争端,荣归故里的通道。于是,那就只有战了!
这时候,前有强大的晋军,后有阴险的我王,子玉这时候的选择依然是向前,向前!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子玉也要去闯一闯,不负他若敖家族的名声!相信此时,子玉内心是愤怒的,他的愤怒,不仅仅是对晋文公的,更是对楚成王的。作为国君,一兵不发,坐山观虎斗。如果赢了,楚国得利,楚王是赢家;败了,楚王阴谋得逞,还是赢家。代价呢?确实几万条若敖氏族人的生命!而子玉需要的,仅仅是一条带自己跟族人回家的路,他需要在绝境中找到生路。围困宋都,已经是败局了,早晚被人夹击而死,不如干脆跟晋军来一次决战,万一打赢了呢?于是,子玉率领五万大军,五万疲惫之师北上,与晋军决战!
让我们把视角投放到最终的战场上,辅一开战,晋军联军向后退却,这便是著名的“退避三舍”以诱敌深入!子玉率兵便从定陶追至城濮,到了四月一日这一天,两军都已到达战场,第二天,决战开始了!
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大战,子玉不得不慎重布阵。晋军方面,分为左中右三军,左军为200乘战车,中军为400乘战车,右军为200乘战车。楚军方面,子玉同样设置了左中右三军,不同的是左军为楚军主力,有200乘楚军精锐战车,中军只留下180乘战车,皆为若敖子弟,右军为陈蔡联军(基本是打酱油的)。寓意很明确,使用左右两翼包抄,击溃当面之敌,尤其是左翼,是楚国司马子西指挥,相信击溃晋军应该不成问题,子玉想来想去,便又觉得看到了希望。
大战开始!随着子玉激动的说到“今日必无晋矣”杀戮便开始了。眼看着楚军左军朝着晋军右军杀去,便在这时,左军统帅司马子西看到了诡异的一幕:晋军右军撤了。子西一时大喜,乘胜追击!待追到视野之外,突然,子西看到了他这辈子最悲催的一幕!晋军右军之后杀出来了一直400乘战车精锐大军。四月份的中原,狂风大作,很快子玉便看不清左翼到底发生了什么。须臾之后,被三路包抄的子西左军被杀得血肉横飞,大溃之!同时,右翼的陈蔡联军毫无悬念的失败了。
看到这个结果,子玉的心平静了,他已经接受了这一场大败!看看自己周围这180乘的若敖子弟,都是自己的兄弟们啊,撤吧!回家吧!就这样,子玉放下了······
子玉率残部回楚国,行近方城时,成王的使者来说:大夫要是进方城去,怎么向申县和息县的父老交待呢?子玉无以自白,乃自缢。
就这样,作为权利斗争的牺牲品——子玉,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最后,成王成功让亲信蒍吕臣当上了令尹,而子玉,在晋文公和楚成王的前后夹击之中,沦为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192)
1 城濮之战简介 城濮之战交战双方?阅读 (192)
2 城濮之战简介,城濮之战的故事阅读 (163)
3 城濮之战:为晋文公奠定春秋五霸 城濮之战的影响阅读 (155)
4 城濮之战晋文公为何要退避三舍? 晋文公是个什么样的人?阅读 (156)
5 城濮之战奠定晋文公霸业 战争理论受毛泽东推崇阅读 (185)
6 城濮之战:强者之争,为何楚国惨败?阅读 (173)
7 城濮之战—一场内外勾结的阴谋阅读 (168)
8 城濮之战:开“兵者诡道也”先河之战阅读 (181)
9 城濮之战:一场内外勾结的阴谋阅读 (162)
10 城濮之战谁赢了?对当时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