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败因之谜中日甲午战争败因之谜

中日甲午战争败因之谜

  黄海海域“丹东一号”沉船打捞,引发了国内中国媒体的关注,原因是证明沉船身份的一个重要物证出水了,印有“致远”字样的瓷器打捞了出来,致远这个词相信学过历史的人一定不会陌生。

  120年前中日爆发甲午海战,致远舰正是在这里,在邓世昌的指挥下英勇作战,然而可惜当时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紧最后输了,而且输的很惨,包括致远舰在内的5艘战舰沉没,随后不久北洋水师覆灭,清政府然后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可以说当年那场甲午海战决定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命运,影响深远,可是当年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为什么会输给日本,这里面究竟出了什么问题,120年来无数人在寻找答案,然而就在探寻当中有人发现这其中还真是迷雾重重。悬案迭起那么当年甲午海战到底都有那些谜案呢?

  一天上午北洋舰队护送4000名官兵前往朝鲜,在中午返航的时候跟日本联合舰队碰上了,提督丁汝昌立马召集了各舰管带召开会议,做了雁翎阵部署,可发挥北洋水师前主炮的优势,以定远、镇远两舰为先锋冲击敌阵,什么是雁翎阵呢?当时的北洋水师以定远、镇远两艘战舰居中为首,其它八艘战舰分在两侧稍后,横阵排开,日本海军的12艘战舰则是成一字型纵队,中间是他们的松岛号旗舰,吉野号在最左边,他的角色是游击队旗舰,海战开始日军吉野号带领其它三艘战舰从左路迂回开战仅30分钟,就击沉的北洋舰队右侧的超勇舰随后杨威舰也中炮起火很快沉没,而后吉野等4艘穿插到后面,北洋水师顿时阵型大乱。

  有人说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输就输在提督丁汝昌不懂海军,雁翎阵有问题,这种说法流传很广,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丁汝昌真的不懂海军吗?

  丁汝昌,安徽庐江人 ,早年投身淮军名将刘铭传部下,镇压过太平天国,后北上征缴捻军当过骑兵司令,此人打仗勇猛立过不少战功,被提拔为记名提督,后来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保举做了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的出身的确是陆军,那李鸿章为什么要安排他做水师提督呢?李鸿章他有私心,因为丁汝昌是安徽老乡又是老淮军,加上为人厚道,李鸿章用他就是要把北洋水师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

  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它和镇远舰一样都是大型铁甲舰,排水量7600吨,亚洲最大,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钢甲厚度300毫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在甲午海战之后人们进行一个分析发现114毫米刚巧是当时海军的炮弹能不能打穿的一个界限,114毫米一下的钢板是可以打穿的,114毫米以上的是打不穿的,定远、镇远两艘巨舰完全就是个铁疙瘩根本就打不动,亚洲就两艘全在中国,这也是北洋水师为什么号称亚洲第一的原因,日本的吉野号英国造的巡洋舰排水量4100吨,跟日本旗舰松岛号基本一个级别但是吉野号航速更快。

  为什么要布雁翎阵呢?中间定远、镇远的位置相对突出,丁汝昌的目的,其一,就是凭借两艘巨舰的铁甲扛住日本军舰的火力,来保护其它的弱舰。其二,布雁翎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火炮定远舰上安装有德国著名的大炮克虏伯巨炮口径305毫米,当时最大发射320公斤的炮弹,这样的炮弹一但击中只要两发日本军舰基本玩完,定远号上有4门都装在船首位置,镇远号也一样。把主炮装在船首这是当时最流行的一个设计,以前的主炮都是装在船的两侧,到了19世纪中期因为火炮的发展设计变了,当时的北洋水师是已经跟上了世界海军的步伐的,而这种设计也决定了只有雁翎阵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日本舰队排的是一字纵队。既然流行雁翎阵,为什么这场海战主流阵型就输给了传统阵型了呢?这里还真有值得咱们警醒的地方,当年日本没钱,买不起顶级舰船,但是面对扩张的第一步还得面对北洋水师,一连好几年日本都在研究对付北洋水师的办法,后来他们终于发现克虏伯大炮虽然威力大但是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发射速度慢,几分钟才能发一发,对付它的办法就是快。(历学网www.uuqGS.com)日本军舰的主力大炮名叫哈奇开斯跑,虽然口径只有47毫米但是每分钟可以发射十多发炮弹,所以也叫速射炮。日本人也不是傻种,虽然好炮买不起,小炮还是可以多多益善的,当时日本每一艘舰船都装有81门速射炮,全装在船舷两侧。可当时中方这样的大炮很悲剧只有3门,这也是日本联合舰队当年为什么采用一字纵队的主要原因充分发挥船舷两侧速射炮的优势,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日本扩张的贼心不死他们一定会弄出点名堂。

  第一种说法就是说的清政府的大意,大臣禀报慈禧日本海军在扩充舰船慈禧听后说“咱这大清受洋人欺负忍了就算了,这东洋一个小国能泛起什么浪呀!”就这句话有人认为甲午海战其实还没打就注定了失败。第二种说话是北洋水师失败其实早已注定,真相很吓人,有人研究发现北洋水师亚洲第一的称号是假的,懂军事的读友都知道,舰队的战斗力有战舰的排水量决定的,我们列一下数据就知道了,北洋水师从1875开始组建到1888年成军总排水量27000吨,而日本海军到1890的时候不过17000吨,当时的北洋水师号称亚洲第一这一点不假,但是到开战时北洋水师的总排水量不到40000吨,但是日本的联合舰队已经达到了72000吨,多出了北洋水师将近一倍,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几年清政府干了几件大事,说起来也确实够大。第一件重修颐和园耗资几千万两白银,有人计算过假如拿这些银子买定远号这样的巨无霸可以买10艘,第二件光绪大婚耗费白银600万两,可以买2艘巨无霸,但可悲的是这仅仅是假设,有人可能会认为清政府不思进取注定要失败,这一点说的也不无道理。这么大手笔的花钱以至于到最后炮弹都买不起了,有人统计过黄海大战北洋水师平均没搜舰船中弹102发,日本舰船平均中弹却只有11发,双方中弹比例达到了9:1.原因就是打到后来北洋舰队没炮弹了。

  后来故宫绝密档案揭晓了:修颐和园用掉了600万两白银。加上光绪大婚一共才用掉1200万两白银,1200万两白银,不足以让偌大的一个海军水师没有炮弹打啊。

  查阅史料《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参加过黄海大战的定远、镇远、靖远、来远、济远、广丙7艘战舰的库存炮弹仅开花爆破弹就多达3421枚,其中3071枚早已拨给了北洋海军。这些炮弹都去哪儿了呢?后来经史料查阅,当时炮弹是有的但是都没有在船上,都在威海卫和旅顺军港库放着呢!这就我们说的甲午海战是个悲剧就悲在了这里。至于为什么有炮弹没带上船至今还是个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