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为什么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

为什么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建议?

  若袁绍听从了田丰的意见,官渡之战会不会有不同结果?三国鼎立又会出现怎样一番景象呢? ?

  我们先看看田丰是怎么劝诫袁绍的:操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今不如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人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三年,可坐克也。

  概括起来就两个观点:1、曹操虽然兵少但是会用兵,不可轻视。2、我们应该修养生息,同时派几支偏师对其骚扰游击,达到我未劳而彼已困的效果。

  真的很没有说服力。

  按田丰所说:曹操善用兵,现在兵少就已经这么怕他了,再过几年人家恢复过来兵多了,岂不是更难啃了?

  什么?你说可以一直骚扰游击他让他无法恢复?呵呵,理想很丰满,人家曹操善用兵啊,皇叔举兵囤沛,曹操用了不到一个月就让其滚蛋,前锋颜良文丑都是名将,分分钟人头落地。袁军谁敢保证自己的骚扰能达到皇叔举一州造反的声势和破坏力?又能有多少颜良文丑这样的有声望有能力的名将?要真是耗起来偏师游击,您这是去全身而退的骚扰呢,还是去一个折一个送装备给养当快递呢。

  更何况,以袁绍的反应速度,他也未必能把偏师骚扰的时机安排掌握好。

  至于什么军队疲乏,百姓劳弊,民怨沸腾之类的任何朝代任何战争前都可以由反战派拿出来的说辞,大家乐呵乐呵就可以了。

  三国时期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口,是生产力。惨烈的官渡之战5年后,冀州一州居然还有超过三十万户,让曹操兴奋到公开失态。偏偏袁绍这个人很得民心,“绍以宽厚得众心”,“袁绍有恩于民夷”,说这两句话的利益相关者,可是曹操帐下的顶级谋士,荀攸郭嘉。

  而这场战争曹方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几个月打下去,“众少粮尽,士卒疲乏”,满打满算也只能坚持15日,曹操本人为了胜利亲自偷袭粮草,杀的根本来不及去管过来的援军,身边的人劝他分兵抵抗,红了眼的丞相只抛下一句话:“贼在背后,乃白!”,曹操手下跟袁绍私通的书信不计其数,逼得我们的丞相只能将其付之一炬,好听点是:“我自己都自身难保,何况你们”,难听点是:“靠,这么多人,我要一个一个追究下去,明天衙门就没人了”

  官渡之战之前三年,曹操集团可以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对外不停的和张绣、袁术、刘表、吕布、刘备死磕,镇压了无数叛乱,刚刚拿下青徐,对内结束了与汉室集团的蜜月期,双方开始翻脸。直到官渡之战前夕,外有刘备举兵徐州,孙策意图袭许,内有董承谋划政变。

  袁绍抓住千载难逢的时机出兵,迫使曹操无法通过天子去寻求更大的声望和影响力,无法稳定修养自己的元气,被迫默认了臧霸钟繇等地方势力半独立的诸侯现状,没有机会去占刘表这个软柿子的便宜,没有趁东吴权力交接时插一杠子狠狠打压,最重要的是,没有彻底摁死刘皇叔,让他在新野遇到了人生的转折。

  如果按田丰说的,再给曹操三年时间,让他有机会去实现上述的目标,万一(其实是很有可能)分兵游击的策略不成功,到时候不知袁军是否还有实力把对方耗的如此危险狼狈。

  这么看来,双方速战速决也是一件好事,至少对老百姓而言可以早一点脱离兵戈战乱,无论谁获胜,都可以成为全国压倒性的势力,有更多机会统一全国至少是大部分地区。

  还有一点必须要提的是,田丰说的是三年可成,可是我们袁绍同学,官渡之战后满打满算只活了两年.....他在的时候即便官渡输了也有机会东山再起,他一去世,几个熊孩子立刻让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如果袁绍听取了田丰的意见,也没有因为经历官渡之败而这么快郁结去世,双方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方身上僵持下去,即便没有官渡之战,也会有另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役。以曹操及手下的水平,实力差距会进一步缩小,胜算也会增大,但胜负仍然在一线之间,各种机缘巧合难以掌握,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两大集团的攻守会更持久。http://WwW.uuqgs.com

  所以最有变数的两点,倒不是在于袁曹两方的交戈捭阖,而是袁将军的大限和曹丞相能不能用田丰给的这三年时间摁死刘皇叔。如果袁将军呜呼太快,皇叔又被摁死,那么西凉马腾韩遂内讧不息;东吴孙权、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汉中张鲁都是守成之辈,怎么看曹操都是一统六合的气象。

  如果袁将军坚挺住了,刘皇叔跑到刘表那里请出孔明如鱼得水,过上几年无论因为什么原因刘表顺理成章的去世,嫩的能掐出水来的刘琦刘琮,又怎么会是皇叔的对手.....要是曹丞相还因为袁绍强大的压力心有余而力不足让皇叔尽取荆州,他就等着腹背受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