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要砸掉魏征的墓碑?李世民为何要砸掉魏征的墓碑?

李世民为何要砸掉魏征的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这又是为何呢?

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重用,第二年,魏征请求去河北劝降,被批准,于是他来到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但是唐太宗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在魏征为官期间,他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贞观七年,魏征被封为郑国公。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亲自去他家吊唁,这在古代中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让人叹息。

对于唐太宗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的局面,为了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位元老,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好像在教诲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而在皇帝私生活上,魏征像一位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更像是在教育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

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上一管,很多时候都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魏征比唐太宗大20岁,如果放在时下,就是60后与80后的关系,年龄上的差距,代沟上的隔阂,意见上的分歧,必然会造成二人之间的冲突,魏征在呕心沥血的同时,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有自己的主张、理想、爱好和私生活。

唐太宗那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标新立异的开拓劲,以及自由生活的做主权,在很多时候都受到了魏征的干涉和阻挠,难怪有一次唐太宗守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能把从谏如流的唐太宗逼到这个分上,魏征的进谏确实过了头。

爱太深,容易出现裂痕,魏征这种慈父般的过火关爱,在唐太宗眼里却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皇帝的在很多时候说了不算,反而要看大臣的脸色,这种长期逐步积累起来的压抑,总有一天就会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而魏征的荐人失察和谏言外流不过是唐太宗悔婚砸墓事件的导火索。

贞观十八年,不听劝谏、一意孤行的唐太宗在攻打高丽受挫后,不由得发出了[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的长叹,立即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

人,总是在受到挫折后,才明白忠言逆耳利于行的真谛,皇帝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