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的历史影响——妙手仁心奠定中医儿科之圣
《小儿药证直诀》: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
孤儿寻父尽孝道 北宋仁宗年间,在山东郓州(今山东东平县)的一个村落简陋的房子里,有一个男子,正在收拾包裹。在他的对面,一个三岁的小男孩,正坐在板凳上睁大眼睛看着他。这个小男孩,就是钱乙。他的父亲钱颢,一边收拾行囊,一边对钱乙说: 儿子,你妈死得早,以后就只有靠你自己了。 年幼的钱乙不会理解他在说什么,只是瞪大眼睛听着。钱颢用力打好了最后一个结,说道: 我要去寻找神仙了,如果找到了,我会回来带你一起成仙,如果找不到,今天就是我们父子俩诀别的日子。 钱乙还是怔怔地看着父亲。钱颢将几文钱放在钱乙身边,拍拍小钱乙的脑袋,然后拿起酒壶,喝了口酒,背上行囊,出门扬长而去。
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小钱乙仍然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呆呆地坐在凳子上,用手使劲地抠着木头凳子,眼睛里含着眼泪。虽然他不知道父亲到底要做什么,但是,他唯一感觉到的是:只剩下他孤零零地一个人了。妈妈离开了人世,爸爸又撇下他一个人走了,在这个世上,钱乙只有姑妈一个亲人了。钱乙的姑妈,心地善良,早年出嫁到姓吕的医生家里。她看到哥哥狠心把钱乙抛弃,她就把钱乙带回了家。姑妈家只有一个女儿,姑父和姑妈便把钱乙当做了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
钱乙在姑姑一家人的照料下,慢慢地长大了。从小就失去了父母的钱乙得到了父母般的照料,从表面上看,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但是,人们总是觉得这个孩子有点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他跟随姑父出诊的时候,如果遇到了患病的孩子,看到孩子孤独、痛苦的表情时,他的眼睛里会同样被痛苦灼伤。
村子里张铁匠家的孩子病了,才两岁,不知道是什么病,高热,抽搐,吃了药也没有效果,钱乙在旁边,当看到孩子无助的目光时,钱乙感到了一种彻骨的疼痛。他仿佛看到了这个孩子陷入了黑暗中,被人世间孤单地抛下。这种感觉钱乙似曾相识,他的心被猛烈地敲击着。孩子最后还是死去了。钱乙呆呆地坐在院子的外面很久,望着远方,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是个秋天,旁边枣树的树叶随着风慢慢飘下,更透出一种无法言语的凄凉。回到家里,吕郎中已很疲惫了,但他还是拿出了一本很旧的书给钱乙。钱乙诧异地望着姑父。姑父说: 如果你有心于此,就看看这本书吧。 钱乙接过书一看,只见封面上写着 颅囟方 三个字,忙问道: 这是什么书呢? 姑父说: 这是专门治疗小孩疾病的医书,是中古巫妨写的,你可以好好看看。 (这本书的原本现在已经遗失了)钱乙好奇地翻开了书,又问: 为什么治疗小儿的书这么少呢? 姑父叹了口气,说: 那是因为小儿的病难以治疗啊。 钱乙不解地问: 为什么难以治疗? 姑父摸着钱乙的头,无奈地说: 因为小孩子自己不会说话,没法儿自己说清病情,还不配合诊脉,所以不好诊断啊。还有,他们的脏腑娇嫩,用药稍微错一点就会酿成大祸,所以大家说:宁治十大人,不治一小儿啊。 钱乙点着头,目光变得坚定了起来, 原来是这样啊,那么,我就好好地学习治疗小儿的病吧!
就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度过了他独特的童年,十岁那年,姑父让小钱乙上了私塾。每天放学回来,钱乙仍保持儿童时的习惯,坐在姑父身边,看他开药方治病。时间长了,钱乙发现来找姑父看病的多数都是穷苦人。他们看完病后往往露出为难的神色说: 吕大夫,我只有这点钱,怕不够付药费吧? 姑父总是说: 没关系,没关系! 有的人实在身无分文,就只好留下几个鸡蛋或一把青菜顶药费,姑父也从不计较。他告诉钱乙说: 做医生以救人为本,不能像商人一样唯利是图。只要看好病就是医生的最大快乐。
姑父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医德和对穷苦人的深厚感情,使钱乙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十四岁时,念过五年书的钱乙已成了姑父的得力助手。他主动帮姑父抄药方、配药,给病人上热敷、针刺等,既帮了姑父的忙,又学到了医疗知识。到了十七八岁时,钱乙就可以单独处理一些小病了。有一天,钱乙送走一位白痴小儿病人后告诉姑父说: 我看,有许多病都是儿时得病的后遗症,可见治愈小儿病非常重要。 你说得对,可惜姑父在这方面医道太浅,以后,你就在这方面下工夫吧。有志者事竟成,以后家里看病我承担,你抽时间看看书,到外面走走,对提高医道是有好处的。 姑父诚恳地说。
在姑父的鼓励和支持下,钱乙决心摸索儿科疾病,让孩童少遭夭折,让老人少受丧子之悲。他把古医经中所有儿科病的资料都集中到一起,加以对比研究,并跑遍各地,边行医,边广泛采集民间治疗小儿科病的土方。经过几年努力,他终于在汉代名医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合小儿用的 五脏辨证施治法 ,还研究出几十种专治小儿病的药方,成为一代名医。
钱乙开始在学习《伤寒论》等经典的同时,更加着力在《颅囟方》的学习上,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本《颅囟方》在吕郎中的手里没有学出大的名堂,在钱乙那里却创造了一个非凡的成就。这就是钱乙的少年时代,白天和姑父出去诊病,晚上在家里苦读医书。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一天一天地长大了。
中国乡村的医疗条件一直不是很好,宋朝的时候更是境况恶劣,连草药都很缺少。于是,在出诊之余,钱乙就跟着姑父到山里采药。钱乙的姑父的带动下,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 辨正阙误 ,所下功夫很深。他特别精通《本草》等书,分辨其中正误和遗缺的地方。有人找到奇怪罕见的药物,拿去问他,他总能说出该药生长的过程、形貌特点、名称和形状方面与其他药的区别。把它说的拿回去与书对照,都能吻合。后来,当人们拿着关于草药的问题来请教钱乙的时候(有时是一些没有见过的草药),他总是从 出生本末 到 物色名貌 的差别,详详细细地解答,总是对答如流。事后一查本草书,果然 皆合 。这让大家无比佩服,觉得钱乙是学医的天才。实际上,这都是钱乙跟随姑父进山采药时学会的知识,加上他好学,晚上回来再翻翻书,就理解得更深刻了。
在钱乙二十岁的时候,姑父去世了。这位慈祥的乡村医生培养出中医儿科的奠基人,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留下,并且逝世前还告诉了钱乙的身世。钱乙悲痛欲绝。钱乙听完后,脑子乱了。时常做的梦竟然是真的,被抛弃的感觉原来是真的。钱乙哭完后,想了想,对姑父说: 是您把我抚养成人,我一定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对待您。 家里只有姐姐和他了,他必须担当起责任,他安葬了姑父以后,其时,姑母于早些年逝世,吕氏一家只剩下比钱乙大的一个女儿。
古代规矩,父母丧期不能结婚;但是如果父母双亡,女儿出嫁反算是大孝。早熟的钱乙开始以家长的身份为姐姐张罗婚事。很快,弟弟为姐姐找好一户人家。到姐姐出嫁的日子了。钱乙穿戴上了自己最干净的衣服,以女方家长的身份送姐姐出嫁。时辰到了,鞭炮响起,大门打开了。大家看到这个家里仅剩下的两个人走了出来,姐姐和弟弟。
在姐姐坐上轿子的那一刻,钱乙的眼泪流了下来,他闭上了眼睛,心中默念: 姑姑、姑父,你们该安息了!
在婚礼后,钱乙把姑父留下来的房子卖掉,然后把钱送到了姐姐那里。姐姐看他背着行囊很诧异: 弟弟,你要去哪里呢? 钱乙: 姐姐,这里的事情都结束了,我要去寻找我的父亲了,如果他活着,他该需要我了。
从此,钱乙踏上寻找生父钱颢的路途。钱乙听说父亲是到东海里找 神仙 去了,便直接在海边搭了一间小屋,隔段时间便乘船出海。前几次,钱乙总是乘兴而出,败兴而归。大约第五次的时候,他出海到一个无名小岛上,捡到一张关于医书的破纸。这让他非常兴奋,因为他感觉是冥冥之中有神在指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下一次出海后,在另一个无名小岛上,他看到一间小屋,屋里有个满面胡须的中年男人正在看书。当钱乙激动地说 我叫钱乙 时,那中年男人先是愣了愣,随即喜极而泣。父子俩自是一番深谈,然后一起踏上回家的路途。父子二人一路走走停停,花了好几年才回到乡里。钱颢最终过上了幸福的晚年。回到乡里,乡亲们都被感动了。这才是真正的孝顺。老子抛弃儿子,儿子长大了,把父亲接回来养老了。乡亲们被钱乙的孝行所感动,纷纷当作教育子女的活教材,而邻里的秀才们专门为他写诗立传,流传四方。
钱乙白天行医,晚上陪着父亲。他精心地照顾着父亲,同时开始了有规律的行医生涯,七年以后,父亲去世了。钱乙用隆重的葬礼安葬了自己的父亲。钱颢东游,是想寻找天上的幸福,却没有想到,真正的幸福就在他的家里,在他儿子的孝心里。
一贴 黄土汤 救了皇太子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 1085年),钱乙前往京城开封行医,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一时间在京城声名鹊起。这一年,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孩子病了,遍请了皇宫中的太医,京城的名医给诊断的都是泄痢,这种病在当时很难根治,这可把长公主的全家上下急坏了,大家都惶惶不安,担心孩子的安危。这时,府上有人突然想起了钱乙,于是赶紧对长公主说: 这位钱乙治疗小儿病那可是真有功夫,在民间传得很是神奇。 长公主一听,焦躁不安的心里立即生出了一线希望,急忙说: 那还等什么啊,赶紧派人把这位钱乙大夫请进府来。
当晚,钱乙正在家中饮酒,已经喝得有些醉了。驸马府上的人来到钱乙家里,二话没说,就把钱乙带到了驸马府。钱乙一身酒气地被带到重重帷幕之内,他睁开醉眼一看,床上卧着一个病怏怏的孩子,钱乙的神智才开始清醒起来,酒也醒了大半。他认真地对患儿进行了诊断,然后长长地出了口气,起身,退了出来。驸马很着急,忙问: 怎么样? 钱乙回答: 没问题。 驸马一闻:咦?怎么一股酒气?胆子太大了,驸马当时气得变了脸色。钱乙不紧不慢地说: 请驸马不用担心,小孩的身上很快就会发疹子,疹子发出来就好了。 驸马一听,更恼火了: 你给我闭嘴!明明患的是泄痢,和出疹子有什么关系!你实在是个庸医。 然后一巴掌把桌子给拍掉了一个角: 来人,把这个乡下土郎中给我轰出去! 钱乙听了,一言不发,转身就走。
第二天,驸马和长公主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使女来报,孩子出疹子了。两个人奇怪,一看,果然是出了一身疹子,孩子的精神也足了。两人觉得怪。这医生还真知道这病的发展吗?驸马再去请钱乙。一到钱乙家,正坐着呢,说,你们来了,出疹子了吧?之后又经复诊,用了一些药,后来彻底好了。长公主觉得奇怪。但还是很纳闷地问钱乙: 您怎么知道出疹子就会好啊? 钱乙回答: 我昨天已经看到有微微的疹点,疹子外发,毒邪有外透之机,不至于内闭,当然就有让正气得以恢复的机会了,所以断定人死不了。我再用药辅助正气,让毒邪全部泄出,病就好了啊。 大家一听,都觉得他高明。驸马和公主很感谢他,便把他高超的医术奏明皇帝,并授予他一个虚衔。
一天,神宗皇帝的太子仪国公突然生病,请了不少名医诊治,但是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发展到抽搐。神宗皇帝见状十分着急。这时,长公主向神宗皇帝推荐钱乙来诊病,于是,钱乙被召进宫内。神宗皇帝见钱乙身材瘦小,貌不出众,有些小看他,但是既然召来,只好让他为太子仪国公诊病。钱乙从容不迫地诊视了一番后,要过纸笔,写了一帖 黄土汤 的药方。心存疑虑的神宗皇帝接过药方一看,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 你真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 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 据我诊断,皇太子仪国公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以土制水,水平风息,所以此症当数用黄土。 宋神宗见钱乙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
正好这时皇太子仪国公又开始抽搐,皇后在一旁催促道: 钱乙在京城诊病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 于是,皇帝命人从炉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皇太子仪国公服下一剂后,抽搐症很快止住。服用 黄土汤 数剂后,疾病奇迹般痊愈了。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医术。由于钱乙医术精湛,待人谦和,神宗皇帝提升他为太医丞。自此,钱乙名扬天下,后来被尊称为 儿科鼻祖 。
黄土入药听来奇怪,其实还是很常见的,但这不是用的普通黄土,而是灶心土,也就是在农村灶台下经过反复烘烤过的黄土。灶心土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 伏龙肝 ,它的作用主要是温中止血。这一下大家就明白了,灶心土得了灶火的烘烤,性质发生了变化,才具有了温中的作用。用现代医学的眼光来看等钱乙的治疗思路,其实很简单:孩子肝风内动的原因不在于 缺水 ,而在于 水太多 。 脾土 因此而不固。而 肝属木 ,土又生木。因此,补足 脾土 才能固摄住 肝木 ,治好抽风症。现在,很多孩子都有儿童抽动症,平常挤眉弄眼,总闲不住,且脸色发黄、身体瘦弱。这样的孩子可以考虑从脾入手进行调理。只要补足脾土,孩子的情况可能就会得到缓解。补脾的食物有很多,山药、莲子、薏米、芡实等都可以。不过,钱乙当年所用的 灶中黄土 在今天已经很不适合了。
编写《小儿药证直诀》青史留名 邻村有孩子叫阎季忠,这个孩子在五六岁时,患了好几次病,这病重得好多大夫都说治不了了,准备后事吧。孩子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在京城做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后来有人就告诉他: 东平的钱乙医术高超,远近闻名,估计人家能有办法,你不妨试一试。 于是孩子的父亲就把钱乙请来了,结果钱乙很快就把阎季忠给救活了。从那以后,两家还成了朋友。阎季忠长大了以后,看到钱乙老师救了这么多的人,感到这是一件好事情,为了使儿童免遭夭折的命运,他就把钱乙老师经常用的药方和方法给记录了下来。
还有一个孩子叫董及之,这个孩子当时也病得不轻,他患的是斑疹,由于治疗不当,结果变成了危候,斑疹已经黑紫内陷了,这是说明正气已经大虚,如果再抢救不及时就会导致死亡了,家长这个时候真是急疯了,怎么办呢?这时有人提出来了: 听说钱乙治疗小儿病是手到病除啊,怎么不请来呢? 一句话让董及之的父母如梦初醒,于是赶快请来了钱乙。结果钱乙用一种叫牛李膏的药,给孩子服下去后,孩子就开始拉出了像鱼子那样的大便,接着,斑疹开始变红,最后慢慢地发了出来。这种病,就怕斑疹往里走,那叫内陷,危险着呢;如果往外走,发出来就好了。
孩子救活以后,家里人惊奇无比,就问钱乙: 钱老师,您太厉害了!可您用的这个牛李膏是怎么做的啊?您能告诉我们吗?万一孩子以后再患这个病呢,我们也好一试? 钱乙就直言相告: 其实牛李膏就是牛李子,等到九月份后摘下来,熬成膏,少放进一点麝香就可以了。 给董及之看完病以后,钱乙也就把这个事情给忘了,患者太多了,有时想记住都难。后来,钱乙年老时,从太医丞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回到故乡。
一天,有个叫董及之的年轻医生来拜见他。董及之?钱乙怎么想都想不起来这个名字了,那就请进吧。董及之进来,拜见了钱乙后,拿出了自己写的一个小册子,叫《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钱乙打开来一看,大吃一惊,连声赞叹: 写得好啊,这都是我平时研究的内容,可我还没来得及写出来呢,你居然已经掌握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而且还如此愿意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传授给大家(有惬素所愿以授人),真是难得啊,这样吧,我来给你写几句评语放在卷尾吧。 看来这钱乙是真的看好这位年轻医生了,就以他太医丞的地位给写几句话,还是那么客气的言辞,真是太难得了。写完了钱乙就问,你怎么会找到我这里的呢?(意思是我不大认识你啊!)董及之说: 您可能不大记得了,我小的时候您救过我的命啊! 然后提了些细节,钱乙这才想了起来,原来是这个孩子啊,现在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还成了一个医生!董及之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当时有人描述了他的行医状态,说 往来病者之家,虽祁寒大暑,未尝少惮 ,意思是说,无论严寒或酷暑,只要有患者来找,他都立刻奔赴患者家中,患者中有贫穷的,他都要周济一下。真是一个好医生啊!
钱乙以精湛的医术,救活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在这种高超医术的感召下,最终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医生。医道,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承下来的。
后来,当钱乙的书《小儿药证直诀》出版的时候,就把董及之的这个小册子也附加在书尾一起给出版了。这本小册子,它里面包含了很多温病的治疗思路,是后世温病学派的众多起源之一。此外,他把古今有关儿科资料一一采辑,加以研究。钱乙由于对小儿科作了四十年的深入钻研,终于摸清了小儿病诊治的规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是钱乙逝世后六年,由他的学生阎季忠(一作考忠)将他的医学理论,医案和经验方,加以搜集、整理而成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钱乙之前,有关治小儿病的资料不多。据《史记》所载,扁鹊曾为小儿医,东汉卫汛著有《颅囟经》,惜已失传。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孙思邈的《千金方》,也有关于儿科病的记载。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师巫撰《颅囟经》二卷,谈到了小儿脉法,病证诊断和惊痫、疳痢、火丹(即丹毒)、杂证等的治疗方法。钱乙对这部书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的 小儿纯阳 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 五脏辨证 法。
钱乙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较,在生理、病理上有其自身特点。如小儿在生理上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在病理上 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因此,其感受邪气之后,往往较成人的抗邪能力降低,易为邪气所伤,多见邪实之证。
但另一方面,邪气侵犯人体之后,由于小儿脏腑气血未充而柔弱,邪气损耗正气,又易于使小儿正气受损而转为虚证。其阳气不充盛,被耗伤则生寒;其阴精不充足,被耗伤又可生热,故而病理上虚、实、寒、热变化迅速。钱氏的这一理论认识,为正确掌握小儿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他反对妄攻误下。认为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年龄体质以及正邪情况酌情使用外,一般不宜妄用。
此外,钱乙在《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方》的基础上,将五脏辨证方法运用于小儿,为儿科临床治疗提出了辨证方法。他认为 心主惊 , 肝主风 , 脾主困 , 肺主喘 , 肾主虚 。其中,钱氏十分重视脏腑寒热虚实的辨析,而且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较有系统的脏腑辨证体系,虽不十分全面,但已经有其初步框架,对中医脏腑辨证学说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钱乙强调五脏辨证,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脏虚实寒热而设,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六味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
其制方原则重视选药柔和,反对过用攻伐之品。他的这种用药原则是针对小儿特点而设立的。此外,钱乙在处方调剂时多根据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灵活加减,创立新方。如其创立的地黄丸,就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肉桂、附子而成。
此外,钱乙临床用药,还常常根据儿科的特点选用丸剂、散剂、膏剂等。这些成药,可以事先制备,适应于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便于及时服用,易为小儿所接受。
钱乙的 保养养生 法,后被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养生方法。钱乙曾说过: 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 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有吃的意愿。小儿元阳充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感冒,因此,让小儿处于 七分暖 的环境中,不容易患咳嗽、哮喘等病。
以上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钱乙主张饮食、穿衣不可太过,即:不可食之过饱,穿得过暖。精美之物或喜食之品不宜食之过多,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时,食之太过会造成病患或过胖。
钱乙最初是以使用小儿科的《颅囟方》而出名的。一个姓朱的人,有个儿子五岁,夜里发热,白天无事,有的医生当伤寒治,有的医生当热病治,用凉药解表,始终治不好。病儿的症状是:多涎而喜睡。别的医生用铁粉丸下涎,病情反而更重,至第五天,出现大渴引饮。钱乙说: 不能用下法治。 他于是拿白术散末一两煎水三升,使病儿昼饮服。姓朱的问道: 饮多了不会泻吗? 钱乙答道: 不渗进生水在里面,是不会泻的。纵使泻也不足怪,只是不能用下法治。 姓朱的人又问: 先治什么病? 钱乙说: 止渴治痰、退热清里,都靠这味药。 到晚上,药估计服完,钱乙看看病儿,说: 可再服三升。 又煎白术散水三升,病儿服完,稍觉好些。第三日,又服白术散水三升,那个病儿再不作渴,也没有流涎了。接着钱乙给其服两剂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汤),由阿胶、牛蒡子、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组成,病就完全好了。
1079年,钱乙,这个 土郎中 的儿子,因为治好当时太子的病,才四十几岁的他,一下子进入了太医的行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儿很足的太医们张口结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是嫉妒。他们私下议论: 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巧合罢了! 有的说: 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
一日,钱乙和弟子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 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 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 钱乙笑了笑说: 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 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 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 弟子赶紧把老师的话记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 六味地黄丸 流传下来。即使在中成药种类繁多的今天,知道六味地黄丸的人可能最多了。曾经的小儿用药,现已成为滋阴补肾的常用药,临床上用于肾阴亏损、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这六味中药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所载的 崔氏八味丸 ,即八味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桂枝和附子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这对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驱。
妙手仁心博爱四方 钱乙退休以后,就隐居在乡间的屋舍里。他闭门不出,不戴帽子也不穿鞋子,安详地坐卧在一张床榻上,接待登门求治的病人。钱乙家的门前,每天都挤满好多看病的人,有搀扶着来的老弱病人,也有抱着来的小孩子,路近的有同饮一井水的乡邻,而路远的还有来自百八十里以外的。不管是谁,钱乙都给他们仔细地看病、付药。病人愁眉不展而来,在感谢声中离去。在人们感谢钱乙医术、医德的时候,钱乙总是笑容满面的,可是人们不知道,在背后,钱乙也被病魔折磨着。在年轻的时候,他为了寻找父亲,多少次饿着肚子在大海中与海浪拼搏,这样落下了个风湿的病根,现在开始找上门来了,他的周身开始疼痛,四肢的运动也开始出现了障碍。
钱乙给自己诊断了以后,心中暗惊:这是可怕的周痹的病证啊(周痹,一种以全身持续疼痛为特点的风湿病,现代的一些风湿、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疾病可以参照此病),如果这种病邪侵入到内脏,则是要致命的啊,怎么办呢?我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啊!在考虑了很久之后,他终于决定,用药力把病邪逼到四肢去,这样可以保住性命,于是他自己配了药物,开始服用。在服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自己的左胳膊和左腿开始慢慢不能动了,身上的其他部位却恢复了功能,这才放心了:终于成功了,病邪被移到四肢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可以缓解致命的疾病,在古代的中医文献中有很多记载,现在很少有人会了。他让亲戚上山去采药,采的是茯苓。过程也有趣。先找菟丝子,茯苓是在松树根部的植物。菟丝是寄生的。钱乙让亲戚点着菟丝,在哪儿灭了,在哪就果然挖出来了茯苓,拿回家后,按一定方法吃了一个月,果然有效果了。虽然左手不方便,但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跟没病的人一样。用茯苓来善后调理,因为风湿是风寒湿热这些邪气,其中三种是无形的,只有湿是有形的,附着在上边不好治了,要把湿邪泻掉,无形的就无所附着。茯苓就是泻湿的,其他的就自己散了。
身体恢复了以后,他仍然继续他的没有一天闲暇的诊病生活。有一天,突然来了圣旨,宣他进京。原来,此时宋神宗驾崩,哲宗继位。宋哲宗情况特殊,是第六子。神宗病危时立为太子。宋哲宗继位时,才十岁,大臣们很担心他的身体。小儿病治疗不高,如果再出事,是宋朝的皇帝出事,怎么办?大臣们想只有钱乙出面来解决,召回才能保证安全。召来后,钱乙可不容易回家了。他以大局为重,这次留在太医院很长时间,等到皇帝长大了,才真正告老还乡。
这时的钱乙,医术已经炉火纯青了。有一张姓人家,三孩子都病了,同样的症状是出汗,部位不同,一个遍身,一个是上至顶下至胸,一个是前额有汗。医生一看,出汗都有花样,不知道怎么治。反正开方子,治出汗吧。但所有药方没一个有效。张先生看不好办了,来找钱乙,钱乙问诊后立刻说,大的给香瓜丸,次者吃益黄散,小者服石膏汤。
就因为出汗不同分别开了方子,说明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不能用同一个方子。每一个是热邪侵袭了阴分,第二个孩子是脾胃虚弱,有积滞,虚实夹杂,调理脾胃。第三个小孩是气分有热,用石膏清热。治疗效果是各五日而愈。这说明他根据患者症状不同采取个体化治疗。这是医学的至高境界。
比如有一次钱乙偶然路过一个相识的老人家,听见有婴儿的啼哭声,钱乙表现出非常惊愕的样子,问: 这是谁家的婴儿在哭啊? 老头很兴奋地介绍: 这是我的孙子啊,我家里刚刚生了一对儿双胞胎,还是男孩子呢。 钱乙严肃地说: 一定要好好地照顾啊,现在能不能活还不一定呢,要过了一百天才算平安啊(过百日乃可保)。 有这么说话的吗?人家大喜的事情,您来个还不一定活呢(通常境况下会挨一顿板砖)!看来这个老朋友还是挺客气的,只是面上不悦而已,说了句 送客 也就算了。结果是,果然没到一个月孩子就病了,因为找不到钱乙,最后很快都死了。这件事说明钱乙可以通过婴儿的声音来判断其健康情况。
一天,京运使只有八岁的孙子病了,咳嗽,气短,胸闷。一开始并没有请钱乙,请了其他的医生。这个医生诊了病后,很有把握地说: 此乃肺经有热所致。需要用凉药治疗,方用竹叶汤、牛黄膏每天各服用两次,保证痊愈。 可是,治疗效果很糟糕,原来只是咳嗽,服下这个药后,又开始上喘了。这下子可急坏了京运使大人,他赶快请来了钱乙,钱乙诊完了脉问: 服用的什么药啊? 医生回答: 竹叶汤、牛黄膏 。钱乙问: 服用这两个药是想治疗什么呢? 医生说: 用来退热、退涎的。 钱乙接着问: 这个病是什么热发作的呢? 是肺经热,所以才咳嗽,咳嗽久了才生痰涎。 钱乙又问: 那么竹叶汤和牛黄膏是入什么经的呢? 医生一怔: 是入心经的。 既然是肺热,你用入心经的药做什么呢?这个孩子不是肺热,而是肺虚,同时感受了寒邪,应该是先补肺,同时散寒,此时千万不可用凉药。 一番话,说得那位医生心服口服。最后,钱乙很快就把这个孩子的病给治好了。
又有一个哺乳期妇女因为惊吓而得病,病愈后眼睛睁着闭不上。钱乙说: 用酒煮郁李仁给她喝,直到喝醉,就能治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眼睛和肝、胆两内脏相连,人受到恐吓后,内气在胆内郁结不通,胆气老是不能下行。郁李仁能通郁结,其药力随着酒进入胆中,郁结散了、胆气下行了,眼睛也就能闭上了 。病人喝了郁李仁酒后,果然就好了。
有个孕妇得了病,别医生说必须要做堕胎准备。钱乙看了后,却说: 妊娠是五脏轮流滋养胎儿,大致要六十天才会更换到下一脏。等到应补该脏的月份,就按五行滋养胎儿的次序,去补充母体的某一脏,那又如何会流产呢? 过了不久,胎儿和孕妇都得以保全。
有一士子得了咳欬病,面色发青而显得光亮,呼吸哽塞不畅。钱乙说: 肝克肺,这是反克的症候。如果在秋天得这个病,还可以治好;现在是春天,就不能治了 。那个人苦苦哀求,只好勉强给他开药。第二天,钱乙说: 我的药一再泻肝,却丝毫没有减轻肝的气势;再三补肺,反而越补越虚;并且又增加了嘴唇发白的症状,按理最多能活三天。但现在病人还能喝粥,死期应当能超过三天。 病人果然在五天后去世。
某王的儿子得了上吐下泻泄的病,一个医生给他开了温燥的方剂,结果又增加了喘症。钱乙说: 这本来是中焦有热,脾脏已经受到伤害,怎么还用温燥的药呢?这会造成大、小便不通的。 他便给病人开了(大凉性的) 石膏汤 。某王不相信应服这样的药,把他谢退了。两三天内病情逐渐加剧,最后还是按照他说的办法把病治好了。
广亲大宅里有家皇族的小儿得了病,他诊断后说道: 这个病不用服药就能痊愈 。那个娃娃的弟弟在旁边,他就指着那小的说道: 这娃儿早晚间要得令人惊恐的暴病,不过到了第三天的下午就可以安然无恙了 。那家人听后很是气愤,再也不搭理他。第二天,那个小娃娃果然发起羊角风(一种痉挛症)来了,情势十分危急,便召钱乙去治疗,三天后就痊愈了。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 我见那娃娃面如火色,两眼直视,这是心、肝两脏都受到病邪侵犯的表现。之所以下午才能好,是因为病邪当令的时辰在那时应该变更。
老黄家的孩子病了,才两岁,这回的病可重,本来是拉肚子,医生们给用了止泻药,结果十余天后,孩子的病突然加重,泻下的大便是青白色的,喝的奶都不消化,身上也凉了,每天开始昏睡,医生们都说这个孩子要危险了,已经病危了。老黄此时欲哭无泪,看着孩子平时玩的玩具,心如刀割,面对自己老婆的时候不敢哭,在没有人的时候曾放声大哭一次,晚上一闭眼,就是孩子平时的可爱的笑容,他的精神都要崩溃了。孩子还有救吗?问了几个医生,大家都纷纷摇头,不敢接手。一家人的心都凉到了谷底。在走了很远的路以后,他们抱着孩子来到了钱乙的家。钱乙让家人安顿他们住下,然后看孩子的病。仔细诊断后,钱乙慢慢叹了口气,说: 再晚确实就来不及了。
大家都摒住了呼吸,听他接着说: 这个病治疗要复杂些,他们用的止泻药把病邪留在了胃肠之中,本应该给排出去,可孩子的身体弱,就要先补一下。 于是开了益脾散、补肺散,一天服用三次,服了三天。三天后,孩子的身体温暖了。此时又开了白饼子,让孩子大泻一次,将肠胃里的毒邪排除,然后马上用益脾散每天服用两次补养脾胃(这是其治病诀窍,肠中毒邪不去,如果进补则是关门留寇,疾病永无愈期,一定要排出毒邪后才进补)。在经过了这三个阶段的治疗后,小孩子的病很快就好了,脸上又出现了可爱的表情。老黄一家感激涕零,跪在钱乙的榻前,说: 让我们为您做些杂事吧,希望能够照顾您的生活! 钱乙挥挥手,慢慢地说: 我已经是老朽一个了,哪里还用人照顾,你们去好好过你们的日子吧,日子还长着呢,回去照顾好孩子吧! 望着一家人远去的背影,钱乙慢慢地叹了口气,心里想:不知道还能照顾这些孩子多久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钱乙慢慢地老去,时光像是河流中的水,在无声无息中流走。他已经记不起回到家乡后这么多年,到底治疗过多少个患儿了,只知道自己每天都是在面对一个接一个的患者中渡过的。人总是要老的,总是要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慢慢地,钱乙走到了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这天,他起床后,坐了一会儿,给自己诊了一下脉,然后告诉家里人,今天不出诊了。他让家人把自己的朋友请来,早饭后,大家坐着聊天聊了一会儿。在大家告辞时,钱乙特别起身相送。然后,他告诉家人: 给我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吧。 家人很奇怪,这个老人,大白天的换什么衣服。衣服换好后,老人让大家都忙自己的事去吧,然后自己就默默地端坐在榻上,望着院子里的孩子们。院子里,六七个孩子正在玩着游戏,小男孩剃着小光头,欢天喜地跑着,他们拿着个小布口袋,正互相丢着。阳光下小孩子的脑袋发着闪亮的光,他们笑声阵阵传来。钱乙眯着眼睛看着,渐渐地,他仿佛觉得自己也变得年轻,融入孩子们欢快的游戏中去了。然后,慢慢地,他的眼睛闭上了。钱乙,享年八十二岁。
在钱乙去世后的某一个秋天。钱乙的坟前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就是曾经得到过钱乙指导的年轻儿科医生董及之。他在钱乙的坟前点上香,烧了些纸,然后跪倒,磕了三个头。树叶从旁边的树上纷纷落下,散满了一地。他默默地站立了一会儿。然后,他拿起出诊用的雨伞和药箱。转过身,继续出诊去了。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57)
1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帝和女帝,即位时一个刚满百天,另一个仅满月阅读 (116)
2 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阅读 (131)
3 世人皆知杨广亡隋 却不知杨广孙子死前说了1句话 成为千古名言阅读 (172)
4 隋朝末代皇帝皇泰主杨侗阅读 (214)
5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343)
6 二战后期日本的玉碎计划(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是什么)阅读 (332)
7 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阅读 (390)
8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打日本(二战德国能打败日本吗)阅读 (343)
9 日本战败天皇为什么没惩罚(二战日本天皇为什么不受惩罚)阅读 (367)
10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甲午中日海战日本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