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仁君赵祯“惧怕”大臣宋仁宗赵祯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仁君赵祯“惧怕”大臣

宋仁宗赵祯是一个怎样的皇帝仁君赵祯“惧怕”大臣

历史反光镜 所谓“仁政”,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仁”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北宋仁宗皇帝赵祯之 前,中国没有一个帝王敢以“仁”自称或被冠之以“仁”。关于这位皇帝,有人说:“仁宗虽百事不会,却会做官家(皇帝)。”身为皇帝,会做皇帝,这应是一种 难得的境界。作为一位仁之君,他能守祖宗法度,性情文弱温厚,虽武功谋略不及宋太祖、宋太宗,知人善任、宽行仁政也解决了当时社会存在的诸多弊端,提拔重 用了一大批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因而其在位时期名臣辈出。

狸猫换太子

关于宋仁宗的身世,一直流传 着一种说法,就是“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清末成书的小说《三侠五义》称,刘妃、李妃在真宗晚年同时怀孕,为了争当正宫娘娘,刘妃 工于心计,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将李妃打入冷宫,而将刘妃立为皇后。后来,天怒人怨,刘妃所生之子夭 折,而李妃所生男婴在经过波折后被立为太子,并登上皇位,这就是宋仁宗。在的帮助下,宋仁宗得知真相,并与已双目失明的李妃相认,而已升为皇太后的刘 妃则畏罪自缢而死。

真相为何“走调”成这般模样,已不得而知。事实跟传说总是有段距离。宋仁宗确实不是刘妃所生,但刘娥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坏。

宋仁宗的生母李妃本是刘妃的侍女,庄重寡言,后来被真宗看中,成为后宫嫔妃之一。在李妃之前,真宗后妃曾经生过5个男孩,都先后夭折。此时真宗正忧心如焚,处于无人继承皇位的难堪之中。

据记载,李妃有身孕时,跟随真宗出游,不小心碰掉了玉钗。真宗心中暗卜道:玉钗若是完好,当生男孩。左右取来玉钗,果然完好如初。这一传说从侧面反映出 真宗求子若渴的迫切心态。李妃后来果然产下一个男婴,就是赵祯。真宗中年得子,自然喜出望外。在真宗的默许下,赵祯成了一直未能生育的刘妃的儿子,由刘妃 和杨淑妃一起抚养。

1022年,13岁的宋仁宗即位,刘妃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刘太后在世时,他一直不知道李妃就是伟哥鸡年嘉年华专场自己的亲生母亲。明道二年,刘太后病逝,宋仁宗亲政,这个秘密才逐渐公开了。

宋仁宗知道自己的身世后,非常震惊。他一面亲自乘车赶赴安放李妃灵柩的洪福院,一面派兵包围了刘太后的住宅,以便查清真相后做出处理。此时的宋仁宗不仅 得知了自己的身世,而且听说自己的亲生母亲竟死于非命,他一定要打开棺木查验真相。棺木打开后,只见以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安详地躺在棺木中,容貌如 生,服饰华丽,宋仁宗这才叹道:“人言岂能信?”随即下令遣散了包围刘宅的兵士,并在刘太后遗像前焚香,道:“自今大娘娘平生分明矣。”言外之意就是刘太 后是清白无辜的,她并没有谋害自己的母亲。

李妃是在临死时才被封为宸妃的。刘太后在李宸妃死后,最初是想秘而不宣,准备以一般宫人礼 仪举办丧事。但宰相吕夷简力劝大权在握的刘太后,要想保全刘氏一门,就必须厚葬李宸妃。刘太后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以高规格为李宸妃发丧。生母虽 然厚葬,但却未能冲淡宋仁宗对李宸妃的无限愧疚,他一定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真宗的第一位皇后郭 氏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太后、李宸妃的牌位。刘太后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宸妃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惧怕”大臣

有时候皇帝“惧怕”大臣,不是因为软弱,相反,恰恰说明了他的开明。宋仁宗正是一个“惧怕”大臣的皇帝。

宋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据史载,有一天,他处理事务直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着饥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 道此事,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饥使陛下龙体受亏呢?”宋仁宗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 会让外面看成惯例。我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厨下以后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就要数百只。若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更不堪算计。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 伤生害物,于心实在不忍。因此,我甘愿忍一时之饥。”

谏官王素曾劝谏赵祯不要亲近女色,宋仁宗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 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宋仁宗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 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 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赵祯说:“朕虽为帝王,但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将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一天,宋仁宗退朝 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呼唤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太监梳头时见宋仁宗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赵祯说是谏官 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太监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宋仁宗没有接 口。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宋仁宗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太监自恃一贯为皇上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 为削减的第一人。”宋仁宗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29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事后,皇后问道:“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 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宋仁宗说:“他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宋仁宗的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 芳的。如果皇帝不清明,哪来朗朗“青天”?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有一次,宋仁宗想给最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升官。结果 在殿上,宋仁宗正准备下达任命张尧佐的诏书,包拯便站出来上言,陈述不应给予张氏任命的理由,长篇大论,很是激动,唾沫都溅到了宋仁宗脸上。宋仁宗有些生 气,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包拯的回答更加不客气:“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宋仁宗不得不收回了成命。张贵妃 遣宦官探问,得知包拯犯颜直谏。等宋仁宗回到宫中,张贵妃迎上前去,又想为其伯父美言。宋仁宗用袖子擦着脸不耐烦地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 包拯为御史乎?”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