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化巅峰:《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北宋文化巅峰:《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北宋文化巅峰:《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河南省开封市是最早出现在画卷上的城市真实写照的地方。据《中国文化史辞典》载:北宋画师张择端所画的历史长卷《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北宋时代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城市设施和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
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来学习绘画。在时期,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专攻绘画宫室,尤其擅长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人物等。他在风俗画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通过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揭示了北宋(960—1126年)汴梁(今河南开封市)承平时期的繁荣热闹景象。它以各个阶层的人物的各种活动为 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城市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展示出来。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 马,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了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充分反 映了汴京工商业经济的繁荣面貌。

图中河港池沼,船只来往,还有官府宅第,茅棚村舍密集。在艺术处理上,无论对人?物的造型,街巷、车 辆、楼屋的描述以及桥梁、货船的布置,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清明上河图》是绢本设色,纵宽24.8厘米,横长528厘米,是古代巨幅名画,在当时?及其 以后都有很大影响,并博得了各阶层观赏者的喜爱,以后,出现不少摹本。?

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开封的相国寺始建于时期的天保六年,到北宋太宗时期,相国寺发展到鼎盛时期,占地540亩,僧院64座,殿阁雄伟、花木葱茏,因此被誉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而偌大相国寺的雕梁画栋则需要大量的画师为之服务。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青年画师,他说可以把首都东京城的繁华盛景搬到画上来,这个青年就是来 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张择端住在相国寺的香积厨里,潜心作画。一天宋徽宗在皇家北京富家女胡雅捷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徽宗听说相国寺里住着一位才 华横溢的年轻画师,便命宰相蔡京去了解情况。徽宗和蔡京不但喜欢绘画,并且都是绘画的高手。后来徽宗命令蔡京将张择端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 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

张择端被召进了宫中翰林图画院,但是他提出请求不能关在皇宫里面作画,他要求在安静的农舍中作画,徽宗同意了 他的请求,命蔡京为张择端在北宋东京都城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 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

当宰相蔡京将张择端绘画的长卷呈给徽宗看时,徽宗大喜过望。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徽宗收入皇宫内府。

像司母戊鼎断耳、虢季子白盘被当作马槽一样,似乎每一件艺术珍品不经磨难便不足珍贵。《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曾经4次被盗,5次入宫,可以说是历尽磨难。

它最初由北宋皇家收藏,并且还有宋徽宗用瘦金体所写的“清明上河图”五字签题及他专用收藏的双龙小印。靖康元年(1126),宋徽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 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六千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清明上河图》第一次流入民间。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一个儿子杭州 称帝。张择端为了让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坚决抗金,他闭门谢客,,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高宗赵构。高宗与父亲徽宗截然不同,他 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并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展开长卷,心绪难平,一气之下,将自己呕心沥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沉 痛的打击之下,不久张择端就忧郁而死。张择端两次进献《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是否真实无法考证,但是传说中,张择端却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画家。

建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用一个临摹本将真本偷换出 宫,几经转手,被博雅好古的杨准以重金买了下来。杨准得到这一珍宝后,兴奋之余,就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流出和自己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 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之后,在民间几经流转,至明朝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权倾朝野,将《清明上河图》巧取豪夺到手。据严嵩、严世蕃败后被查抄的财产登记帐中 所记录,确实有此图。在隆庆皇帝时也就顺理成章地将此图没收到了宫廷,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入宫。

明朝年间,此图又被太监冯 保得到。但后人考证,为冯保盗出。当时冯保是隆庆皇帝万历年间的秉笔太监,东厂首领,权倾一时,如果这幅画是皇帝所赐,他一定会大书特书,但却只字未提, 显然是偷盗的。后来,直到清朝四年(1799),查抄大臣毕沅家时,《清明上河图》第四次入宫,被收藏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 在清宫收藏。

辛亥革命后,虽然宣布退位,但仍住在宫中,1925年,他离宫之前,将宫中珍玩字画盗往天津,《清明上河图》即在其 中。后来伪满洲国成立,他将此画带到长春皇宫。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溥仪仓皇出逃,将此画带至通化,不忍丢掉,被我军俘获,收藏于东北博物 馆,1955年拨交故宫博物馆。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五次进入紫禁城,不过不是昔日的皇宫,而是人民的博物馆了。

绢本长卷《清明上河图》,高未盈尺,展宽二丈,却以百里大势展现了北宋的汴京风貌。在宽敞的街面上,腾腾踏踏地行进着拉货的肉马肥骡,负重的瘦驴,以及高视阔步的憨驼。

时至今日,仿佛仍然可以听到赶车人的吆喝声,呱哒呱哒的疾蹄声和叮叮咚咚的驼铃声。伴着轿杠的响声,便颤悠悠地晃过来两乘轿子,那里面悄隐着粉面青髻的 俏妇丽女,她们正从窗隙浏览着不停变换的街景和来来往往的行人。轿后,矮小的马童掀摆着细瘦的胳膊抻缰引马,那马上则端坐着摇扇的大官人。清明时节,他随 着轿里的家眷去郊外扫墓祭祖,并让身后的家仆挑了盛满干鲜供品的食盒儿。那些供品,本着“心到神知,上供人吃”的原则,最终是要进到他和家人的肚子里的。 街上很喧闹,官人培养不出缅怀先人的哀思,只得偏过脸去观赏街景。因此,他那张蓄了几缕黑须的长白脸儿看上去很闲适很淡定!

不远处, 挤站着一些穿着长衫罗裙的男女看客,他们揽着肩上和膝下的孩童,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一个大胡子壮汉吐述的江湖贯口,只等他阐述完了捧钱场儿捧人场儿的粗浅理 论后,看他耍些拳脚功夫。人堆外,一个将长衫下摆掖入腰带的青头二小子,却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货架的食品上,因为他的腹鸣声远比卖艺人的吆喝声有力度!摊 主,则前倾着身躯,以警觉而练达的目光审视着这位探手探脚的不速之客。竹编的大遮阳伞下,呆坐着慵懒的卖主儿,他的那盘儿胖脸儿已经松弛到了该打哈欠的程 度了。

街边的铺面与作坊,均大敞着门户,里面的陈设一览无余。店主们,直等到太阳西沉,挣足了钱打上烊后,才让店伙计们用一块块沉重 的铺板拼挡铺面儿。货栈外,堆了成捆麻包,买?卖双方正捧着清单验货,旁侧的汉子则在等着放开膀子搬扛大件儿。他这干苦力的,劳作一天也挣不上几吊钱,可 他却一门儿心思地劳作着。制作竹桶木盆的作坊里,手艺人擎着烤弯的竹条栓线固形,以使竹条冷却后弯曲如弓。他那硬扎扎的架势,好似援弓走箭,由此便赢得了 徒弟敬畏的目光。

酒肆阁楼上,醉依楼栏的酒客,依然醉眼朦胧地盯着杯杯盘盘之间的酒壶,大概还想再喝各三杯两杯的!酒友们都走了,欢笑声也远去了,他拥有的只是寂寞!

悬着“香汤”匾额的浴池门外,立着拢发的男子,他洗得清爽了,该去访亲探友了,清明时的天气真是太好了!此前,他在热气腾腾的池汤里泡了很久,浴客们高低贵贱的身份,已在弥散着浊气的所谓香汤中荡然无存。

挂着“正店”招牌的店铺内,也是长街上一道可知可见的景致,那里面会经常性地传出清脆的算盘珠儿的撞击声,悦耳的断绸扯布声,还有买卖双方高高低低的议价声。

街上的人,也有三五成群的闲聊者,挺费神气的盘价人,以及孤独的远方游客。缓缓地,?就走来了头戴蒙纱斗笠的卖唱的,他拎着胡琴儿往那人多处走着,想在 一展歌喉之后也打闹几个小钱。猛不丁儿地,从街这边儿跑出了一个孩童,他那双明亮的小眼儿已经牢牢地盯住了街那边货车上的美味小吃了。

清明时节,无数游人宛如潮水一般涌上了长河上的拱桥,自觉不自觉地从桥下波光水影中和逆水行舟中,感悟着不可琢磨的人生,同时也在汲取着巨浪中的船夫们带给他们的精神能量!

许多人趴在桥栏上,拱着背哈着腰俯瞰河中大船。河中,水急浪猛,船上的船工们正在奋力撑船,船至桥孔时,只得放倒了平时足以使他们骄傲的桅杆,只得握紧 竹篙顶住拱壁,惟恐?大船撞将上去。船头几人,都伸直了右臂吼喊着,他们在用低沉有力的号子凝聚着所有船工的勇气和气力!嗨吆嗨吆的喊声,气势冲天的涛 声,催出了桥上所有人的激情,他们也跟着?喊了起来,河畔上以及远处房屋屋顶上观望的人们也跟着喊起来了,人们的呼喊声压住了河里的涛声!

《清明上河图》,将数不胜数的小人物们一股脑儿地请入了绢本长卷中,也将一段在当时不可能用复制工具真实记录的宏伟历史画卷定格于此。时光越久远,画中的人物越鲜活!观赏了长街上的忙忙碌碌的诸多人物后,再将目光投注到市井外的丛林田舍,心境便会更加舒朗!

当年,工于书画的赵佶皇帝,用自创的瘦金体墨字,还有典雅的工笔花鸟画作,将自己演绎?成了宫廷书画殿堂的统领,一个名付其实的领军人物后,那些歇在宣 和画院中的宫廷画师们便惶惶然然了,因为呈奉不上精品画作毕竟是很难堪的!画久了枯枝败柳,画久了残荷朽梅,他们只能于平庸中长久地沉默着!

于是,有心的张择端先生就敢为天下先,毅然地从宫中步入民间,在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表现生活的基础上,以山东人特有的放达与豪情,极为随意极为流畅地挥 洒出了风俗长卷《清?明上河图》,以“兼工带写”与“以写润工”的写实技法刻画出了无数具有小人物情调的卑微者。山川,河流,花鸟,从古至今,曾被无数杰 出的画家无数次地表现过,然而历朝历代的的芸芸众生们的身姿影象,则大行难归,姿容难觅,那些繁华喧闹的市井风貌也随之烟消?云散了。仅从这一角度看,倘 若没有张择端,倘若他没能摄取汴梁浸入笔端,历史的一些截面便只是一部用象形文字堆砌的历史。附着于史实留存于世的画作,也仅是一些反映上层人士小圈子内 容的生活写照,诸如帝王狩猎,高官夜宴等叙事长卷。融了高鼻凹目形态特征的重重叠叠的宗教壁画中的佛们,还有古代画家们画的些许人物,毕竟不能周祥地讲述 本土的老故事。没有《清明上河图》这种长本大卷的作品,后人回眺历史的视野就会更加模糊!

有人考证,认为“清明”乃“清明盛世”,“上河”则是“逆水行舟”,也不知张择端先生当年是不是这么想得?或许,他想得并没有这么复杂吧?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大概也没想到日后还会出现一批批的红学家吧?

《清明上河图》,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有声有色的也极为清晰的历史画面。随着时光的推移,张择端先生的身影也会越来越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