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宰相频繁变动 奸相秦桧却当了十七年南宋宰相频繁变动 奸相秦桧却当了十七年

南宋宰相频繁变动 奸相秦桧却当了十七年

金军主将挞赖认为不能消灭南宋,就应使南宋臣服于金朝。于是,将奸细秦桧放回,让秦桧劝服高宗臣服于金。秦桧以投降议和的姿态登上了南宋的政治舞台。 秦桧果然不负挞赖重望,初见高宗,就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主张南北议和。高宗也正有此意,二人思想一拍即合。在宰相范宗尹的推荐 下,归朝不到3月,就当上了参知政事。 刚30岁出头就做上宰相的范宗尹,可谓少年得志。上台后,他建议高宗追夺徽宗以来的“滥赏”。 对于这一点,高宗心里并不打算“归过君父,敛怨士夫”。范相的建议一提出,因涉及面太大而浮议蜂起,引起了多数人的反对。曾经“力赞”此议的秦桧发现势头 不对,高宗对范相有所不满,便转向峰头,落井下石,弹劾范相。绍兴元年(1131)年七月,范宗尹罢相出朝。一位年青有为的宰相就这样被扼杀在权力争斗 中,年轻是固然是优势,但对一位身居错综复杂官场中的宰相,年轻就是一剂毒药,政治上的不成熟早晚会导致自己出局。

除掉自己独揽朝政 的第一个障碍后,秦桧便向高宗推荐自己,表示“倘若为相,将有二策耸动天下”。高宗对秦桧与自己同样的主和立场很满意,也需要这样一位宰相为自己议和的先 峰,便在八月,任命秦桧为右相。这标志着南宋初年以和为主基调时代的开始。次月,召回曾在苗刘之变中勤王有功的旧相吕颐浩,任命为左相。


秦桧
秦桧入相后,知道自己势单力薄,不足以与吕相抗衡,便大力扶植党羽,拉拢名士。吕相发现秦桧排挤的行为后,举荐前宰相朱胜非出任同都督。高宗对朱胜非的 印象很好,因在苗刘之变中有一定的功劳。为收敛秦桧植党揽权scc315商机网的行为,就召回朱胜非回朝堂议事。高宗的决定令秦桧开始警惕,失去皇帝信任意味着权力的失落。 为挽回这种败局,重拾高宗的信任,秦桧迫不及待地向高宗兜售自己的“耸动天下”的方策,核心就是“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是秦桧初见高宗时“南自南,北 自北”方针的具体化,完全是一脉相承的。但这次,高宗并末采用,而是勃然大怒:“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罢免了只做了一年宰相的秦桧。高 宗此时的心里是矛盾的,他虽一直倡导议和,但又不甘心始终处于臣属的地位。而金朝欲消灭赵氏政权,另立傀儡政权的方针一直末变,所以,高宗不得不做两手准 备,一面议和,一面抗金。秦桧并不了解高宗的思想,一味求和,与高宗的意图出现偏差,被罢宰相只是其作茧自缚的结果。

秦桧罢相后,出 现了吕颐浩与朱胜非并相的局面。由于吕相肚量稍狭,在对金朝与伪齐用兵时,不能用李纲,九月再次被罢相。绍兴四年九月,朱胜非罢相,由赵鼎代他独居相位。 赵鼎是宋初少有的杰出宰相,号称中兴名相,《宋史》有段对他的评价“及赵鼎为相,则南北之势成矣。两敌之相持,非有灼然可乘之衅,则养吾力以俟时,否则徒 取危困之辱。故鼎之为国,专以固本为先。”绍兴五年,高宗命赵鼎为左相,张浚为右相。赵鼎与张浚搭配,本是极佳的组合。绍兴六年,张汉代决定出兵,收复失 地。七、八月间,的军队直捣伊洛,逼近西京洛阳,朝野大为振奋。张浚要求高宗侈跸建康鼓舞士气,赵鼎力求稳健,主张进幸平江。二人在军事战略上出现了 矛盾。张浚乘机逼迫赵鼎罢相出朝,同时,将秦桧引荐入朝为枢密使。

张浚独居相位后,揭开了削兵权的序幕。由于是通过“黄袍加身” 而建立起来的王朝,所以对手握重兵的大将时刻保持着警惕,防止有朝一日,历史重演,推翻自己的江山。所以,重文轻武艺、以文制武艺的现象十分突击。宋 代这种安内重于攘外的政策在身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南宋初,由于金军一心要灭亡南宋,生擒,高宗迫于形势,不得不让将帅居高位,掌重兵,但他对这 些将帅一直抱着且信且疑的态度。苗刘之变后,加深了高宗对武人的防范心理,刻骨铭心地记得武将跋扈的严重后果。所以,张浚削兵权的行为正合高宗的心意,因 此得到了他的默许。尽管他对张浚主战决无好感,但比起赵鼎来,张浚有长于军事的虚名,更有利于恢复“以文制武”的祖宗家法,因此,在出现二相相争时,高宗 更偏向张浚。

在张浚夺郦琼兵权时,走漏消息,郦琼抢先发动兵变,裹胁4万多淮西军投降伪齐刘豫。淮西之变,朝野震惊,纷纷指责张浚, 主和派再次联合起来将矛头指向主站派张浚,高宗对其主战也耿耿于怀,将其罢相。张浚的主战思想并不能打动高宗,但其削兵权的作法恰好符合高宗的意愿,成为 高宗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旦无利用价值,即被毫不客气地抛弃,张浚的结局正是最好的例证。

张浚被罢后,高宗并没有启用秦桧,而是重新任 用赵鼎为相。因为赵鼎并不反对议和,只是反对过分地向金屈膝让步。在议和方面,基本与高宗保持一致。秦桧对于自己末能入相不失所望,但不动声色,而是极力 讨好高宗和赵鼎,等待机会,逐渐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在议和的过程中,高宗不能容忍赵鼎对议和问题的斤斤计较。秦桧看准时机,向赵鼎一党发动了最后 的攻击。放出赵鼎“自国去就”的流言,使朝野确信赵鼎将会自动辞职。迫于方面压力,不久,赵鼎即被罢职。与时同时,秦桧对高宗开价说:畏首畏尾,不足以断 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请独与臣议其事。并请求高宗考虑三天再做决定。3天后,高宗决议议和,决定独相秦桧。秦桧完全取得了高宗的信任,秦桧独相的局面形 成。结束了自南宋初开始,宰相频繁变更、二相共理朝政的局面。自从绍兴八年(1138)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去世为止,秦桧独相长达17年之久,地 位始终难为摇撼。

南宋初,宰相频繁变动。几乎每一次宰相罢免都与皇帝有一定的关系。正是由于宋朝中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扩大,宰相成为皇帝统治的一个工具,一旦不为皇帝所用,或与皇帝意思相背离,马上就遭到罢免的命运。使南宋初年政局呈现出一种奇特的现象,宰相为数不多频繁,虽名有宰相,实无宰相,宰相不过是皇帝操纵在手中的一枚棋子,形成了“朝中无宰相”的奇怪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