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而亡:我花开时百花杀,朱温篡唐,山河裂变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之争,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僖宗,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极点。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税收越来越重;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农民纷纷破产,到处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难,只有走上了反抗路。
唐朝末年盐税特别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百姓买不起盐,只好淡食。有些贫苦农民,为了逃避官税,就靠贩私盐挣钱,但贩私盐很危险,要有一些伙伴一起干,日子一久,就结成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在他们中间,涌现出一些首领,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范县)地方有个盐贩首领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长垣(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发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平的罪恶。这个号召很快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不久,冤句(今山东曹县北)地方的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
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黄巢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据说,就在那个时候,他写下了一首咏菊花的诗,用菊花作比喻,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决心。诗中说:
“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流动战术,转战于黄河、淮河流域,屡败官军,连克州县,声势日大。唐王朝见镇压无望,就采取政治诱降的手段,在起义军攻到蕲州(今湖北蕲春)城下之时,以“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吏”的官职来引诱王仙芝。王仙芝一度为之动摇。黄巢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斥责王仙芝说:“当初大家公立誓言打天下,现在你却要独自出去做官,对得起5000多个兄弟吗?”在黄巢等人的坚决反对下,唐朝的诱降活动最终失败。但起义军内部也出现了裂痕,怒不可遏的黄巢在出拳把王仙芝打得头破血流之后,自率2000人马北上,与王仙芝。随后,王仙芝战死黄梅(今属湖北),众将公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并设官分职,初步建立了农民军政权机构。
此后,起义军纵横中原、转战南北,在广州,攻杀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在扬州,击败淮南节度使高骈,吓得高骈谎称中风,躲进城中不敢应战。起义军顺利渡过江淮,向沿途官军发出檄文说:“你们各守各自地界,不要触犯义军锋芒。我们要进击洛阳,直取长安,只向皇帝问罪,不干众人之事!”诸藩镇只顾自保,哪敢违抗,起义军如入无人之境,迅速占领洛阳,东都留守刘允章率百官投降。起义军乘胜西进,直扑潼关。唐朝上下慌作一团,吓得僖宗每日只能以泪洗面。
广明元年(880)十一月,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取东都洛阳后,旋即攻取陕州(今河南陕县)、虢州(今河南灵宝),向戍守潼关的唐军发出檄文,要其不要抗拒义军。起义军巧妙地从一条官军忘记设防的小道进入关内,里外夹攻,迅速占领潼关。消息传到长安,僖宗在宦官田令孜所率神策军的护卫下,狼狈逃往成都避难。
随后,黄巢大军兵不血刃,进入长安,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迎接黄巢入城。长安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黄巢坐着金色肩舆,在众将的簇拥下,率大军浩浩荡荡进入城中。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起义军历时6年的流动作战终于迎来了这场反唐农民战争的全盛阶段,黄巢也终于实现了自己“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夙愿。
黄巢起义军虽然顺利地夺取了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建立了农民政权,但却没有出台任何改革措施,稳定人心,在沿途要地如洛阳等处均未派兵驻守,更未能及时追歼唐室残余,歼灭关中溃散的禁军,却忙于分官封爵,享受富贵,这就给了唐军以喘息的机会。僖宗也得以从容地组织力量,进而组织反扑,使起义军由胜利走向失败。
中和二年(882)四月,唐朝宰相、充诸道行营都统王铎统率大小十多路官军,四面包围长安,长安城里的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困难。由于久困、封锁,起义军缺粮,形势日趋不利。同年九月,署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叛变义军降唐,唐朝又召来了沙陀族的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领4万骑兵进攻长安。15万起义军在梁田陂(今陕西华县西)遭到大败,损兵数万。黄巢见起义军节节败退,粮食也将吃光,只好撤出长安。次年,黄巢在狼虎谷(今山东莱芜西南)被叛将尚让追及,自刎而死,唐末农民起义至此彻底失败。
黄巢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推动了各地的农民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腐朽统治,对后世的农民战争具有深远的影响。 2.朱温篡唐,山河裂变
巢起义失败后,唐僖宗在藩镇的簇拥下回到长安,不久因病去世。在他病危之时,大臣们鉴于僖宗的儿子太过年幼,谋划拥立吉王李保继承皇位,但是当权宦官杨复恭等人的人选却是寿王李杰。寿王与僖宗是同一位母亲,在皇帝几次出奔时都跟随左右,深得信赖。文德元年(888)三月,僖宗驾崩,遗诏命皇太弟寿王继位,改名李晔,他就是后来的唐昭宗(867~904)。
昭宗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政变和战祸后,最终落到了军阀朱温手里。朱温派遣大军来到长安,“请”昭宗迁都洛阳。临行前,朱温杀光了全部的宦官,又胁迫长安百姓“随行”,趁机洗劫了长安城。昭宗到了洛阳后,一举一动都处于朱温的严密监视下。不甘做傀儡的昭宗开始密谋召集各藩镇“勤王”,这让朱温非常不安,于是指使部将把昭宗杀死。朱温杀死昭宗以后,伪撰遗诏,立辉王李祝为帝,改元天佑,不久又杀宰相独孤损等朝官三十余人,朝廷上下牢牢地控制在朱温的手里,唐朝廷可以说已是朱氏朝廷,只剩下一个名义上的李姓小皇帝。
天祜三年(906年)正月,朱温率军北上,经半年多征战,平定了魏博,接着又进攻幽州所属的沧州(今河北沧州县)。十二月,沧州势穷力尽,朱温正打算大举登城,忽然传来潞州失守的消息,原来河东李克用为援助刘仁恭派兵向潞州发起进攻,驻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丁会打开城门投降。听到消息,朱温急令烧掉粮草,撤回汴州。
朱温回到汴州后,御史大夫薛贻矩代表哀帝前来劳问。薛贻矩见朱温,请行臣礼,朱温不肯,但薛贻矩还是像参拜皇帝那样拜舞一通,朱温心里很舒服,未执意阻止。薛贻矩心里有了底,回到洛阳后对哀帝及众大臣说:“梁王已有受禅之意了。”闻此讯,大臣们又急忙进行受禅的各种准备,哀帝也下了诏书,称二月禅位,但朱温依旧是象征性地加以辞让。
二月,唐大臣共同请哀帝退位,宰相率百官向朱温劝进,朱温所掌握的其它藩镇以及湖南马殷、岭南赵隐也遣使劝进。朱温表面上又推辞一番。经过几次往复,到三月二十七日,哀帝正式退位。百官以宰相张文蔚为首,携带玉玺,备起仪仗,浩浩荡荡开赴汴州。次日,朱温便急不可耐地在汴州新修成的金祥殿理事,张文蔚带领百官来到汴州。
四月五日,朱温改名朱全忠为朱晃,完全摆脱了唐王朝。四月七日,张文蔚等人乘着辂车,带着玉玺,诸司诸部门都准备起仪仗来到金祥殿,献上玉玺,为朱温加冕。随后张文蔚宣读哀帝让位文书,百官群臣在殿前舞蹈庆贺,山呼万岁。朱温正式即位,建梁朝,定年号为开平。
仪仗结束,朱温在玄德殿大宴群臣非常得意。
当晚,朱温又与家人宗亲在宫中宴饮游乐。长兄朱全昱喝了几杯酒后,实在忍不住,斜视着朱温,满嘴酒色,不无得意地说:“朱三,你本砀山一草民,随着黄巢为盗,如今已经富贵至极,为何还不知足,要灭唐家江山,自称皇帝呢?”朱温非常不高兴,勉强未发作,让侍从将他扶下,自己也愤愤地离开了宴席。一场欢宴就这样不欢而散,朱全昱也常在他耳边道:“朱三,你不好好看看自己,你可以当天子吗?”好在朱温虽生性好杀,对亲兄长是给足了面子。有这样一位长兄,朱温也无计可施。
朱温即位,封哀帝为济阴王,安置曹州,居室周围遍布荆棘,并派兵把守,不许外出。第二年,朱温毒死哀帝,改枢密院为崇政院,任敬翔为崇政院使,管理枢机。薛贻矩为相,唐文武百官也多被留任,除河东、凤翔、淮南、西川外,各地割据者都向朱温称臣纳贡,使用梁朝年号。
朱全忠建国称“梁”,史称“后梁”,建都开封,改元开平。朱全忠建立后梁,标志着统治中国二百九十年的大唐王朝的正式终结。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动乱的分裂时代。 在起义中瓦解的大唐帝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后日渐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灭亡,共延续了289年,传了19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
然而天下没有不灭亡的国家,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各式各样,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主要还是政治上的原因。其中唐朝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朝代。唐朝的灭亡,主要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四大因素的结果。
统治后期,信任李林甫、杨国忠等祸国奸臣把天下搞的乌烟瘴气。同时宠幸不理朝政。大唐天下终于出现政治危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至宗宝应元年(755~762年)结束,前后达七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之乱的直接后果就是藩镇割据,各地军阀乘机割据地方。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既削弱了对于地方的统治能力,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朝连首都长安城也保不稳了。从此唐王朝内忧外患,处处逆水行舟,时时左支右绌,疲于应付;局势岌岌可危。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保卫中央政权,设立了更多的节度使,节度使权重,掌握地方行政大权和兵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割据势力,而且节度使一职传子或者部将,中央到时只能加以承认,而且他们垄断了地方的税收.藩镇之间以及藩镇与中央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不断进行着战争。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统一。他们长期与中央对抗,名为“王室之臣”,实际上是土皇帝。唐宪宗即位以后,曾经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对藩镇用兵,平定了吴元济的叛乱,而且还歼灭了其他不服从中央的藩镇,这时候一向骄横的河北三镇也不得不服从中央。国家表面上恢复了统一的局面,可是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唐宪宗元和末年,唐朝的统治区域内除了都城以外,共有藩镇46处。这些藩镇大都大都处于独立半独立状态。藩镇割据在和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属于唐朝的外患,作为内忧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对于唐朝中央政权的危害性更大,直接危害皇权的安全。我们知道在中国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唐朝和明朝都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与东汉和明朝相互比较,唐朝的宦官专权的程度要比后两者严重的多。东汉王朝和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但是宦官是。但是唐朝的宦官操纵着皇帝,宰相的任免,国策的制订都取决于宦官。中央政权实际上操纵在宦官的手里,皇帝成为了宦官的傀儡。唐朝的宦官只所以这样嚣张,在很大一部分上应该怪皇帝。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所以把禁军的指挥权交给了宦官。从唐德宗时开始,宦官掌握禁军,成为惯例。为了反对宦官专权,皇帝曾经多次连结朝臣共同对付宦官。但是这些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宦官的权力不但未能削弱,反而更加加强。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
朝廷之内除了宦官专权之外,唐朝中央官员之间的“朋党之争”在不断内耗统治阶级的实力。朋党之争是唐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没有更多的积极意义,反而起了削弱唐朝统治力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最终导致国家阶级矛盾激化,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彻底瓦解了唐朝的统治。终于使其在农民起义被镇压的二十年后,最终为唐末农民起义的叛徒朱全忠所代替。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59)
1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帝和女帝,即位时一个刚满百天,另一个仅满月阅读 (118)
2 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阅读 (131)
3 世人皆知杨广亡隋 却不知杨广孙子死前说了1句话 成为千古名言阅读 (173)
4 隋朝末代皇帝皇泰主杨侗阅读 (215)
5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343)
6 二战后期日本的玉碎计划(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是什么)阅读 (332)
7 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阅读 (390)
8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打日本(二战德国能打败日本吗)阅读 (343)
9 日本战败天皇为什么没惩罚(二战日本天皇为什么不受惩罚)阅读 (367)
10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甲午中日海战日本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