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是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肃宗、代宗和德宗的顾 问。在安史之乱以及以后的动荡年代里,他深谋远虑,全局在胸,自觉地避开祸端。他为国家解决财政困难、安定边缘地区做了大量工作,保证了唐王朝的稳定和发 展,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
李泌,字长源,西魏柱国李弼的六世孙,先世为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后迁居京兆(今陕西长安),父李承休,官居吴房令。
李泌自幼聪明好学,悟性很高,是比较罕见的一位早熟的孩子,故而深为亲友们所器重。 在开元十六年(728)的八月十五“中秋节”时,玄宗在勤政楼设“大酣”宴群臣,命令教坊、梨园的艺伎们表演歌舞、杂技,以助酒兴。晚间, 玄宗又命令宫中人在楼下布置一个高高的讲台,悉召对佛教、道教和儒教有研究的学者,登台讲述自己的观点,相互问难答辩,以争高下,并想从中选拔人才。 李泌的姑姑有一子名员椒,年仅九岁,聪慧异常,他苦苦恳求母亲给他备制了儒服,也来参加这次盛会。他在晚间登上高高的讲台,侃侃而谈,“词辩注射,坐人 皆屈”(《新唐书·李泌传》)。玄宗见他小小的年纪,竟有这样的胆量和辩才,能折服许多人,非常惊奇,便命令太监宣召他到楼上。玄宗详细问了员椒的情况, 得悉他是员半千的后人,不禁感慨道:“半千的孙子,理应如此!”稍停了片刻,又含笑问员椒道:“小娃娃,你还有如此聪明的小友么?”
员椒闻言,沉吟片刻,跪奏道:“臣舅父家有个小儿名唤顺,年仅七岁,做诗文敏捷,聪慧过人。” 玄宗闻知后甚喜,甚奇,急于要见人,便忙问员椒,其舅父现住在何处,顺儿外貌何样。问明情况后,玄宗派遣中人(宦官)骑马去召李泌,并让中人悄悄潜入, 将李泌抱之入宫,不要使其家里人发觉。中人按玄宗旨令,设法将李泌抱出家门,送入内廷。这时,玄宗正与大臣张说观棋。员椒和刘晏也在玄宗的身旁。玄宗见到 李泌后,端详许久,含笑令张说赋诗考验一下李泌的文才,并令其以“方圆动静”为命题。
张说见状应声说道:
“方如棋局,圆如棋子。
动如棋生,静如棋死。”
张说见李泌太小了,仅是七岁小儿,恐怕他不能理解其中含义就有意引导他道:
“你可以意虚作,不必更实道出棋字来。”
李泌仰头看了看张说,颔首笑道:
“随意而作,这就比较容易了。”
玄宗见这个小儿答对如此从容,便微笑道:
“这个小孩精神全大于身。”
李泌略一沉吟,便脱口诵道:
“方如行义,圆如用智。
动如逞才,静如遂意。”
张说见李泌如此幼小,却有惊人之奇才,深感其异,忙向玄宗贺喜道:
“天降此儿,真乃是圣代的嘉瑞呵!”
玄宗素爱奇才,见此异童,大为欢悦,他伸手从中人手中将李泌抱在怀中,注视良久,用手轻轻地抚着李泌的头发,竟爱不释手。玄宗又命中人取出甘鲜果品,让李泌尽情品尝。
然后,命中人抱李泌至忠王院居住,一连住了两个多月,才让他回家。忠王院是太子李亨的住地,“安史之乱”后,李亨即位,即是历史上的唐肃宗,足见玄宗对李泌十分器重,愿其日后为李亨之重臣。玄宗恩赐李泌衣物及彩丝品数十件,并令中人代其晓谕其家人道:
“李泌年龄太小,恐怕过早封其官职,于儿有损,所以才未封。此儿乃国家之重器,日后必有大成,望你们关心、爱护他。”
自从李泌受到玄宗的恩宠后,张说也特地遣人邀请李泌至家中小住,并让自己的儿子和李泌成为最好的朋友。
李泌年龄不足十岁,就与皇太子忠王李亨及朝中大臣张说、张九龄、、张庭硅、韦虚心等人成为知心朋友、忘年之交。他与神童刘晏也成为孩童小友。他与刘晏、员椒之间经常往来,互相影响,俱有所长。 张说初识李泌时,他身为玄宗的老师,又多次为丞相,且以诗文名重公卿,是身份、地位很高的上层大人物,而李泌不过是吴房令的小儿子,年仅七岁。张说却能 放下宰辅架子,对李泌非常赏识、爱惜,可谓识人之深。玄宗见李泌后,本想像对待刘晏一样封他官职的,张说却加以阻拦,他认为李泌年龄太小了,过早封官,对 李泌日后成长不利,恐其早熟易折,希望在李泌成为大器时再封。张说本人久居官场,屡经升迁、贬斥,深知宦海沉浮之况,故从内心爱惜李泌这难得的人才,期望 他能健康成长,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张说待人、处事、伸缩之术,无疑对少年时代的李泌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日后从政的道路。 张九龄初识李泌时,李泌仅是七岁的小童,而他已是国家重臣。他非常“奖爱”李泌,常常引至自己的卧室。张九龄与严挺之、肖诚友善,挺之为人刚直不阿,他 憎恶肖诚曲意讨好皇帝、贵戚、重臣,多次劝张九龄不要与这种人过从太密。一次,张九龄引李泌至家中小住时,忽然想起严挺之与肖诚,不禁叹道:
“严挺之为人太刚直了,有时让人不能接受,还是肖诚软美可喜。”
李泌正好在张九龄身旁,见张九龄要命手下人去召肖诚,便遽然站起,直言叹道:
“您出身于布衣百姓,以坚持直道为官处事,才逐渐升为宰相的,怎么会忽然喜欢软美取媚之人呢?
张九龄闻言一惊,立即肃然,郑重向李泌表示感谢,从此称呼李泌为“小友”,彼此成为忘年之交。后来,张九龄被李林甫所陷,贬为荆州长史,邀请李泌至郡中居住,就于东都肄业。
李泌虽少年聪颖,胸有大志,又结交王公大臣,深得玄宗喜爱,而他在仕途上却并不顺利,心中郁悒不快,遂赋《长歌行》喟然叹道:天覆吾,地载吾。
天地生吾有意无?
不然绝粒升天衢,
不然鸣珂游帝都,
焉能不贵复不去,
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
平生志气是良图,
请君看取百年事,
业就扁舟泛五湖。此诗写成后,由于它文字生动、通俗,反映了广大知识分子的际遇,有普遍性,所以很快便在社会上流传,受到不少人的赞赏。张九龄深知李泌的气度、志向,爱惜他的才能,又深知官场中之沉浮,就私下里劝诫他道:
“过早就得到美名,必然会遇到坎坷、折磨。应该善自韬晦,这才能尽善尽美。藏器于身,这是古人所重视的,况且你还是个孩童呢?以后作诗,应该注重欣赏风景,歌咏古代贤士,千万不要宣扬自己,惹祸烧身。”
李泌闻言顿时醒悟,他深深地感谢这位长者的情谊,不禁流下两行热泪。从此之后,李泌再写诗文,就“不复自言”襟抱了。张九龄见李泌小小年纪竟深明事理,从善如流,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为他高兴。 李泌是个在历史上际遇很奇特的人,他出身于小官吏的家庭,却由于一次很偶然的、历史上罕见的机会,年仅七岁的小孩子,竟能入深宫见到皇帝,受到宰相的考 试,并被皇帝抱在怀里,还在皇宫和忠王院(太子府)居住两月有余。从此这个奇怪的、聪颖的小孩子,竟与太子论布衣之交,与宰相、大臣结成忘年之交,成为封 建社会最上层的人物。他不仅在忠王院住过,还在宁王府和张说、张九龄的宰相府随意进入和居住,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比李泌年龄大二、三十岁,却称呼李泌为 “弟”,特别加以“敬异”(《邺侯外传》)。由于这种极特别的际遇,造就了极奇特的人才,使李泌的一生走了一条罕见的政治之路,或出仕之路。这是历史对他 的厚爱,也是历史对他的特殊考验,也可以说是的考验,在神秘之中带有悲喜剧的气氛。 第二节 王佐之才,事违栖山
李泌本有匡世济时之志,王佐之才,想较早走上仕途,干一番事业。凭着他幼年就得到玄宗宠爱,又 结交的是王公大臣,按理说应该较早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可实际上却不然。他并不像自己童年时就相识的小友刘晏那样较早就出仕朝廷,却一 直闲散在家中,徒有虚名。为了散心,他接受了刚刚贬职罢相,出任荆州长史的张九龄的盛情邀请,在荆州住了较长一段时间,并在东都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李泌为人聪颖、博学,早年就喜欢老庄之学,后来又潜心研究《易经》,受到古代方士、道家的影响,非常羡慕神仙的生活,也希望能寻找到“不死术”,能超然 物外,遨游于天地宇宙之间,充分地展示自我,凌驾于万物之上。再加上他在政治上的失意、伤感、激愤,遂告别了老友张九龄,往游于嵩山、华山、终南山,希望 遇见古代的神仙,从此远离红尘、苦海,到清静的世界去生活。
李泌入嵩山寻仙修道、探奇访胜,主要栖身于中岳庙和白鹤观。中岳庙位于登 封县城东太室南麓黄盖峰下,是唐玄宗开元年间改建的,规模很大,有各种殿宇、碑楼数百间,庙内古柏参天,石板砌路。宽阔的庭院,大片的草地,衬托着前后相 连新修的亭台、楼阁、碑楼,令人耳目为之一新,心旷神怡。中岳庙中轴线的东、西两边,设置有六宫:东路自南向北为行宫、神州宫、小楼宫,西路是太尉宫、火 神宫、祖师宫。李泌因名噪京师,又得张九龄的引荐,庙中主持待之如上宾,住在小楼宫。白鹤观位于太室山顶峻极峰,附近有登仙台、万岁亭、封禅坛、峻极禅院 等建筑。白鹤观乃唐初所建的道观,为玄门之所,含羽化登仙之意,正合李泌对神仙说之热望,此处虽较中岳庙食、住条件稍差些,李泌也常常来此小住几日,既可 以观景,又可与观中道士探讨玄门真谛。李泌有时也在太室山上的各处穴洞寻奇,希望能在这些古代方士、道士、隐士居住过的古洞中发现奇方、异宝,解开他对 “神仙不死术”之困惑。李泌也喜欢游览古迹,他有时来到轩辕关,这是太室山与少室山相连的山岗,嵩山交通要塞。相传是远古时代大禹王开凿的山口,治理洪水 的地方。李泌从夏禹王的伟迹,联想到李唐王朝的危机,使他的心头出现一层暗影,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李泌有王佐之才,素以自任,他每入周公祠,站在无影台前,见“零落空阶,莓苔被砌”的萧条荒凉景况,仰望着台座北面刻着一副对联:
道通天地有形外,
石蕴阴阳无影中。 抚今怀古,异常悲凉,有时会流下两行清泪。他觉得自己带着盛夏的记忆走入荒凉的季节,而自己独自探索的竟是一条迷离的道路。他能成为古代的周公么?能匡 世济时一展襟抱么?也许在前面并没有什么在遥遥期待着他,但他却仍愿冒着风险,带着渴望,独自在深山庙观中认真学习古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知识,不断 充实自己,准备着出山。
李泌在嵩山并没有什么奇遇、奇获,但在《邺侯外传》中却说他遇见了“神仙桓真人、羡门子、安期先生降之,羽车 幢节,流云神光,照灼山谷,将曙乃去”。临分手时,诸仙人传授李泌“长生、羽化、服饵之道”,并一再告诫他,“太上有法旨,因为国运中危,朝廷多艰难,应 该以文武之道来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才能登真脱屣。”从此以后,李泌经常“绝粒咽气,修黄光谷神之要”。李泌本就对中国古代除病、养生之法有一定的了 解,入嵩山后朝夕与玄门中人相处,对这些气功疗法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遂开始依法修炼,终生实践。
李泌此番入嵩山并非一意潜修玄门之道,他博览诸家之书来丰富自己,同时也是一种韬晦之计。他主要隐居于嵩山,后来又游学到衡山。
李泌入衡山后,住在黄庭观,这是一座道教著名的庙宇,与李泌终年修道有缘。李泌热衷于道教,除了作为一种韬晦手段外,也与李唐王朝的政治有关。李泌有时也到福严寺小住,在那里读一些释门的译经。
李泌离开南岳衡山黄庭观、般若寺,向自己的老师玄门高隐张先生和释门异僧懒残大师辞行,便去京师长安附近的终南山游历,大概他想离当时的政治中心近一些,以冀征召,想通过终南捷径入仕李唐王朝。
李泌在终南山隐居了一段时间,与唐玄宗李隆基的兄妹宁王和玉真公主交往日深。但遗憾的是,玄宗并未下旨征召他入京。李泌在山中久住而无路入仕,心情十分苦恼,他当时年青,终于耐不住长久的寂寞,遂决意回京师谋求政治上的出路。
李泌回到京师后,住在自己的旧宅,感慨颇多。他受宁王的邀请,到宁王府小住过数日,与玉真公主经常探讨玄门真义。宁王与玉真公主对李泌接触日深,更了解了他的知识和才能,对他特别尊敬和亲热。李泌有时兴奋起来,常常“赋诗”,并“播于王公乐章”。 回京后,李泌过了一段混迹于上层社会的无聊生活。在天宝十年(751),李泌二十九岁时,他,“诣阙献《复明堂九鼎议》”,玄宗李隆基回忆起李 泌幼年时聪颖过人的情景,心中甚喜,便召他到内廷来讲解《道德经》一书。李泌早年就研读老、庄之学,又经过在嵩山、衡山、终南山多年潜修玄释二门之经 典著作,并得到玄门高隐张先生的教诲,对老子《道德经》一书理解甚深,讲授有法,深受玄宗李隆基的赞许,便让他“待诏翰林,仍供奉东宫”。李泌还应召制作 《皇唐圣祚文》,可惜没有流传下来。唐肃宗李亨,这时为东宫太子,又与李泌早就相识、相知,于是太子、诸王子皆与李泌结为布衣之交,这对李泌今后的发展, 打开了一条颇为宽广的仕途之路,使他有了许多“贵人”做“护法”者,可以在任何险境中得以逢生。这种极为有利,也极为特殊的情况,在古代许许多多政治家中 是极为罕见的,得天独厚的。
李泌深得太子李亨及诸王子的尊重与赞赏,李亨称之为“先生”,并多次上书,请玄宗委以重任,这必然会引起权臣杨国忠的嫉恨,视为政敌。李泌有一次在参加王公大臣们的宴会时,酒后即席赋诗道:
“青青东门柳,
岁宴必憔悴。”
其意未必含有讥讽杨国忠之意,但杨国忠恨他不投在自己门下,讨好太子李亨,仗着自己是玄宗李隆基宠妃杨玉环的族兄,便入宫面见玄宗,说李泌作《感遇诗》,谤议时政,并对他进行人身攻击。玄宗听罢杨国忠口述李泌的诗文,起初并不在意,还含笑向杨国忠反问道:
“如果说赋柳是讥刺卿家,那么凡是在诗文中赋李者,岂不都是在讽刺朕了么?怎能如此联想呢?” 但是,杨国忠并不肯罢休,继续“构而陷之”,玄宗禁不住杨国忠的一再构陷,又为了照顾到杨氏姐妹的情面,遂不得已下诏,将李泌斥置蕲春郡安置。蕲春在湖 北长江以北,罗田、黄冈以东地区,在是比较偏远之地。李泌求仕的路是不平坦的,刚刚有些得意,便被贬斥出京,到江北偏僻之地了。
在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即李泌贬出京师不足一年,他的母亲周氏病故了,李泌奔丧归家,并辞去在湖北蕲春郡的官事。太子李亨及诸王因素与李泌有交情,皆遣使前来李府吊祭,一时轰动了京城。
李泌恐再次招祸,在长安居住了一段时间,便只身离去,隐居于河南颍阳郊外鬼谷。有时也住在嵩山中岳庙、白鹤观等旧游之地。他在寂寞、凄苦中等待时机,二次出山,大展宏图。 就在李泌退隐于颍阳鬼谷和嵩山古刹、道观这二、三年内,历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终于发生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 难。但这次社会大动荡却给李泌个人的政治活动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使他的才能得到比较充分地发挥,正所谓“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了。
安史之乱爆发,东都洛阳、西京长安相继沦陷,玄宗出逃,行至马嵬驿,随行将士杀死奸相杨国忠。玄宗逃到成都,留下太子李亨讨伐安禄山。李亨逃至灵武,即皇帝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肃宗即位后,身边文武大臣不满三十,没有一个匡时救国的人才。肃宗想到李泌能当大任,于是派人召李泌来到灵武。不久,名将率精兵五万来到灵武。一 文一武,成为肃宗的得力助手。肃宗授李泌为右相,李泌固辞不受,愿以宾友相待,肃宗只得依从。肃宗对李泌亲如师友,出则并马而行,寝则对床而眠,跟他太子 时一样,事无巨细他都征询李泌的意见。肃宗对李泌言无不从,李泌实际上是朝政的决策人。
李泌建议,以肃宗长子广平王为天下兵马大元 帅,统率诸将东征安禄山。肃宗为李泌特设元帅府行军长史官衔,命李泌随军而行,并赐紫袍一件。李泌只得受命而行。他对肃宗说:不出二年,就可消灭贼寇。因 为安禄山这些人把掠夺的子女财宝,全部运归老巢范阳(北京大兴县),他们没有占有四海的打算,跟随安禄山反叛的,也只有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张忠志、 阿史那承庆几个骁将,中原人不过高尚等几个人,其余都是胁从。
他为唐肃宗制定了消灭叛军的作战计划。第一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卩 圣,郭子仪自冯翊入河东,使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随从安禄山守洛阳的就只剩下一个阿史那承庆。李肃领兵 驻扶风,与郭子仪、李光弼两军分次出击,叛军来救头,就击其尾;叛军来救尾,就击其头。让叛军在范阳至长安数千里的战线上,颈首失尾,疲于奔命。唐军则以 逸待劳,叛军来了不和它交锋,走了就乘机追击,不攻叛军城池,不断叛军归路。总之,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拖垮叛军。第二步,命建宁王、肃宗的次子李 亻炎为范阳节度使,率军沿边境进攻范阳之北,命李光弼进攻范阳之南,南北夹击,攻取范阳,使叛军想退而退不得,想留而留不得,使叛军进退两难。再命大军四 面围攻,一举歼灭。这个计划是完全正确,而且可行的。但唐肃宗急功近利,没有实施这一计划的决心。
至德二年(757),安禄山集团内 部发生内讧,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占据范阳而不听安庆绪调遣。这对实施李泌的计划十分有利。这时,肃宗已进驻凤翔,陇右、安西、西域的兵已经调 到,李泌请按计划用兵,派安西、西域兵顺边境进攻范阳。唐肃宗却急于收复两京,享受做皇帝的尊严。他说:“现在正该进取两京,引兵攻洛阳,不是绕得太远了 么?”李泌说:“今以此众直取两京,必得之。然贼必再加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李泌进一步阐述了进攻范阳的道理,官军的主要力量是西北守边兵和少数 民族人,他们不习惯关东的炎热暑气,如进攻两京,敌人收其余众,集中于巢穴。天热之时,官军必畏暑思归,留也留不住。叛军在老巢休整后,必然重来夺取,战 争也就无休无止了。不若先取范阳,“叛军无所归,根本永绝关。”
肃宗听不进李泌的正确主张,而把郭子仪从河东调到凤翔,任命他为天下 兵马副元帅,率军进取长安,但进军不利,唐军数次战败。至德二年(757)九月,郭子仪建议借用善战的回纥兵,肃宗同意后,回纥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率精兵 四千来到凤翔。肃宗为早日攻取长安,许以“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这时,李泌已被撇在一边。由元帅李亻叔、副元帅郭子仪率朔方 等镇兵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人,从凤翔出发,进取长安,大破敌军。叛将安守忠、田乾真率败兵逃出潼关,唐军进入长安,接着,又攻取了洛阳。 唐肃宗虽然收复了东西两京,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消灭叛军。安庆绪逃亡河北,占据邺郡,拥兵六万。肃宗派郭子仪、李光弼进攻安庆绪,又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宣 慰处置使,宦官实际上成了大军的统帅。官军和叛军在邺城激战,史思明从范阳发兵十三万,支援安庆绪,结果官军大败,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叛 军的复起,是肃宗不采纳李泌作战计划的结果。
肃宗收复长安后,召李泌入见。李泌请求离去,说自己有“五不可留”:“臣遇陛下太早,陛 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还说:“陛下不听臣去,是杀臣也。”唐肃宗说:“我与你同忧患多年,现在正好同娱乐,你怎 么说要走呢!”再三挽留,李泌坚持离去,最后肃宗从其所请。至德二年(757)十月,李泌离开朝廷到衡山隐居,肃宗命郡县为李泌建造住宅,并按三品俸给予 照顾。
李泌的离开朝廷,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杀身之祸。他看到由于自己深受肃宗优宠,正受到权臣崔圆、宦官李辅国的嫉恨,有杀身之祸,就无意功名,隐居山中。 第三节 重新出山,遭忌外放
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广平王李椒(后改为李豫)即位,是为代宗。大历三年 (768),派人去衡山召李泌来京师。代宗对李泌礼遇有加,赐金印紫绶,在蓬莱殿侧为之作书院,军国大事均与之商议。代宗意欲拜李泌为相,李泌还是固辞不 受。李泌是道士,不食酒肉、不聚妻,讲神仙、怪异,以世外人自居。代宗要他做世俗人,食酒肉、聚妻子、受禄位,李泌不肯受命。代宗最后强迫李泌娶卢氏女为 妻,并赐第光福里。李泌受代宗的优宠,引起了宰相元载的不满。元载于大历五年(770)除掉了专横的宦官鱼朝恩,于是代宗对他特别宠信,元载也就更加骄 横,弄权舞弊,无恶不作。他为除掉李泌,竟说李泌“与鱼朝恩亲善,宜知其谋”。代宗没有听信他的谗言,反而说:“朝恩之诛,泌亦预谋,卿勿以为疑。”但元 载及其党羽继续攻击李泌。代宗对元载的作为开始反感和厌恶,他对李泌说:“元载不容你,朕把你藏起来,待我除掉元载后,再请你回来。”于是拜李泌为江西判 官,成为江西观察使魏少游的助手。
大历十二年(777),唐代宗杀元载,抄没其家,单胡椒就有八百石,其他财产就可想而知。代宗召李泌入京,一见面就谈起元载的事。代宗说:“好不容易,八年才杀这个贼,几乎不能与你见面。”李泌说,臣下有罪,早就该处置,何必容忍太过。
元载是死了,但在用人问题上的斗争不会结束。李泌杰出的才能又为宰相常衮所忌。常衮建议代宗派李泌出任州刺史,使其懂得人间的利弊,然后再到朝廷做官。代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后来,沣州刺史缺,又借口李泌善于治理,派为沣州刺史,又改任杭州刺史,所任均有政绩。 第四节 担任宰相,政绩大显
大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病逝,太子李适接位,是为德宗。德宗当太子时,在长安西郊的道 教静修胜地当过李泌的学生,受过李泌的影响。德宗即位后,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的叛乱,一天天地加强,先是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道节度使联合反抗 中央,形成四镇之乱,接着又发生了淮西之乱。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于建中三年(782),自称天下都元帅,出兵对抗中央,气焰嚣张。德宗诏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 兵支援襄阳。谁知到了京城,部队发生兵变,占领了皇宫,哄抢了皇家私库,拥戴原泾原节度使朱为帝,朱自称大秦皇帝,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幸好朔方 节度使李怀光领兵击败朱,才解了奉天之忧。李怀光恃功逼走奸相卢杞,最后却与朱勾结反抗朝廷。兴元元年(784)名将李晟收复长安,朱逃亡被杀,德宗才回 到长安。
正是在这样纷乱的情况下,德宗在长安召见了杭州刺史李泌,任李泌为左散骑常侍,日值中书省,随时候对。李泌以其卓越的才智和 很强的办事能力,为德宗处理了一件件军国大事。先前,德宗讨伐朱时,曾向吐蕃求援,答应成功后将安西、北庭两镇送给吐蕃,长安攻下后,德宗要实践诺言,李 泌以为不可,他提出安西、北庭控制着西域五十七国和十姓突厥,有分吐蕃之势,使之不能并兵东侵,如将两镇给予吐蕃,则关中就危险了。况且,吐蕃援兵当时观 望不前,并无功绩可言。朝臣们都赞同李泌的意见,德宗才没有将两镇给予吐蕃。
贞元元年(785)七月,陈虢都兵马使达奚抱晖杀死节度 使张劝,代理军务。德宗十分担忧。他派李泌为陈虢观察使,前往处理。德宗派神策军护送上任,李泌以为不可,说:“陕城三面悬绝,攻之未可,臣请以单骑入 之。”德宗说:“联方大用卿,宁失陕州,不可失卿。”李泌坚持独往,说:“今事变之初,众心未定,故可出其不意,夺其奸谋。”李泌请与唐将马燧同行。临行 前,通过陕州进奏官传话:“朝廷正督运江淮米以赈济陈虢,若抱晖有功,则赐旌节”,消除了敌对情绪。李泌入陕州时,称抱晖保城有功,还对其部将进行安抚。 李泌到陕州之前,德宗曾将参加叛乱的七十五人名单授泌,要求他诛杀。李泌不得已,只将五人送往京师,恳请赦免,其他人一概不问,抱晖逃往他乡,这样就避免 了一场叛乱。
贞元三年(787)六月,李泌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做了宰相。李泌担任宰相后,第一件事是劝说德宗勿猜忌武 将,加害功臣。名将李晟、马燧,对国家有大功。李泌对德宗说,如果陛下加害他们,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必然愤怒而不安,内外之变必然再起。他当着马燧、 李晟的面,对德宗说:“臣愿陛下勿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勿以位高而自疑”。德宗对李泌的劝说,深有所悟,从而避免了一次朝廷危机。
李泌为宰相,不仅保护功臣武将,也重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权建设。德宗要宰相分工:“凡军旅粮储事,卿主之;吏、礼委张延赏,刑法委柳浑”。李泌表示反对,说:“宰相之职,不可分也”,“若各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也”。德宗听从了他的意见。
在地方建设上,李泌反对大减州县官的做法。德宗认为,现在户口比太平盛世减少三分之二,官员也应相应减少。李泌却认为,户口虽减少,事情却比太平盛世增加十倍。李泌请求德宗视实际情况而定,德宗采纳了这些意见。
李泌在保证漕运畅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他为了减少国家开支,改革了西域人留京的供给制度,每年为国家节省开支五十万缗。 在用人问题上,李泌更是直谏敢谏。德宗怀疑太子有异谋,想要废弃他,另立侄儿为太子。李泌认为不可。他提醒德宗:“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国覆家者”。德 宗反问:“贞观、开元皆易太子,何故不亡?”李泌解释说,贞观时太子李承乾因谋反,太宗乃废弃。开元时,武惠妃陷害太子瑛有异谋,太子被杀,天下怨愤,此 乃百代之戒,不足效法!李泌以家族担保太子无事,但德宗就是听不进去。他叫李泌不要干涉他的家事。李泌却说:“天子以四海为家。臣今独任宰相之重,四海之 内,一物之失,责归于臣。况坐视太子冤横而不言,臣罪大矣!”不久,德宗终于醒悟过来,对李泌说:“非卿切言,朕今日悔无及矣!”太子的地位保住了,李泌 也更加受到宠信。
贞元四年(788)二月,李泌自陈衰老,多次请求辞职,德宗均未允许。贞元五年(789),李泌病重,推荐御史中丞兼户部侍郎窦参、太常卿董晋为相,三月,他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八岁。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44)
1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帝和女帝,即位时一个刚满百天,另一个仅满月阅读 (107)
2 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阅读 (119)
3 世人皆知杨广亡隋 却不知杨广孙子死前说了1句话 成为千古名言阅读 (157)
4 隋朝末代皇帝皇泰主杨侗阅读 (204)
5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338)
6 二战后期日本的玉碎计划(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是什么)阅读 (324)
7 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阅读 (383)
8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打日本(二战德国能打败日本吗)阅读 (337)
9 日本战败天皇为什么没惩罚(二战日本天皇为什么不受惩罚)阅读 (364)
10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甲午中日海战日本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