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许和子】宫廷里的金嗓子,一曲清歌动地来【唐朝・许和子】宫廷里的金嗓子,一曲清歌动地来

【唐朝・许和子】宫廷里的金嗓子,一曲清歌动地来

是中国历史上国力强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文学艺术辉煌灿烂的时期。当时的吉州虽处于南方,但境内因有赣江这条交通大动脉,文化教育也相当发达,各种人才脱颖而出,呈现出繁花竞放的局面。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女歌家许和子,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的女性。

许和子,原是今江西吉安的民间歌手,其家世代都是乐工。开元末年,被征入宫中为内人,改名“永新”,成为当时著名宫廷歌手。

许和子凭借自己很好的音乐天赋条件,在音乐导师的指导下,虚心好学,不断学习和研究乐谱,她很快成为宫廷中一名优秀的歌手。许和子的歌,自然清新,善于把生动活泼的江南民歌曲,融汇于典雅庄重的宫廷音乐中,变古调为新声,创造出一种新的歌唱艺术。许和子唱起歌来,歌声能荡出皇城,一直传到宫外的原野上,成为继春秋韩娥、西汉李延年、梁莫愁等杰出歌手后,千百年间,唯一能够以新声入古调的人。

史书上说她“美而慧,善辞歌,变新声”,当时人认为“韩娥、李延年殁后千余载旷无其人,至永新始继”,她的声音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喉啭一声,响传九陌”。曾叫李谟吹笛,为永新伴奏,结果是歌唱完笛亦裂;这还不算,就连乐队也压不过她的声音。

许和子的歌不但音色美,而且饱和着情感,能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据史书记载:有一天,唐玄宗在勤政楼举行庆典宴会,命上演歌舞百戏助兴。当时来看演出的,除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外,还有无数的平民百姓。整个会场“观者数千万众”,人声鼎沸,言语喧哗,嘈杂得很。这样的一个演出秩序,使坐在楼上的皇帝、皇妃和大臣都听不清歌舞、百戏的音乐。执事官出来维持秩序,想使会场安静下来,但不奏效。玄宗很不高兴,想罢宴离去,不再“与民同乐”。这时中宫高力士连忙上前奏请玄宗宣旨召许和子出楼演唱,可使会场秩序好转,喧哗声停止。得到玄宗的同意后,负责演出的官员立即叫许和子上楼登台歌唱。许和子一出场,丽姿焕然,举步提抉,曼声而歌,顿时广场寂静“若无一人”。她的歌声悠扬婉转、清脆宏亮,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特别是她那富有感情的歌唱,更是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使“义者闻之血涌,愁者为之肠断”。歌毕,全场欢声雷动。从此,“永新善歌”之名,愈益著称于朝野,传遍于九州四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两京(洛阳、长安)陷落,六宫星散。作为一个歌唱家,许和子同人民一起受着战乱的苦难。在逃难中,她和一位文人结合在一起,夫妻俩曾流寓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不久,与她同患难的丈夫死去,她的生活也就更加艰难。不过,她没有忘记用歌来给苦难中的人民以慰藉。只有这时,歌唱家的心才和听众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安史之乱平息后,许和子与养母回到长安。昔日辉煌的盛唐气象不见了,到处是战争的创伤。眼见国家一天天衰微下去,作为一个曾为国家歌唱的艺术家,她怎能不黯然伤神?就这样,歌唱家许和子郁郁不欢离开了人间。

对许和子的歌唱艺术,唐人段安节在《乐府杂录·歌》中曾经这样记载:“内人有许和子者,……既美且慧,善歌,能变新声。遇高秋明月,台殿清虚,喉转一声,响传九陌。明皇()尝独召李漠吹曲逐其歌,曲终管裂,其妙如此。”唐人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也记载:“宫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直千金。”

人民是不会忘记自己的艺术家的。据唐人冯诩子编撰的《桂苑丛谈》记载,后人为了纪念许和子这位杰出的女歌唱家,曾把她唱的歌曲编为国乐曲,取名为《永新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