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与唐朝的八次和盟吐蕃与唐朝的八次和盟

吐蕃与唐朝的八次和盟

公元821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吐蕃彝泰七年)

唐朝和吐蕃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

公元7世纪到9世纪,两个大国在相互的交往与斗争的200多年间时而进犯,时而求婚;时而掠地,时而请和。在此过程种先后共会盟8次,这些会盟象征着中国古代两个大国的博弈和和平的愿望,也见证着这两个舅甥在历史上的恩恩怨怨!

公元705年第一次和盟

公元692年,唐军将领王孝杰率军攻打西域的吐蕃军队,取得胜利,吐蕃大败,唐朝攻占了被吐蕃统治23 年的安西四镇。王孝杰和刘审礼作为唐将曾被吐蕃军队俘虏,但是藏王芒松芒赞给予优待,并送还唐朝,王孝杰在俘虏期间获知大量吐蕃内情,为他日后夺回西域安西四镇有一定帮助。公元696年,吐蕃大相钦陵率军四万攻打凉州。钦陵的爸爸是曾代表松赞干布去长安娶文成公主的噶尔禄东赞。钦陵派使臣要求唐朝撤出安西四镇,分割或归还天山南路十姓突厥部落区域。唐朝派遣郭元振去与吐蕃谈判。郭元振对钦陵说:“你父亲禄东赞一直与唐朝关系不错,你却近年来经常与唐朝作对,你是违背了你父亲的对唐政策。”钦陵答道:“你说得对,双方应该和好。但首先应该让十姓突厥部落与安西四镇的西域百姓各立他们的君长自治,你看如何?”郭元振说:“十姓突厥部落在唐国通往西域各国的主干道上,而且这些部落与你们吐蕃不一样,他们早就归顺唐朝了。”钦陵说:“我并非贪图土地财赋,要是我贪图,我就直接占领你们的玉门、张掖、湟川好了。现在四方各族百姓都臣服于唐朝,我们吐蕃却能够独立自主,都是依靠我们兄弟(钦陵与其弟赞婆当时在吐蕃独掌大权)能够小心护持。十姓突厥部落中的俟斤部落距离吐蕃只有一碛之隔,飞骑十天就可以到达、我们出于担心吐蕃的安全,所以提出上述要求。”双方谈判没有结果。

展开剩余77%

公元696年,钦陵与弟弟赞婆在青海打败王孝杰和娄师德的唐军,吐蕃兵围攻凉州。河西走廊大部已经被吐蕃占领。吐蕃开始准备夺回安西四镇,并派使臣再次要求唐朝撤出西域安西四镇,归还十姓突厥部落区域。公元705年,唐朝派遣宰相卢钦望等22人与吐蕃和盟。双方关系暂趋缓和。双方并未达成相关结果。


公元714年第二次和盟

公元705年第一次和盟后,吐蕃于公元709年派遣大相香多日拉金等去唐朝求婚。唐中宗当即答应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公元710年,唐王派左卫大将军杨炬护送金城公主入藏。此时吐蕃已经占据帕米尔地区、塔里木盆地、罗布泊地区。公元678年左右,丽江、大理、香格里拉一带的部落都直属吐蕃。西南大部都在吐蕃的控制之下。

公元714年,唐朝和吐蕃和盟定界,定国界于河源,也就是今天的青海西宁。但是和盟并没带来和平,之后战争又开始了。


种痘碑(高)与无字碑(低) 2013年

公元734年第三次和盟(赤岭和盟)

第二次和盟不久,吐蕃便派10万军队进攻甘肃临洮和陇西一带。唐军将领杨炬兵败自杀。唐玄宗命薛讷为陇右防御使,率军十万出击吐蕃,双方在临洮、武阶桥、大来谷一带爆发战役,史称“洮河会战”,吐蕃被打败,伤亡惨重。公元727年到728年间,吐蕃占领河西瓜州。唐蕃在玉门、祁连山、瓜州一带交战,吐蕃失败。唐军乘胜进攻了吐蕃的九曲黄河地和石堡城,毁掉了骆驼桥。吐蕃在黄河南线失利之后,多次派使节与唐求和。唐王并不理睬,说过去吐蕃赞普带来的信“悖慢无礼”。这时候大臣皇甫惟明向唐玄宗进谏,他说:开元初年,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年幼,怎么写得出无礼的信件?这一定是大唐边将伪造文书,激怒陛下,让大唐与吐蕃交战,从中渔利,好论功行赏。现在双方打仗,每天花费巨大,河西陇右一带百姓穷苦。陛下可派使节前往吐蕃看望金城公主,顺便与吐蕃赞普议和,从而少一些边患。

唐玄宗于是派遣皇甫惟民前往吐蕃,给金城公主带去一封信。藏王以礼相待,并派遣大相香多日拉金带去藏王和公主的礼物以及书信去唐国见唐王。唐玄宗优待吐蕃使臣。公元734年6月双方和盟,和盟规定以赤岭为两国边界,也就是今天青海湖东边的日月山。双方还立碑,在上面写划界内容。此次和盟又被称为赤岭和盟。


公元765年第四次和盟

公元678年,云南西北部就归属吐蕃了。后来唐朝支持南诏统一云南地区,在大理建立南诏国,驱散吐蕃势力。唐朝为控制南诏,派遣剑南节度使和云南太守前去大理,监督并控制南诏。此举激起南诏人的反抗,于是南诏王阁罗凤在吐蕃支持下起兵驱逐唐朝势力,并归顺吐蕃。

由于安史之乱,唐朝开始衰落。公元765年3月,吐蕃使臣与唐朝宰相元载、杜鸿渐在长安兴唐寺和盟,唐朝承认吐蕃对西南地区控制的事实,并送藏王5000多匹绸绢作为礼物。


公元767年第五次和盟

公元756年安禄山洛阳称帝,唐玄宗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宁夏灵武即为,也就是唐肃宗。藏王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他派人去灵武要求和谈,并希望帮助唐朝平叛。结果唐王李亨并不理会,只是赐宴,便把吐蕃使臣遣送回去了,而唐朝向回纥求了援军。吐蕃见唐朝无修好之意,又伤害了吐蕃自尊。于是夺了唐与吐蕃、南诏之间的门户川西一带。在唐西部、西北部又有多个城池被吐蕃占领。随后吐蕃带着惩罚和抢劫的目的,继续深入,并最终占领长安,立金城公主的弟弟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改年号,释放犯人,设置百官,大赦天下,并洗劫长安。

吐蕃在长安呆了15天便自动撤退。唐朝曾与吐蕃密约,如果吐蕃撤军,唐朝把泾州、灵州等四个州割让给吐蕃。公元767年4月,唐蕃双方在长安兴唐寺和盟,唐朝承认吐蕃占领的土地的合法化。双方刻立石碑于兴唐寺前。


公元783年第六次和盟(清水和盟)

公元779年5月,唐德宗李适即位,当年十月,唐德宗派遣太常少卿韦伦出使吐蕃,带去了礼物,并送还了被唐军俘虏的500余吐蕃战俘。韦伦在吐蕃都城得到赞普赤松德赞的热烈欢迎。赞普派遣大相伦钦明斯随韦伦一同返回唐朝,向唐王表示愿意议和。

公元781年,唐王派遣崔汉衡、常鲁给赞普赤松德赞带了信件,商讨和盟。赞普表示信件中,唐王用词应该修改,“贡献”改为“进”,“赐”改为“寄”,“领取”改为“领之”,以表示双方地位平等。赤松德赞还说:吐蕃和唐朝虽然有甥舅的联姻关系,但唐朝与吐蕃不是君臣关系。藏王提出以灵州之西的贺兰山作为双方的边界,唐王表示接受。公元782年,双方就边界会谈的仪式、时间、地点达成协议,双方同意第二年的藏历元月十五日和盟。公元783年2月20日双方在清水县(甘肃天水一带)和盟,被称为清水和盟,唐朝与吐蕃把贺兰山定为国界。


公元791年第七次和盟(平凉和盟)

公元791年5月15日,吐蕃与唐朝和盟于甘肃平凉。吐蕃派遣大相结赞等21人参会,唐朝有侍中浑咸、兵部尚书崔汉衡等率军队2万人参会。

吐蕃在会上要求唐朝兑现诺言。因为唐王曾许诺如果吐蕃帮助唐朝平定“朱泚之乱”的话,就将用唐国的土地作为报酬。吐蕃派兵帮助唐朝收复长安,可在会谈中,唐朝代表拒绝兑现诺言,不给一寸土地。于是吐蕃方面派军队偷袭了在平凉的唐朝2万人使团。浑咸逃跑,崔汉衡等60余名唐朝将领被吐蕃扣押。唐朝使团500余人丧生,被俘虏的唐人有上千人。在汉史中,这次被称为“平凉劫盟”,使唐蕃关系恶化。


公元821年第八次会盟(长庆和盟)

公元800年左右,唐朝致信吐蕃,要求和盟,重修旧好,要吐蕃归还秦、安乐、原三州。唐王还集结军队加强防御,坐等出击时机。此时吐蕃和唐朝都开始渐渐衰落,佛教兴盛,双方百姓无心再战。公元821年,吐蕃派遣大相纳罗出访长安,在当年10月10日与唐朝代表宰相崔植、杜无颖、王播等14位大臣和盟于长安西郊的王会寺。双方商定不再作战,和平共处,东为巨唐,西为大蕃。当时唐王年号为长庆,所以又叫长庆和盟。

公元822 年,唐朝派大理卿刘元鼎出使吐蕃,吐蕃僧官大僧相贝吉云登与刘元鼎作为在吐蕃方面和盟的主持人。于822年5月6日,在哲堆园,也就是今天拉萨东部的墨竹工卡和盟。藏王赤热巴巾出席仪式。长庆和盟树立了三块石碑记载盟文,一块在拉萨,今天还在;在青海日月山也有一块,现在只剩下残碑;另一块在长安的唐王宫前,今已不复存在。盟文载称“今社稷山川如一,为此大和。然甥舅相好之义,善信每须传达,彼此驿骑,一任长相往来,依循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以东,大唐祗; 清水县以西,大蕃供应。须合甥舅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后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称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长庆和盟后,唐蕃双方基本结束战争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