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青铜货币的大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 展,促使青铜货币有了空前发展,广泛流通与使用。由于各诸侯国的文化传统不同,当时各国所使用的青铜货币的形状也各有不同,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及铜贝 四种。韩、赵、魏主要使用布币,其特点,柄部已不再是中空的,而与铲身同为扁平状,称为平首布。魏国的布币大多是平首、平肩(或圆肩)、方足、圆跨。币面 上有的铸有地名,如 安邑 、 蒲阪 、 阴晋 、 共 等。有的币面铸有币值铭文,如 梁奇(或释充(夸))(jīn,即 斤 的本字),百当锊 (lu ) 、 梁正币(或释尚),百当锊 、 梁奇,五十当锊 、 梁半币,二百当锊 等。因此,魏布一般分为 半 、 一 、战国货币 二 三等。据 测定,一约为12 15克。赵国的布币多为平(或圆)首、圆肩、尖(或圆)足,一般分为两等。币面有的也铸有地名,如 晋阳 、 兹氏 、 榆即 (次) 、 离石 、 蔺 等。此外,赵国布币有的上面有三个圆孔,称为三孔布,其面文有 南行唐(正面)、十二铢(背面) 等。此外,赵国也有刀币,小 而直,通称直刀,面文有 甘(邯)单(郸) 等。韩国的布币大多为小型方肩、方足、方跨布,面文有 平原 等。但到战国晚期,韩、赵、魏均流行小型方足 布。
齐与燕主要使用刀币,因其形状仿自刀削,故称刀币。齐国的刀币较大且厚重,上面铸有铭文,常见的有 齐法化(货) 、 齐之法 化 、 齐返(或释造)邦(长)法化 、 節(即)墨之法化 等。燕国刀币,早期是尖首刀。晚期形体较小,其刀背有磬折与弧形两种,弧背时代较早,磬折时 代较晚。上面多铸有面文 明 字,又称明刀。
秦国主要使用圜钱,圆形,无廓,中为方穿(孔),上面铸有铭文 半两 ,又称半两钱。此外,还有 文信 等圜钱。必须指出的是,秦国同时还使用布帛作为货币。
楚国使用铜贝币,椭圆形,通称蚁鼻钱。上面铸有铭文,常见的有 (巽(x n),或释贝) 、 (朱) ,还有 君 、 金 、 () 、 匋 、 行 等。楚国亦有少量铜布币,有大、小两种,长方、平肩、方足。大者首部有圆孔,面文为 斾(p i)钱当(旧释 殊布当 ) ,可能是楚并吴越等地后 铸造的地方性货币。楚国同时使用黄金铸币,在方形或圆形的金钣上,凿印有正方或圆形小印,印文常见有 郢爯(称,旧释爰) 、 陈称 ,此外还有 称 、 专称 、 卢金 等。1974年在河南扶沟古城内出土了郢称等金币、圆形金饼、马蹄金及银币18枚。银币皆为布币,长方铲形,有大、中、小之分,除一枚 空首外,余为实首,为东周银币的首次发现。
必须指出的是,到了战国晚期,除楚国以外,各国大多已制造并流通圜钱。如东周铸造的圜钱, 直径约2?5厘米,圆穿有廓,面文有 西周 、 东周 等;魏国的圜钱,圆穿无廓,面文有 共 、 漆垣一 等;赵国的 蔺 、 离石 圜钱等;燕国的 明匕(货) 圜钱等;齐国的 ( i)化 、 四化 、 六化 圜钱等。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用秦半两 钱统一了全国的货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129)
1 梦见丢三落四阅读 (158)
2 法国和西班牙帝国在1800年10月1日缔结的条约:第三次圣伊德方索条约阅读 (170)
3 1936年英、美、法三国签订的货币协议:三方货币协议阅读 (215)
4 1940年9月27日由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与大日本帝国在德国柏林签署:三国同盟条约阅读 (187)
5 1902年4月8日清朝和俄国签订的《交收东三省条约》阅读 (140)
6 《交收东三省条约》于1902年4月8日签订是俄罗斯帝国愿意从中国东北撤出占领军的条约阅读 (299)
7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是大清和大日本帝国于1905年12月22日所签订有关东三省的不平等条约阅读 (165)
8 两个古希腊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在前445年签订的条约:三十年和约阅读 (125)
9 1907年7月24日日本与朝鲜王朝在汉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第三次日韩协约阅读 (177)
10 1940年9月27日由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与大日本帝国在柏林签署的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