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更一词的由来半夜三更一词的由来

半夜三更一词的由来

  半夜三更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指深夜。通常讲的“半夜三更”,“半夜”跟“三更”往往同一意思。“三更半夜”一词来源于两个人,出自《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这里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四人志趣相投,形影不离,他们常常聚在赵昌言的家里,谈话到深夜,还不想散去。当时人们就戏称陈象舆为“陈三更”, 董俨为“董半夜”。

  这就是“三更半夜”一词的来历。

半夜三更一词的由来

  那么,为什么古人把深夜称为“三更”和“半夜”呢?这还要从古人的计时方法说起。

  首先,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及称呼是不同的。白天计时说成“钟”,黑夜计时说成“更”或“鼓”。

  古时候,城镇一般都设的钟鼓楼,早上起来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一般都称为“几点钟”。到了夜晚,有专门的巡夜人员,定时打击梆子,以点数来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叫“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的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又称为“鼓”。所谓“几更天”或“几鼓天”就是这个意思。成语“暮鼓晨钟”也是这样来的。

  古代历法,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古代把晚上分为五更: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每一更不是一个确定的时刻,而是一个时间段,长度为两小时,分别对应于某个时辰。其中,半夜三更指23时至次日1时这个时辰(子时)。这个时辰段,正是深夜时分,也是夜间气温最低的时候。

  各时辰对应时间段如下:

  23时至次日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13时为“午时”,13时至15时为“未时”,15时至17时为申时,17时至19时为酉时,19时至21时为“戌时”,21时至23时为“亥时”。

  现在我们计时一般都要说“几点钟”了?这其中的“点”,也是来源于“更”。为了把时间分得更细此,古人把一更分为五个“点”,一个“点”大约等于现在的24分钟。

  最后再说说“点”,“点”原本是一种乐器,形状像小铜钟,中间鼓起,两边有小孔,更夫用绳子穿到孔里,把“点”系到手上,报时的时候用手打“点”就行了。时间一长,打击乐器多了,“点”这种乐器用得少了,慢慢就成了一种计时单位。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汉语成语的产生,都有其自己的历史背景。没有宋代经济的繁荣,没有宋代夜生活的开放,也就没有“三更半夜”的今天。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