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户籍制度是如何发展的?织户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明朝的户籍制度是如何发展的?织户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明朝的户籍制度是如何发展的?织户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说到明朝其实还是有很多的人都是知道的,明朝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朝代,在当时明朝所产生的一些类的制度也是沿用至今的,那么,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源远流长的,那么,在历史上,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明朝时期的户籍制度,一起看看明朝的户籍制度是如何发展的?织户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要了解织户,必须知道的是明朝时期的户籍制度。因为,织户在明朝时期是户籍中的一种户头。学术界围绕着明朝的户籍问题颇有一些争论。

例如王毓铨在《籍·贯·籍贯》中认为籍和贯是不同的,两者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籍指的是服的役,所以指的是役籍。而贯指的是人所生活的地址,所以是乡贯(也就是祖籍)。也就是说,织户以他的职业是纺织定为织户。高寿仙在《关于明朝的籍贯与户籍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明朝,确实存在王毓铨先生所指出的籍和贯不相同的文献。但是,更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这样的,即在大多数的文本之中,王毓铨先生这里地乡贯指的是祖籍;籍的含义却不是明确的,它有时指的是地址,有时候指的是役籍。所以,在明朝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籍和贯相互混用的现象。

高寿仙指出,在明朝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入籍是事实;但是他认为学者吴智和对于籍的表述并不准确。吴智和认为籍代表的是职业,户籍的意思指的是户口等级的时候是以职业作为标准的。根据吴智和的研究,明朝时期,共有14种职业户,它们分别是民户、佃户、茶户、渔户、马户、矿户、匠户、织户(机户)、船户、商户、营生户、铺户、盐户、军户。明朝确实存在着上述一些户籍登记的户头。然而,从上述14中户籍登记的户头来看,户籍的登记标准并不一定是职业。因为,上述有些户头的登记的并不是他的职业,而是他的役籍。一个登记为军户的人,也就是家里存在服军役的人的户头;这个人进入军队干的职业可能是厨师,或者其他职业。所以,户籍的登记标准并不是职业。学者高寿仙对职业和户籍的关系表述是比较准确的。他认为,役籍和职业并不是毫无关系,但是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高认为不应该从职业的角度来看明朝的户籍制度。而应该从基本户籍和次生户籍的角度来看明朝的户籍制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基本户籍包括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四种,次生的包括丐户、乐户等等。织户属于民户的一种,是基本户籍中的一种。织户也叫机户,因为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已经产生了织机。比如明朝《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花楼机,这是织布机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