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与儒家思想孔孟与儒家思想

孔孟与儒家思想

  儒家是先秦时期由孔子创立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学是儒家学派所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孔子本人是流落民间的「儒」,他以自己的礼制、六艺知识,即礼、乐、射、御、书、数,传授弟子,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范畴的思想体系,教人做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的学说在春秋时代,发展成一个强大的学派,被称为「儒家学派」。

  

  「儒」在古代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人。在西周以前,「儒」是官府的官员,身份崇高,他们掌管教化,通习礼乐道艺。西周末年,周王室衰落,社会秩序崩溃,「儒」丧失原有地位,流落民间。由于他们掌握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家,凭自己一技之长,以教书、相礼谋生,成为社会上最早一批从事自由职业的文化人。他们有专门的服饰,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专业,例如看风水、操办丧事等。

  在秦代以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三位是儒家学说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想通过提倡某些政治理想,令举国上下产生守礼爱人的思想,希望国民透过自我省察,达到爱人的目标,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孔子主张透过「仁」、「守礼」等伦理道德来恢复社会秩序;孟子主张回复人本来的善性,并加以发扬光大,便可以成就各种德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通过礼法,使各阶层的人安守本份,社会才会安定。《大学》和《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中庸》所述的是仁义本体理论,《大学》所记是修养方法,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力量和权威日渐衰落,周礼的法制不再受到诸侯贵族的尊重,他们公然违反周礼,不仅以下犯上,篡弒夺位,甚至互相攻伐,社会秩序混乱。孔子十分痛心,于是决心提倡周礼,力求恢复西周初期的太平盛世。「仁」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它是天地之间的大道理、圣人的德行。简单地说,「仁」就是爱人。

  

  孟子曾跟从孔子的后人子思学习,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尊称他为「亚圣」。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要发扬善性,必须修身立命。仁、义、礼、智等各种善德在人身上皆有根芽,只要人们竭力求善,就能拥有善德,否则会带来恶行。人人都可通过修心求善,成为圣人。在孟子心目中,人际关系主要可分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五种,这就是人伦关系中的「五伦」。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曾受法家(秦汉时期)、道家或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佛教(唐代)的挑战,但儒家思想仍然屹立不倒。无论人们用「阳儒阴法」、「儒道互补」,或用「三教(儒、道、佛)并立」来指称中国文化,都少不了一个「儒」字,儒家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仍有巨大影响,儒学在海外的影响非常大。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