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墨家谈民生:让人民有书读、有房儒道墨家谈民生:让人民有书读、有房

儒道墨家谈民生:让人民有书读、有房

    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如何改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不断被提及。
    在我国历史上,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源远流长,有远见卓识的执政者,无不把改善民生视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
    纵观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道家和墨家所提倡的民本思想,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那么关于民生,老子、孔子、墨子......都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尚民为先、崇俭抑奢
    老子的民生思想主要体现于《道德经》一书。该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意蕴,而民生思想则是其精髓所在。老子民生思想是“道治”,即执政者当以自然和谐之道经国治民,以达致社会的总体和谐。
    一、尚民为先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
    老子具有强烈的爱民重民情结,他提倡执政者要尚民为先,“爱民治国”;要“以百姓为心”,要无私、“不争”。在处理与百姓的关系上,执政者要打破官本位思想,彻底摒弃“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优势心理,“以百姓心为心”,谦逊地对待每一个人。“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做到以民为上,人民就会对执政者“乐推而不厌”。
    二、崇俭抑奢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道德经》
    老子把“俭”视为国家之“深根固柢”。他认为,如果执政者注重节俭,国家则会长治久安。通过执政者“去奢”,而使百姓得以生计。他提醒执政者不要贪求财货,追求奢华。执政者应“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在老子眼中,英明的执政者要“去奢”,“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孔子:富民、教民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民生思想体现在“富民”和“教民”两个方面。
    一、富民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孔子主张富民是首要的,也是最为急切的。富民为“政之急”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民生思想。孔子认为欲实现天下有道,关键在于如何赢得民心。而民心之所得,首先考虑的是民对物质利益的需要。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先秦时代,民最关心的是土地和物质利益上的实惠。为此,孔子提出以富民为重点的治国之道。
    对于如何富民,孔子认为要先使民足食。如果温饱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其他一切也都枉谈。因而,孔子重视粮食问题,重视农业生产状况,这符合了农业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
孔子的富民主张,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也是社会历史分工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孔子民生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教民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立国治国之要。基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种最古老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为理论依据,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其冲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教育的民生意义。
    墨子:兼爱、尚贤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享有圣名的思想家。墨子以“兼爱”为核心,传达了一     种爱无差等,为万民兴利的民本精神。
    一、兼爱
    ①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须执弱,众必劫寡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②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墨子》
    墨家主张不分你我、彼此、家界、国界的兼爱。兼爱的基本要求是每个人都本着互爱互利的精神,造就一个和睦相处的社会环境;反之,如果大家“不相爱”,则会使社会混乱。墨子提出“兼相爱”的思想,主张“爱利万民”“爱利百姓”“兼以易别”,从根本上打破了儒家等级和亲疏的界限,淡化尊卑贵贱之别,倡导的“爱人”之德,这是墨家民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尚贤
    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②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墨子》
    “尚贤”是墨子在民主政治生活中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任人唯亲,没有平民权利可以保障,更没有民主。因此,墨子提出选贤举能的“尚贤”思想。他指出拥有贤能是国家的幸事,同时,只有尊重贤能,国家才能够得到治理,人民的生活才能够得到保证。此外,墨子倡导任人唯德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其为贤之道以为民谋利,救民于水火,安民抚众为根本,提倡贵德尚贤,达到了济贤与安民的统一。
    孟子:民贵君轻、制民恒产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将儒家的民生思想更推进了一步。孟子的民生思想有两方面:一是“民贵君轻”,二是“制民恒产”。
    一、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孟子》
    孟子认为,民众对社会起决定作用,民众是天下国家的根本,执政者必须为民众办事,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反之,如果失去了民心,那么即“君可易位”。
    他认为,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政权的更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把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心系百姓的,才是能赢得民心的合格的君主。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制民恒产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孟子》
    孟子认为只有“制民恒产”,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国家才会政通人和。“制民之产”最根本的原则是给民以足够维护其生活的“恒产”(恒产,当时主要指土地和园宅)。
他非常重视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主张切实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人民有了物质上的“恒产”,才可能具有精神上坚定的道德信念的“恒心”。切实保障人民的生活需要,改善人民的生存状态,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根本所在。
    荀子:节用裕民、开源节流
    荀子,是继孔子、孟子后儒家又一重要代表。荀子主张富国、富zhz甄嬛传民,他认为只有考虑到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维护封建统治。为此,他提出“节用裕民”和“开源节流”的民生主张。
    一、节用裕民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
    ——《荀子》
    荀子认为,国家政治稳定的保障就在于裕民。民富则国家强盛,民贫则国家覆灭。“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因此,如何裕民也是荀子思考的问题。
    二、开源节流
    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荀子》
    荀子强调了当政者应该遵循“俭”的原则。“恭俭者,屏五兵也。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当政者保持生活的节俭,避免骄奢淫逸。减轻民众的生活压力,使民富裕,使过强盛,才是强国之道,也是民生之道。
    荀子在继承孔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把老子、墨子等各派的思想融进了他的学说中。他在强调严格的君主等级制度的前提下,所提出的民生思想对后世颇具影响。
   (以上内容综合整理自《民生论》,图片来自网络。责任编辑:张丽)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