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乙忧心,嫁妹和亲帝乙忧心,嫁妹和亲

帝乙忧心,嫁妹和亲

文丁杀死周文王的父亲后,使周族和商朝结下了冤仇。周文王姬昌大力发展生产,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积蓄力量,准备替父亲季历报仇雪恨。姬昌开始不断侵吞商朝西北诸侯方国,商王只能坐视,却没有办法。
周族姬昌还发兵攻打商王朝,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给商王朝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接着,居于江淮之间的夷族也和周人一样对商朝进行侵扰。商朝腹背受敌,这使帝乙无比焦心。
帝乙不想僵化双方的矛盾,因为如果两面受敌,将会极大地削弱商朝的实力。
帝乙归妹
帝乙为此整日闷闷不乐,有一天帝乙心绪不悦地回到后宫,见妹妹正在逗爱子玩耍。看见妹妹,他眼睛为之一亮。以前不太在意今天发现妹妹出落得仙女一般,真 是比那月里嫦娥还要漂亮。他心里忽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要想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就得先修好一方。那夷方属于蛮子,跟华夏历来关系不够融洽,不像周 族长期臣服于商。季历靖边讨伐西戎,协助王室安定边境本没有错,是父王产生疑心,错杀了季历,才引起姬昌怀恨在心,侵犯商朝。帝乙想到这里,就有心把胞妹 嫁给姬昌,与周族修好。
帝乙派遣巫祝前往西岐提亲。想那姬昌志向远大,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审时度势,认为灭商的时机远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提高周族在诸侯中的威望,同时争取充足时间,于是很爽快地应承下了这门亲事。
倒是帝乙之妹听说哥哥要把自己远嫁西岐那荒凉之地,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和哥哥哭闹起来,说什么也不嫁那西岐姬昌。帝乙好不容易想出和亲这个招数,哪能随 着妹妹的意思随便搅和,不管妹妹怎么哭闹,他还是心一横,也不管妹妹心里有多么难过。亲自择定婚期,置办嫁礼,把妹妹送往西岐。成婚之日,西伯亲自相迎到 渭水,以示郑重。周人自称 小邦周 ,而尊商为 大邦 、 大国 ,觉得与 大国 王妹联姻是 天作之合 。此事史称 帝乙归妹 ,一时传为美谈。商周双 方皆大欢喜,重归于好。帝乙任命姬昌继承父职为西伯。
帝乙胞妹没见姬昌之前,一直大哭大闹,及至见了新郎姬昌,她那脸上的阴云顿时烟 消云散。原来她见姬昌相貌端正,仪表堂堂,一副大丈夫气概,有这样的男子作丈夫,她当然心满意足,脸色自然顿时如鲜花怒放一般。姬昌见王妹如花似玉,娇美 温柔,心里也如蜜一样的甜美。《诗经 大雅》这样描写婚礼的盛况:
行聘选定吉祥日,(文定厥祥。)
迎亲来到渭水旁。(亲迎于渭。)
舟船靠拢作浮桥,(造舟为梁。)
婚礼热闹又堂皇。(不【通丕】显其光。)
她的婚礼是何等的风光,让她生命中最美的一刻定格在碧波澹澹的渭涘洽阳,写在沧桑的青史和诗集,让两千多年后的人们还在津津乐道。莘国有女初长成,奉商 王之命来嫁于周。莘和周,一个是煊赫的帝禹后裔,一个是艰辛的后稷子孙;一个是商畿边境的泱泱大国,一个是僻处西垂的蕞尔小邦 可惜历史没有留下她临行 前的感言或日后的回忆录,我们没法知道她当时是悲是喜,不过在她日后生活的土地上,在周人世代传承的宗庙雅歌中,记下了那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一刻。
莘国长女太姒来嫁于周为历史所重墨浓彩,当时重要的筮占笔记《周易》也没有遗漏这一信息。《泰》卦之六五爻辞曰: 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认为这是一 件好事。同卦的上六爻辞有记: 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意思是说:城墙倒塌在城濠中,不宜出兵,只能在自己的邑中维持政令。大概也是天意让 周人 潜龙勿用 ;《易》中还有《归妹》卦,辞曰 归妹:征凶,无攸利 。下兑上震相叠, 有婚姻之动,有嫁女之象,故称归妹。 这一卦在谈急于求成之 弊,如 六三 爻辞的 归妹以须,反归于娣 ,是说须臾间就急忙出嫁,做不得主妇,反而有可能只落得个从嫁侄娣的下场。
文王经过反复 的斟酌权衡,最终调整了战略。尽管周人的文化在当时还不够先进,但农耕的出身让他们具备了思考的习惯,这是这个民族最大的潜力;同时,殷商后期时常受到东 南方的东夷(人方)困扰,继位未稳的帝乙恐怕也不愿腹背受敌,商周交恶对双方来说都没有好处。这时候, 和亲 不啻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太姒就在这样的形势 下踏上了征途,作为一个和平使者登上历史舞台。在表面上她也确实起了弭兵的作用--终文王帝乙一世,商周之间不再兵戎相加。倒不是文王被红颜消磨了志向, 而是更懂得韬光养晦--为了族人的理想,他努力隐藏锋芒,不忘恭顺事商。《吕氏春秋》说他 上贡必适,祭祀必敬 ,故而 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 地。 这一养就是将近三十年。他的一生尽管不曾真正东进,但为下一代周君伐商奠定了坚实的基业。
帝乙见和亲成功,商周之间尽释前嫌,亲善有加,唇齿相依,解除了后顾之忧。然后发兵东进,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盂方(今河南省睢县南)的截击。帝乙与诸侯停止前进,摆开阵势,全力以赴对付盂方。经过激战,终于消灭了盂方。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