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朱三太子案,最后的尸体都没找到康熙年间朱三太子案,最后的尸体都没找到

康熙年间朱三太子案,最后的尸体都没找到

举故国大旗,捧亡帝后代,对抗朝廷,是很多野心家在皇帝统治时期常用的手段。发生在康熙时期的伪“朱三太子案”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只有杨其龙伪造了朱三太子的谋反,但康熙历史上却有十个朱三太子的真实案例。

杨其龙起义是康熙年间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被称为“朱三太子事件”。杨其龙虽然失业了,但勇敢而足智多谋。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二月,吴三桂在云南发动叛乱,杨其龙趁机在首都领导民众起义。起义失败后,杨其龙逃走了。此后,清廷多次搜捕在逃的杨其龙,但一无所获。

康熙十六年(1677年),福建永春县人蔡胤,名“白头贼”,自称“朱三太子”。他凭借巫术,率领数万人马,勾结台湾省郑静,攻打漳州,在天宝山被海城公爵黄歼灭。同年6月,河南柘城县有人自称“朱三王子”,领导起义,被清廷镇压。

康熙十八年(1678年),陕西汉中、兴安一带有人自称“朱三王子”反清,被富源将军图海击败逮捕。此人自称杨其龙,经杨其龙的家人和同伙辨认,得知此人是杨其龙的下属并知道原因,于是以“朱三王子”的名义密谋谋反。康熙十九年(1690年),假杨其龙被押往北京处死。

虽然杨其龙消失了又消失了,但“朱三王子”的名字被用作一个强有力的号召,并被许多活动家借用。康熙三十八年(1798年),江南的金和尚立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为“朱三太子”,聚集在太湖,密谋在康熙南巡时劫持他。关键时刻,他的枪没响,两人都被抓了。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十一月,江苏太仓和浙江四明山几乎同时发生暴动,首领都喊“朱三太子”,引起了康熙的特别重视。他一边亲自审阅奏章,一边部署狩猎计划;派人乔装去看看小偷的老窝;特别强调要立即抓捕所有涉案人员,与现行窃贼一起结案。

对于康熙来说,“朱三太子”本身并不可怕,但“朱三太子”这面旗帜的号召力却不可小觑。所以,每次爆发名为“朱三太子”的起义,康熙都觉得如芒刺在背;而每次只抓到伪“朱三太子”,康熙都失望得睡不着觉。那么,真正的朱三王子在哪里?

崇祯与七子共存,其中二、六、七子早逝,只剩下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英、五子朱慈焕。明朝以后,朱慈烺、朱慈炯、朱慈英生活在民间,消失了。然而,根据朱慈焕被捕后的叙述,三兄弟都被清廷杀害了。朱慈焕和他的四弟朱慈英同岁,所以人们习惯称他为“朱三王子”。

李自成进京后,朱慈焕被迫离宫,颠沛流离,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后来,改名为王士元,成了浙江余姚胡家的女婿。他有六个儿子和三个女儿。但他害怕被别人利用,成为反清的标志,所以不敢在余姚生活,而是花了很长时间在四明山四处流浪,教书谋生。

四明山“朱三王子”案让朱慈焕感到恐慌。于是他带着老婆孩子躲在宁波。慈溪县叶氏兄弟和便携朱慈焕的第四子朱仁“想当土匪”,但在事故曝光后放弃了。后来,朱慈焕化名何成去了镇海县。地主张月怀趁机以“朱三王子”的名义秘密进行反清活动,使朱慈焕闻风丧胆。

康熙四十五年,朱慈焕先后逃往湖州长兴县和山东汶上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四月,朱慈焕在汶上县被清廷抓获,经过清廷九朝联合审讯,几名曾向清廷投降的明朝老太监也称其为“无名”。于是,清廷判定朱慈焕是“假的”,并于当年农历新年将其处死,其子全部斩首。

几十年来,朱慈焕隐姓埋名,东躲西藏,从未真正搞过“反清复明”。但作为号召,“朱三太子”的名号确实对清政府构成了威胁,因此朱慈焕被诬为谋反。明史上说朱慈焕五岁病死,其实只是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强加给朱慈焕的一个蛊惑人心的罪名。

随着朱慈焕的死亡,“朱三王子”的案子似乎应该解决了。然而,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湾省的朱义贵揭竿而起,他仍然尊奉“朱三太子”的名号。可见,在清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朱三太子”已经成为一面不屈的旗帜。从康熙十二年到康熙六十年,全国共有十起“朱三太子”案。“康熙朝”将“朱三太子”单独锁在杨其龙,与史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