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边肖给你带来了一篇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文章。~欢迎阅读~
明朝永乐三年,泉州挂旗狩猎,派出数千艘船只。郑和的宝船航行到被数千艘船只环绕的广阔印度洋。
今年郑和才34岁出头,但他已经是大明舰队的总司令了。为了确保一帆风顺,他显然比甲板上忙碌的水手们有更多的问题要考虑。就规模而言,这支舰队拥有数千艘各种类型的船只,拥有超过20,000名人员。如果他们认为他们是去寻找缺点,并在规模上进行斗争,历史已经证明,他们真正是来寻求和平和友谊的。即使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带领这样一个“小国”横渡大洋也是极其困难的,那么郑和的船队依靠什么到达非洲呢?
风!一名优秀的水手可以利用东、西、北、南四面八方的风,这一技术是大明舰队横渡大洋的基础。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风几乎是海船唯一的动力。当然,在一些平静的海洋中,也使用人桨,例如地中海的罗马帝国的桨船,但是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海洋条件显然比地中海差得多。此时,郑和船员的高超素质得到了体现。接下来,让我们先看看顺风的情况。
当舰队遇到顺风时,每个人都很高兴。船员只需要打开大帆,借助风向前移动。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理想的情况。
遇到侧风时,水手必须转动船帆,使其与船体形成一定的角度。这时,帆将把从侧面吹来的风分解成平行于和垂直于船体的两个力,由于吃水,船体将抵消垂直于船体的力,所以与船向前方向相同的剩余力成为主要驱动力。
最后一个例子是逆风,它是最复杂的,当然也是最巧妙的。这时,无论如何改变船帆的方向,都不可能使船一直向前航行,所以船员需要同时调整船身和船帆,最后把逆风变成侧风。一旦适应了侧风,情况与上述第二种情况完全相同,但船的航向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航行一段时间后,船队必须停下来调整船身,向对称的方向航行,这样当再次行驶时,就相当于沿着之字形行走。因此,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抢夺流行的船”。
600年前,强大的明朝船队以这种方式航行到暹罗、真拉、爪哇、占城、苏门答腊、锡兰甚至东非。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201)
1 明朝为什么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后终止海外航行?阅读 (114)
2 郑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宝船”后来为什么突然消失?阅读 (148)
3 郑和下西洋去过哪些地方?舰队如何克服逆风而行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