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儒家帝王的关系,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几千年来,儒家没培养出一个天下为公的君主”这个观点比较偏颇。首先,这句话否定了所有的君主,认为后世君主皆为“私利”而活,而非“天下为公”。诚然,历史上有昏君,但是为后人称道的明君也有很多,以偏概全,一棒子打死所有,肯定是不客观的。
其次,后世君主也不是“儒家”培养出来的,后世王朝更迭虽然以儒家为主流思想,但是并不代表后世君主只学儒家经典,道家经典、甚至佛家经典,君主也学了不少,又何来后世君主皆为儒家培养一说?
从这句话,一来看出了对封建社会之君主的偏见,二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偏见。
1、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要理性看待社会发展进程,理性评价封建社会的君主
“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儒家却没有培养出一个天下为公的帝王”,这句话首先就便显出了对“封建社会”偏见,主要偏见点,无非在于古代享有特权的“君主”,认为所有的君主都是从利而动的存在,继而表现出对“君主”的敌意。
这种“敌意”不是不能理解,这种“敌意”的源头无非来自于对高高在上的阶级之排斥。但是,人类文明从蒙昧时期渐渐走向“清明”,总要经历一个过程。
人类社会刚刚出现文明的时候,人们将神秘莫测而又无法抵抗的大自然力量神化,后来渐渐演化出“君主”是“天”的代表……直到现如今,现代科技让我们渐渐了解大自然。人类的思想也在人类探索世界的深入中渐渐发生改变。而从一开始的原始社会,再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等等,都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没有必要对封建社会抱有敌意,封建社会之所以会存在且延续,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共同选择的结果。历史,可不是少数人能够决定的,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之抉择的结果。
至于古代君主没有做到“天下为公”?那么到底怎么样才算“天下为公”?粉身碎骨吗?君王之“高处不胜寒”,君王所面对的“权谋斗争”,君王有君主的难处。哪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百姓生活富足,哪个君王不希望国泰民安。
诚然,古代有昏庸的君主,但古代也有为天下苍生而殚精竭虑的君主。虽然不是每个君王都有天下为公之心,但是要说所有君王皆为“私利”而活,而非“天下为公”,这便略失公允。
2、文化存在历史局限性,当理性看待儒家文化
每个时代的文化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就像今天的文化在几千年以后会显得捉襟见肘,不合时宜一般,几千年前的文化直接套用到今天,同样显得“不合时宜”。文化之继承,如果抠字,僵化根据文字,一个字一个字犹如教条一般执行,即便是现代文化,也会沦为“道德绑架”的武器。
儒家文化既然生根于“封建社会”,它还能没有“封建社会”的特色?同时,儒家文化又被后世王朝更迭之君主定为主流文化,在其发展变化中,它还能没有维护“君主集权”的特色?这是不可能的。但是,难道就因为儒家文化源于几千年前,源于封建社会,所以就是糟粕,就要丢弃?文化之传承,从来不应该是“断裂”的,几千年的“文明”,如果因为对“封建社会”的偏见而断裂,这当属多么悲哀的事情?这个世界,又有几个如儒家、道家这般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
不仅是儒家学说,中华文化中的各种学说都在不断改善,以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继而完成文化传承,承接古人智慧。所以,对于儒家文化,我们所做的,应当是结合儒家文化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理解该时期之文化的合理性,然后结合我们今时今日的时代环境合理地对其进行传承和丰富。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告诉大家,文化必然是存在其历史局限性的,对于儒家文化,我们需要理性看待。
3、封建君主和儒家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其进行道德批判没有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封建社会不过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某个阴谋家可以决定的,或者换种说法,封建社会不是少数野心勃勃之人可以决定的结果,这是人类社会演变的大方向,是人类共同选择的结果。所以完全不必对封建社会抱有偏见,更不必对封建社会的君主抱有偏见。所以,说没有一个封建君主是天下为公的,这种说法当属偏颇。
其次,同封建社会一样,儒家思想亦属人类社会发展之产物,每个历史时期的儒家思想在一定历史时期定然有它的特点特色,而不同历史时期的儒家思想不可以“同日而语”,因为有其“历史局限性”。对待儒家思想,我们需要结合时代背景理性批判继承,而不是盲目评击。基于此,还是想多说一句,封建君主和儒家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其进行道德批判没有意义,过于偏激,往往得不偿失而不自知。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174)
1 「百身莫赎」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古代科举考试排名名称全解析阅读 (137)
2 「百发百中类似成语」在《九阴九阳》中中年张无忌与段子羽,他俩谁更胜一筹?阅读 (153)
3 「百合是什么」《西游记》中的巨灵神是什么来历?巨灵神的原名叫什么?阅读 (146)
4 「百慕达三角洲」儒家思想传承千年,为何没能培养出一个”天下为公“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