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是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分裂成为三大部分中的一部。自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来,鞑靼曾多次与明军发生战争,而明军常常失利,甚至有几次明军看到鞑靼军队就不战而逃。
但是,明朝有一场我们不知名的防御战,坚守城池长达七个月之久,最后硬是坚守等到了朝廷的援军。这场守城战在当时影响很大,可谓是轰动全国,极大的鼓舞了明军的士气,这就是有睢阳之风”美誉的右卫保卫战。
我国今山西省大同市自古就是北方的军事重地,尤其是明朝建都北京后,战略地位更显重要。为保证大同府的安全,在大同西二百余里又设了一个右卫镇(今山西右玉县旧城)作为军事前沿。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一场右卫保卫战爆发,战争的起源是由“桃松寨事件”引起的。桃松寨是鞑靼俺答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之子辛爱的小妾。
桃松寨与辛爱手下私通被发觉后,逃到了大同府,大同总督杨顺把她收留下,后又送至京城请功。辛爱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向明朝要人,被明朝拒绝。
于是,鞑靼就以此为借口,从杀虎口(今右玉县北)大举南下,包围了右卫城。明嘉靖帝得知鞑靼以此为由出兵后,就把桃松寨送还,结果辛爱捉拿到桃松寨后,很快就处死,却并未放松对右卫城的攻击。
当时,右卫城孤悬边境,兵少粮缺,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在鞑靼军队的多次围攻下,右卫城军民浴血奋战,伤亡严重,右卫城守将王德也在作战中阵亡。
在这危急的形势下,右卫城军民团结一致,《明史-鞑靼列传》中记载“悉力捍御,士卒无变志”,军民决心与城共存亡。
守将王德战死后,众兵无首,缺乏指挥。这时,有一位恰在家休息的武将尚表,自愿担任了右卫城的临时指挥。
在明朝援军到来之前,尚表组织军民修缮城堡,坚守阵地,与鞑靼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尽管当时条件极其困难,但尚表指挥有方,打退了鞑靼军队的数十次进攻。
鞑靼攻城不下,他们也不退兵,就把右卫城紧紧包围住。据明代《平云西碑》(清代《朔平府志》)记载,从农历九月一直到第二年(1558年)的农历四月,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
由于长时间的围困,又缺乏支援,右卫城内断粮缺柴,开始杀牛宰马,并拆掉房屋的门窗当柴烧。其后,牲畜也都吃光了,军民逐渐没吃的,开始出现饿死的人。士兵饿的煮皮革充饥,几乎把能吃的东西全都吃光了。
当右卫城被围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嘉靖帝专门召集大臣讨论这次的战事,大学士严嵩与许论等妥协派在鞑靼的威胁下,主张放弃右卫城,反对出兵援助。但大多数的官员驳斥了这种谬论,并提议由兵部尚书杨博亲自带领明军出征。当时在宫廷里的争论相当激烈,嘉靖帝也是犹豫不决,几次要放弃出兵。最后,由于多数官员坚持出兵,嘉靖才下决心出兵。
嘉靖让兵部侍郎江东代替大同总督杨顺的职务,与大同巡抚杨选、总兵张承勋率领先遣队向右卫进军。接着让兵部尚书杨博统率大军随后增援。
农历四月十五日,明军从左卫城(今山西左云县,在右玉县东)向右卫城挺进。同时,明军大肆宣扬要给鞑靼的进犯迎头痛击。
鞑靼久围右卫城不下,也是损兵折将,毫无进展,当听到明军大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后,无心恋战,随即解除了对右卫城的包围,又从杀虎口撤退而去。
当时,右卫城已断粮多日,不少人奄奄一息。杨博在出兵前曾让士兵各带炒食3升,明军一入城,马上用炒食救济城内军民,使许多濒临死亡的人得救。随后,明军又运来大批粮食,安定城内军民。
右卫保卫战在左右无援、孤军奋战的情况下,坚守城池达六、七个月之久,这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件了不起的胜利。因此,右卫保卫战极大地鼓舞了明军的士气。当时的人们称赞右卫城的军民有睢阳之风,并在右卫城立碑以示纪念。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218)
1 右卫保卫战:明军抵御鞑靼的"睢阳之风"守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