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白江之战大唐白江之战

大唐白江之战

  最早的一次中日战争发生在唐朝初期。这次被称为“白江之战”的战斗以中国军队完胜告终。

  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都想统一半岛,但又不够力量,于是向邻国寻求援助,分别与唐朝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最后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日本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势。百济于660年向新罗进攻。新罗向唐告急,乞求唐朝出兵救援。唐高宗让苏定方率领水陆大军十万余,从成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击百济。在唐军南北夹击之下,百济军队很快溃败。接着,唐军与新罗联兵向百济都城泗沘进军,不到十日,便灭亡了百济。唐在百济故地设置都督府,以大将刘仁愿率兵留守。

  唐军灭了百济之后,原百济将领福信遣使至日本,向日本乞求援师。为了保住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日本天皇任命阿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秦田来津分率前军、后军和别动队,组成了一支远征军。此前,因驻守百济的唐军刘仁愿部被福信的百济军围困在熊津府城内,故唐高宗急调刘仁轨率军渡海增援,府城之围遂解。4月,唐军四万四千人以水陆两路向高句丽发起进攻。7月,唐军进至平攘,因久攻平攘不下,乃于次年2月撤军。百济发生内讧,福信被杀,百济力量因此严重削弱。

  日本天皇令毛野稚子等率两万七千余人663年6月向新罗发起进攻,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不久,由孙仁师率领的七千名唐朝援军也渡海到达熊津,与刘仁轨会师。刘仁轨与诸将制定了进攻周留城的计划。刘仁愿和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则率领唐水军并新罗水军由熊津江入白江口,溯江而上,从水上进攻。

  随即唐新联军从陆路三面围攻周留城,百济和日本守军相继投降。日将庐原君臣领军万余越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周留城即建筑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峻溪隘,易守难攻。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日本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因此,白江成为维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线,两军都誓在必争。

  唐新水军首先到达白江江口。27日,日本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两军遭遇。从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唐朝水军七千余人,一百七十艘战船;日本水兵万余,一千多艘战船。日本虽然在人、船数量上有优势,但唐朝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日本。对于这次战斗,《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余丰脱身而走。”

  由上可知,此战唐将刘仁轨首先采用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以旺盛的士气,率战船阵列于白江,因而在第一次较量中,轻而易举地就使日本“不利而退”。接着在次日的战事中,又利用唐军之战船高大坚固的优势,将日本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再施以火攻战术,焚日本之战船四百多艘,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抗日战争战争至此结束,日本势力彻底退出了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