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公十年春天,活跃在今山东地带的齐国向他的邻居鲁国发动了军事进攻。出兵理由很简单,当年齐桓公小白在与公子纠争夺权位的时候,鲁国曾经护送公子纠回国,仅这一点,小白很是不满。小白登上国位之后,经过大臣管仲的改革,依据便利的地理形势,发展渔盐经济,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庶。我们说春秋无义战,就是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出兵理由只是借口。强大的齐国对弱小的鲁国早已垂涎三尺。齐桓公小白为了挣得尊严,同时也给自己的士兵们洗洗脑,灌输一下革命理念,就把多年前的小事拉了出来。之前,齐鲁两国也发生了不少的战争,鲁国胜少败多。所以在这一次进攻中,齐国军队显得趾高气扬,仿佛攻下鲁国如探囊取物。齐桓公小白队命令鲍叔牙为将帅统领三军,大举进攻鲁国。面对大军入境,鲁国的命运危在旦夕。
如何退敌,这让鲁国的臣民们焦头烂额。就在关键时刻,平民出身的曹刿挺身而出,主动向鲁庄公请愿。其实曹刿早已经胸有成竹,不过为了保存实力,见了鲁庄公,还是先问庄公如何退敌。鲁庄公是个比较实诚的国君,就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的跑了出来,也可能是国家处在危亡关头,来不及兜着藏着了。曹刿针对庄公给出的平时花销注意节制,祭祀神灵不铺张浪费的答案均未被采纳,而唯独在司法方面尽量做到合情合理上,曹刿认为就这个就可以与齐国开战。其实我们可以想想,这个答案正是符合百姓的心声,在大战来临之际,庄公口头上做出了专制体制下的司法让步。只有这样,百姓才有参加战斗的动力和勇气,才肯为国君鞍前马后、誓死保国。曹刿是贫下中农,代表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广大人民,所以曹刿在认为可以一战的同时,主动要求随行督战。
曹刿果然是深藏不露,面对敌军的兵强马壮,劝庄公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长勺这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敌军将领鲍叔牙看到鲁国军队一撤再撤,认为鲁军不堪一击,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向鲁军发动迅猛的进攻。庄公也是一个军事盲,认为打仗就得面对面的相互撕咬,不比耍弄心机手段,鉴于这一点,庄公还是条汉子。可是曹刿是个能手啊,面对齐军的大举进攻,力劝庄公攻守阵地,让弓弩手连续放箭,阻止齐军进攻。就这样,齐军还没有和鲁军面对面撕咬,第一波的敢死队就已经死伤大半。心高气傲的鲍叔牙,面对如此的耻辱岂能忍受?鲍叔牙继续发动进攻,就不信你鲁军不出兵作战。很不幸,他认为的事情应验了,鲁军继续坚守,第二波敢死队也献出他们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鲍叔牙恼羞成怒,一面咒骂鲁军缩头乌龟,一面埋怨自己的士兵没有出息。这时候的齐军在连连受挫之后,心里面的底气也松了一半,大不了再次进攻,装装样子,保护好自己,万事大吉。再次不幸的是,齐军发动第三次进攻时,鲁军竟然全军出动,势如猛虎。毫无防备之心的齐军这个时候也只能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庄公有生之年,与齐国战争几乎没有胜利过。见到胜利在望,内心激动地如翻滚的潮水,难以平复,于是急忙下令火速追赶。而一旁的曹刿却劝止了庄公的冲动,认为齐军败退恐有欺诈,于是登上战车前的扶手向远处望到齐军倒下的旗帜,再走出战车向下看看混乱的车辙,对鲁庄公说可以追赶了。然后,庄公下令,全军出动,给了齐国以沉重的打击,同时获得大量的军事物资,保卫了国家的政权,是历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这次战争让平民出身的曹刿一战成名,名声威震敌国,鲁庄公更是委以重任,再加上曹刿本身勇力惊人,鲁庄公便拜他为鲁将,统领三军。
这次战争也让不可一世的齐桓公在自己的家门前栽了一个跟头,心里面的愤怒啊,可想而知。不过,齐国家大业大,国运财力还是有的,一场战争还是输得起的。齐军在简单的修整后,吸取长勺之战的教训,也同时为了一洗前耻,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又对鲁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这回鲁国可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三次战争均以失败告终,鲁庄公恐惧了,为了保全国家命运,主动向齐桓公示好,割地求和。鲁庄公仍旧让曹刿担任将帅一职。看到对手的投降,齐桓公同意鲁庄公的请求,答应在柯这个地方与庄公相会结盟。
盟坛上,齐桓公盛气凌人,看着弱不禁风,颤颤巍巍的鲁庄公暗暗发笑,但为了自己的雄武大略,还是勉强同意接受这个小弟。两人歃血为盟,痛饮血酒,对天地发下誓言,从此两国相互友好,互不侵犯,共御外辱。但,两人心里面的真实情感,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如果,这件事到此结束,两国维持暂时的和平,那么历史也就可能记下曹刿的光辉事迹了。
正待两位君主互定条约之时,曹刿手拿匕首,疾步走到齐桓公小白的身后,把刀放到了齐桓公的脖子下面。在场所有的人都几乎惊呆了,就连鲁庄公也是瞠目结舌,他绝对想不到自己的部下竟会劫持大国君主。小白左右的侍卫面对此景也是吓傻了,不敢乱动,侍卫总管也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应对这种突发状况啊,最关键的是,自己有生之年也没有见到这种状况啊。齐桓公这时倒也慌张,但不至于乱了阵脚,料定曹刿不敢有所作为。就问曹刿,你将要怎么办呢?总不能这样一直僵持下去,得找到解决的办法。
曹刿厉声斥道: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倚强凌弱,确实不太仗义,应该把鲁国割给齐国的土地归还鲁国,方才罢休。
齐桓公小白是见过大世面人,心想就这点破事,还用得着劫持我,还以为是夺我政权呢!先答应再说,保全性命要紧。于是小白就答应鲁庄公归还原先属于鲁国的所有土地。
曹刿扔掉匕首,面不改色得走下盟坛,答复鲁庄公时表情依然如故。
这一下,可把齐桓公小白惹恼了。齐军攻打鲁国,是国与国之间的正常斗争,打得你鲁国割地求和,求和的仪式上竟然敢劫持我。决定立即毁约,发动军队,直夺鲁国国都。在小白身旁的齐相管仲制止了小白的冲动,认为大国不可贪图小利背信弃义。暗地里的意思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鲁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总有一天,灭你全家。
于是鲁国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土地。
在《史记·刺客列传》里,司马迁把曹刿列入刺客的队伍中,对于他的勇气给予了褒奖。但是,曹刿的这一举动是否得到褒奖,后人给与了不同的答复。
笔者认为,曹刿的这一行为与其他刺客诸如荆轲、聂政、专诸、豫让相比,确实不够光彩。自己身为鲁国的将军,三次大败,虽有客观原因,但作为一国之将,无论如何也难辞其咎。如果失败后,励精图治,吸取教训,一雪前耻,可以称得上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wwW.uuQgs.com但作为战败国的将领,在求和的仪式上,竟然采取最卑劣的手段来劫持人质并作为要挟的砝码,无论如何在道义上实在是为刺客所不齿。
还有,史书上记载,曹刿其人好名贪利,在三次战败之后,鲁庄公仍然让他担任三军统帅,可能由于曹刿自己面子上挂不住,维护自己在长勺之战的声誉,而采取最偏激的手段。
也有可能,曹刿揣透了齐桓公的心思,想到欲称霸天下的齐桓公断然不会与一个匹夫同归于尽,一定会答应自己的要求。这样,曹刿的想法未免太过于鼠目寸光,齐国强大,国力雄厚,而小白正处于盛年,暴怒之下,难保率兵卷土重来。所以,曹刿这样幼稚的做法,是置国家于更深一层的危难,变相地给国家带来灾难的冒失行为。更可笑地是,身旁的鲁庄公竟然在曹刿劫持齐桓公的时候未置一词。显然,他是赞许这一行为的。不过话说到这里,劫持齐桓公难保是一场有预谋的军事安排。
所以,司马迁为曹刿列传,使他名扬后世,为后世缅怀,倒显得小题大做。曹刿的行为算不上顶天立地的刺客行动,与那些专业刺客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279)
1 长勺之战鲁国为何能取胜阅读 (209)
2 长勺之战简介,长勺之战的故事阅读 (166)
3 长勺之战阅读 (201)
4 长勺之战,他一战成名!司马迁把他列入刺客,是否浪得虚名?!阅读 (170)
5 长勺之战的战争过程阅读 (190)
6 长勺之战中为什么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阅读 (175)
7 长勺之战背景是什么?鲁国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战胜齐国?阅读 (2851)
8 齐鲁长勺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