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到底说明了什么长平之战到底说明了什么

长平之战到底说明了什么

  公元前262年-前260年,秦国和赵国之间,在长平发生了一场非常巨大的战争,这几乎是就是一场战略决战,事件的最后不用说了,赵国大败,45万将士被秦军坑杀。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到秦始皇年代,短短十年,从灭韩到收齐,秦始皇就完成了统一大业,这速度,真可谓是摧枯拉朽一般。冷兵器时候的战争,交通不是很方便的年代,这顺风顺水的势头,恐怕也只有后来的蒙元能与之相提并论了。

  现在回到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产生了一个成语,“纸上谈兵”,说的就是长平之战赵国的主帅赵括,因为只会纸上的兵法,而不会实际上的操作,如果不是赵王昏庸,撤下老将廉颇,白起就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长平之战秦国能不能打赢都难说。事情好像很简单,但前两天听了一起《罗辑思维》的节目,节目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认为长平之战赵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赵国没有自己明确的战略目标,总是应急反应,失败是必然的,这也应该算罗胖提出的一个独特的观点吧。和罗胖一起,终身学习,不光是喊一喊口号,今天,小编也试着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理解一下长平之战。

  首先,赵括这个将领不合适,肯定没有廉颇好,没有廉颇成熟稳重,这估计很多人都不会反对。但我觉得长平之战如果单纯的从长平之战战争本身来解析,可能只是视野的一个层面。如果跳出来,调到秦国灭六国的整个战争过程中来看,可能会有另外一个层面的视觉。我们很多时候都在追究长平之战赵括不配充当将领,赵王无能。但是,一次的选拨将领失误,会带来这样灾难性的结果吗?秦国也同样犯过选拨将领失误的事件,例如攻打楚国过程中刚刚开始任命李信为将领,被楚国将领项燕打的大败而归,后面不得不重新启用王翦,以倾国之兵再次伐楚。www.UuQGS.com所以,选拨将领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长平之战,笔者认为,不管是谁去当将领,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赵国当时的经济水平根本就没有秦国好,商鞅变法后,秦国又得到了巴蜀之地,好像玩游戏一样,战争总是在你的土地上进行,敌人的后方有一大片空地,农民在不断的忙碌,忙着耕种,忙着采伐数目,忙着饲养,忙着挖矿,这场游戏,你必输无疑。赵括的到来,只是加剧了赵国灭亡的一个速度,老将廉颇,终有一天扛不住的时候。

  第二,秦国灭六国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次大战,先是司马错又南并汉中、巴蜀,北灭义渠、陇西,后白起率军攻拔楚都郢,又击溃赵魏联军于华阳,歼灭赵军于长平,里面的大战一箩筐接一箩筐,六国的名将也是一茬接一茬的换,赵国的李牧、司马尚、赵奢,廉颇,楚国的项燕等,为何始终都是秦强,其他六国弱呢?这里还要说一下,为什么六国名将只有赵国和楚国多一些呢,像韩国他们都不怎么值得提,韩国就一个韩闯,这里面有原因的,秦国灭六国战争中,只有赵国和楚国是做出了激烈的反抗,其他的也就看着看着,犹如看戏一般的国家就灭亡了。这么多次战役,这么多名将谋士一起上,为何秦国是越大越强,除开上面所说的商鞅变法后,它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强一些之外,为何六国就不能联合一起来击败它呢?又有很多原因,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要不是危及自己国家的生命安全,也就得过且过。勉勉强强联合起来,也是乌合之众,哪里有秦国在暗地下输送的金银,丝绸,美女这些实实在在呢?要想团结起来,总是有困难的,再说,关东六国之间的恩恩怨怨本来就不少,想要联合,谈何容易。而反观秦国,特别是在秦始皇在登基后,铲除了吕不韦集团之后,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国内战略思想也是非常统一。以团结对应不团结,以目标明确对应得过且过,自然,这场统一六国的战争自然不会持续太久。

  最后,还是要回归到长平之战,表面上看,长平之战有一定的偶然因素,赵括是最大罪人,但是,秦国也面对过很多意外,例如秦始皇被荆轲刺杀,很多人认为如果荆轲成功了,秦国就不能灭亡六国了,但像那种情况下,即使荆轲成功了,估计也像当年蒙古的蒙哥在四川被石头集中身亡,像努尔哈赤中了明军大炮一样,并不能改变秦国统一的趋势。长平之战,赵国必败无疑,只是时间长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