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韩信很多人应该知道这个人厉害在什么地方,带兵打仗的能力简直就是超群的,我们再说说“哗变”这个词语,有的人可能不是太理解,其实就叛变,反叛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意思也不太一样,哗变其实是指的军队突然的造反和叛变,涉及到两个以上的军事人员,所以当时韩信也还是很惊叹的,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揭秘看看吧!
其实“置于死地而后生”和“背水一战”这两句话,以前过多的被缺乏军事知识和战争素养的文人解读,所以导致了很多的错误理解。
《孙子兵法》里“无所往者,死地也”,很明显,孙子所说的死地是那种缺乏战略机动空间的态势,而不是说某些地方进去了就会死,这是一种辩证的思维。孙子表示“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是说进入这种地方就要尽量激发士兵的斗志,摆脱不利的态势。
这种激发斗志其实是在开战前做的,不可能如一些影视或文学小说里描写的那样,士兵们意识到自己没有退路了,才回身死命作战。
这种仅仅是想求生而回身的困兽犹斗,其实只是乌合之众的最后挣扎,根本无法打败对方正规军阵的碾压。
古人说,“兵败如山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些人的绝望反击,根本无法扭转形势的。军队作为独特的暴力机器,其战斗力的不是兵士个人武力简单相加,而来源于军队内部所特有的凝聚力和推进力;两者源自严明的纪律与训练,载体则是军阵。
韩信被称为“兵仙”,治军严谨,自然是通过军法、组织,牢牢掌握对军队的控制。让士兵畏惧军法甚过畏惧敌人,无条件信任和服从指挥官,这是古代名将的最基本素养,如果这两点都做不到,根本就没法带兵打仗。因此,背水一战时候的韩信麾下的士兵没有哗变投降的可能。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说说那个背水一战
背水之战成就了兵仙韩信的赫赫威名,也让古往今来各路“赵括”“马谡”们为之神往,但是多为东施效颦之举。背水一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被复制的,简单的置诸死地而后生并不是取胜的诀窍。兵家言事总是将大量的信息隐藏了起来,需要有心人认真的发掘。
彭城一役的大败让形式一片大好的汉国忽然面临全盘崩溃的的威胁。为挽救危局,高祖刘邦决定派出大将韩信以偏师扫讨项羽所册封的赵、齐等国,以斩其羽翼,在地理上对项羽形成半月包围(占据蜀地、汉中、关中、山西、河北、山东以对项羽所控制的楚地)之势。
刘邦的策略堪称人类战争史上首次实行的间接战略,以自己的主力拖住项羽的主力,遣派大将经略北方以逐步增长实力获取优势。这一战略成功的前提有两个——首先,分派出的偏师有足够能力经略“边角”,显然千古兵圣韩信有这个能力。其次本方主力能够黏住敌军主力——能够让项羽死盯住不放,显然整个汉国中也只有刘邦能“享受”此待遇了——还能顶得住敌军的强大攻势。这里或许要为刘邦的军事能力翻个案,如果没有足够军事能力刘邦根本无法与项羽对峙,大汉建立后扫平英布等人叛乱的也是刘邦本人。
说起来,天才很多时候都喜欢冒险。秦末汉初的两位军事天才,项羽在彭城冒险千里回援击溃汉国联军一举扭转颓势。韩信临危受命,先下魏地。未及平复,即率众复攻依附项羽的赵国,一举平定河东河北,直接改变了楚汉战争的结局。
在攻灭赵国最重要的会战井陉战役中,韩信为背水之谋大破赵军。不但创造了历史,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成语——背水一战,形容于危局中行奇谋以破局。然而文人和小说家更注意了充满矛盾冲突的置诸死地而后生,未留意到韩信在此战中的全部谋划,更忽视了会战中真正的关键点所在。
此战的关键词是冒险,然而韩信到底在那些地方冒险则不是文人们所关心的了:一般都认为韩信只是是在以少击多上冒险。实际上韩信在战略上一开始就是在冒险。刚刚攻克魏地,部队几乎没有休整就继续前进,甚至连新占领的地区没有完成消化,就急匆匆地东征。
此时的赵国已经不是战国时期那个武力强悍的赵国。此役赵王征调全国可用之兵,号称二十万齐聚井陉隘口。这二十万兵战斗力比较差,但是即使再差,将这二十万人梯次排在井陉孔道中防守,以韩信之能去一一攻破,强行推进也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显然,如果赵军如此布置,韩信要么因为兵力不足耗尽士兵而进展微少,要么因为后勤补给无力被迫退兵。
所以说,韩信行背水阵的谋划前提是冒险的——韩信率军过井陉攻赵,若赵王按照李左车之谋井陉口赵军按兵不动,遣李左车出奇兵三万(这里透露出一个信息,韩信总兵力是超过三万的。否则李左车不会要求三万兵力,却只用来堵截韩信后路)绕道韩信之后,断其粮道——饥饿和无望就能击溃汉军。韩信不怕与优势兵力的敌军决战,只怕敌军塞住井陉孔道,坚守营寨不出。
李左车的谏言中还隐晦的透露出月如隐於暗夜中另一条信息——韩信这次汉军所率领的汉军在大部分是攻灭魏国后征伐的新兵。老部队或者被立邦刘邦抽调到与项羽对峙的前线,或者留在了魏地以压服不安定因素。全军仅有几千名老兵作为核心部队一同东征——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直接的去理解李左车谏言,汉军只有几千人。那先出一万兵列背水阵,其他几千人难道都是韩信散豆成兵不成?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当然赵国上下也比较清楚这状况,所以对正面击溃韩信很有信心,不愿意采纳李左车的策略——正面击溃经略北方的汉军大将军无疑可以极大的提升本军士气,更能提升赵国的地位。赵王虽然是项羽所封,但只有获得赫赫战功,才能使赵国摆脱项羽从属的标签,赵王歇才是真正的赵国之王。
韩信为了确定赵军的动向派出间谍监视赵军举动。听到间谍传回的消息,很显然韩信知道自己的冒险成功,下来就是临阵的事情了。战场早已被韩信选定好了——距离井陉出口尚有三十里处安营驻扎——此处太行孔道为河流切割,宽度较大(山岭间最宽处可达一公里),内部有比较宽敞的空间以供双方数万大军对战。
但是选择这里作为长长的好处不是为这一点。真要说宽敞的平缓谷地,现在井陉县的位置更加合适;关键之处在于:这里的地形十分有趣,明面上看对赵军很有利——在井陉孔道口堵住道路,韩信怎么样都无法绕过赵军营垒,只能硬这头皮正面作战——但实际上由于萆山北部小路的存在,正适合韩信实施他的预想。
萆山位于井陉出口孔道的北部,整个孔道在这里边的开阔起来,但是在出口位置孔道再次缩小为一个隘口,从防御的角度看,在隘口修筑关城可以轻松的防御自井陉西来的敌军;然而隐患也埋伏其中——萆山之后存在一条隐秘的小路,各位可能会觉得这情节看上去实在太俗套了,但是在汉初还算得上原创。萆山北麓谷地中从西到东分部着一连串的村落,正好勾勒出一条道路的踪迹。这条道路也就是韩信的依仗。
会战前一天夜晚,韩信召集骑兵两千,对其指挥官下令:明日开战之前率领骑兵从北边小路绕过萆山,迂回到赵军营寨附近待机。当赵军全军出动的时候,立刻以最快速度夺取赵军营寨,并换上汉军的红色旗帜——所有骑兵被要求携带一面红色旗帜。按照唐代名将李靖的奇正之论,这两千轻骑就是此战中的奇兵。在战役之中起到一个杠杆的作用——以微小的力量将“正兵”主力的力量成倍放大。
又是一个清晨,韩信下令汉军在早餐后出营,就在今日一举击破赵军,晚餐在赵营中享用赵军预备的丰厚粮食。韩信在战前最后一次军议中还是表达了对赵军不肯全军出动的担忧——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险阻而还——韩信的计划成功有赖于赵军空营追击,需要一个足够有诱惑力的诱饵才能吸引住赵军。
什么东西才能充当这个诱饵——堂堂正正击败汉大将军韩信的功绩——韩信决定以自己的战旗作为诱饵。摆出一个看上去明显有问题的军阵,让赵王和陈余都相信自己可以击败韩信——也是这个原因,陈余没有采纳李左车的策略。
兵法认为布阵应该背靠山地,面对河流这样能够保证敌人不易袭击我军军阵背后,而我军也方便离开战场。正面一片开阔,利于作战,敌军进攻则要先渡水,容易被我军趁乱击破;要后退则被水泽所阻碍,势必引起惊惶。
然而天刚方放亮,汉军违背兵法常识,先行出动一万人列阵在水泽之前,背靠河流面对赵军营垒挑战。赵军上下看到后哈哈大笑,“都听说汉国那个大将军挺厉害,叫什么韩信的,今天是发什么疯,背水列阵前来挑战?”大笑之后,赵军上下没有一个人把这一万汉兵当作一回事,赵卒就把汉军凉在营门外,先各自张罗的早餐了。
按照此时的惯例汉军列阵,按照编制一千人左右为一部。八部各列方阵构成一整条战线,另外两部作为预备队,列阵在韩信将旗之下。考虑到战场位于山谷之中宽度有限,整条战线宽度保持在600米上下为佳;再考虑到各方阵间的间距,一线需要布置八个30*8的小方阵,这样一部可以分为前后四个方阵(960名士兵和40军官),韩信的命令之直接下达给这三十二个小方阵,每一排八个方阵为一组,撤退时共同进退。
天透亮,汉阵中竖起了韩信的大将军旗,并在阵后可以望见的地方摆开了大将军仪仗,中军击鼓大阵前行。看到这些赵军沸腾了,“抓到韩信的赏万斤,封万户侯啊!夺汉军将旗赏千金,也另有封赏!夺旗一面可得百金,斩将一员五百金!”金钱和地位刺激着赵军士卒,这些还在用握锄头的姿势握着长戟、剑盾的新兵仿佛充满了勇气。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完成列队的赵卒开出壁垒与汉军交战,不过毫无经验的赵国新兵一时间在汉阵面前碰了个灰头土脸;本想如同潮水一般淹没汉阵的企图也失败了,兵力优势被狭小的谷地所限制,好在车轮战还是让汉军一步一步的只对你有感觉后退。
韩信的计划即将开始,初阵的一万兵中老兵的比例要高,能够在号令下缓缓后退——若是让新兵为主打头阵,很有可能在后退的过程中就发生崩溃——为了避免发生意外,韩信还是亲自压阵。韩信抬头看了一下北边的萆山,布置在上的汉军传令士举起了事先约定好的红旗,并挥舞了几下——骑兵已经迂回到目标位置附近,是该进行下一步行动了。韩信的大旗对着山上的传令兵左右挥舞两下表示收到信号,随即山上的红旗消失了,就好像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这里的内容不载于史册,但如果汉军没有在萆山上设置传令兵,以旗号传达信息,那么两只汉军间是很难实现协调行动。
汉军在韩信的调动下开始复杂的敌前撤退——红黑旗招展,弩兵齐射,将赵军逼退数十步,第一排小阵(四排共计三十二阵)中下属的刀盾兵快步结成横向战线,掩护操军阵主体。长矛大戟的主战士兵分成几列纵队,迅速从第二排各小阵间隙中间退到军阵最后重新列队。然后借助第二排各阵弩兵的齐射作为掩护,第一排各阵刀盾兵立刻聚成小群组自行掩护,也从后排军阵的间隙中退至最后,再次列队。整个大阵如同坦克履带向后滚动一般逐渐后退。横向上各小军阵依此次穿过临阵间留下的空隙退到最后,重新列队为前排战友在后撤时提供掩护。
为了能够真正的迷惑到赵军将领,汉军还故意抛下了一些队旗来显示汉军慌乱。副将张耳率先在阵前丢下了自己的将旗和鼓乐仪仗。一名赵军士兵拾起张耳的大旗后兴奋得憧憬着,这面旗帜可以为自己换取多少黄金和田宅。其他士兵看到这个士兵后眼睛都红了,奋力向前进攻,边冲边喊:“汉军败了,快抢下韩信大旗。”当看到韩信大旗也被抛下时,赵军士兵全都疯狂了。
可能信心信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总论中不是说了如果没有旗鼓,根本无法指挥部队嘛。诸位且慢,请仔细史记中的文字:于是信、耳佯弃旗鼓,走水上军。主将韩信和副将张耳并没有真的丢弃各自的旗鼓,只是假装丢下了旗帜,或者只是丢下了备份的假旗帜在地上,而收起原先的旗帜,指挥部队依次后撤。后世很多梦想成为韩信的人大概没有注意到,只有韩信才有如此强的战场控制能力。在暂停使用旗鼓指挥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保持汉军在后撤中没有溃散。韩信的目的达到了:赵军全体出营,意图彻底消灭汉军;如能取胜,赵王歇可在汉末诸侯中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争取相对独立的地位。
韩信的使出后招,在激烈抵抗后,加快了后撤的脚步。率军一路后撤进事先准备的水边营垒中。继续抵抗赵军的全力进攻,终于在冶水边吸引到所有赵军来攻。可能又有读者要问,为什么汉军在冶水岸边布置营垒。原因很简单,汉军兵少又缺乏战场机动力,容易被优势赵军所包围。背水而营,则不用担心背后会为赵军所趁;和之前的背水阵目的一样,背水只是为了缩短战线,让河水成为自己的后卫。利用地形减少了需要用兵力来维持的防线长度。
汇合了所用兵力的韩信不但顶住赵军疯狂的进攻,气势汹汹的赵军此时也失去了斩将夺旗的的士气,放弃了活捉韩信的打算,逐渐后撤准备先吃饭补充下体力,但是赵军营垒上飘扬的是汉军的红色旗帜!营垒竟然失守了!雪上加霜的是,冶水边上的韩信也全军出击,现在已经追到了赵军身后。赵军大乱士卒四散而逃,营垒中的汉军骑兵配合韩信的主力对赵军发起夹击。心乱如麻的赵军士卒根本没有发现汉军还是那些汉军,新出现的也只有两千轻骑。但是汉军现在有多少兵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赵军已经士气衰落,没有勇气夺回营寨,只有丢下兵器逃命的份。
韩信借助此战获赢得了兵仙的称号,也创造了历史。但是韩信在点评此战得失时很不厚道的说,背水在于激发士兵绝地死战的士气,而把自己胜利的真正原因——复杂的筹划隐藏在史书短小篇幅的几句记载之中。后世马谡也学韩信,将士兵置诸死地;侯景在慕容绍宗面前也试过背水列阵,这些失败正是没有真的了解韩信所有谋划而导致的。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152)
1 初汉三杰中为何只有韩信被杀?阅读 (162)
2 韩信胯下之辱阅读 (140)
3 韩信为什么被称为兵仙阅读 (138)
4 韩信点兵是什么典故阅读 (147)
5 韩信胯下之辱是什么典故阅读 (174)
6 韩信点兵歇后语的故事及算法阅读 (156)
7 韩信始为布衣时文言文注释翻译阅读 (149)
8 韩信造反是怎么回事?韩信为何会失败?阅读 (146)
9 韩信之死刘邦是喜是忧?一半欢喜一半忧!阅读 (170)
10 韩信分油的故事 韩信走马分油是怎么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