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之兵情孙膑兵法之兵情

孙膑兵法之兵情

  兵情·第十

  作者: 孙膑

  出自————《 孙膑兵法 》《上卷》

  出自————《 中国古代历代兵书 》

  原文:

   孙子曰: 若欲知兵之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 (一) 。

  矢,金在前,羽在后 (二) ,故犀而善走 (三) 。前……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阵之则辨,趣之敌则不听 (四) ,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柄 (五) 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 (六) ,矢虽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招也 (七) 。卒轻重得,前……兵……犹不胜敌也 (八) 。故曰,弩之中彀 (九) 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敌也,不异于弩之中招也。此兵之道也。

  ***

  ……所循以成道也。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

  译文:

   孙膑说: 如果想要明白用兵之道,去体会弩弓发射的道理就行了。箭就好比士兵,弩弓就如将领,用弩弓射箭的人就是君王。

  箭的结构是金属箭头在前,羽毛箭翎在后,所以箭能锐利、迅速并且射得远,..现今用兵却是后重而前轻,这样用兵布阵,只能造成混乱,而去攻打敌军则会调动不灵,问题就在用兵的人不去效法射箭的道理。弩弓就好比是将领。开弓射箭时,弓把没有摆正,用力过强或过弱不能及时察觉,弓两端发箭的力量就不一致,即使箭头和箭尾的轻重是合适的,前后顺序也没有颠倒,还是不能射中目标。这个道理在用兵中也是一样,尽管士兵配置得当,但将领不和,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如果箭头和箭尾的轻重得宜,前后顺序也正确,同时开弓时也把得很正,整张弓的发射力量也协调一致,但是射箭的人不得要领,不能正确发射,也还是不能射中目标。这就好比用兵时,士兵配五得当,将领也协力同心,而君王却不能正确使用这支军队,那也照样不能战胜敌军。所以说,箭射中目标的条件是箭、弩弓、射箭人和目标四项全都符合要求,而军队要战胜敌军,也必须士兵配五得当,将领之间同心协力,君王能正确使用军队。由此可见,用兵战胜敌军,和用箭射中目标没有任何不同。这正是用兵的规律。

  ..如能从弩弓发射之中悟出道理,就会领会用兵的规律,按这个规律去用兵,就能建立功勋,君王也能威名远扬。

  注释:

   (一) 发者,指发射的人。主,君主。

   (二) 金,箭簇。羽,箭羽。

   (三) 犀,犀利。走,疾行。

   (四) 辨,同办。以上两句意谓使之列阵,虽能办到,但使其进攻敌人,则不听命。

   (五) 柄,指弩臂。

   (六) 洋,疑借为翔。两翔,两翼。此句意谓由于弩臂不正,弩弓两翼发矢的力量就不一致。

   (七) 招,箭靶。犹,仍然。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弩和箭都合标准,但发射的人有错误,仍不能射中箭靶。

   (八) 本句残缺,大意似谓将与卒都合标准,君主不能善用,也不能胜敌。

   (九) 彀(gou够),箭靶。

  孙膑兵法之兵情读后感

  孙膑用矢、弩、发三者来比喻士卒、将帅和君主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只有三者同心协力,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以战胜敌人,像箭矢射中靶子一样。这个比喻极妙。

  士卒、将帅、君主;在有些人眼里,似乎有大小、等卑、高低、贵贱之分,好像商品,物以稀为贵,士卒多而将帅少,君主只有一个,更是宝贝奇货。其实就战争的胜利而言,就共同的事业而言,他们完全是平等的,谁也离不了谁,谁也代替不了谁,都是整个事业和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因于。力量。射箭的人,没有好弓好箭,你再有天大的本领,也很难射中靶子;无论多么精美优质的弓箭,没有好的射手,也不能发挥任何功用。

  这使我们想起俄国的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船自以为功劳最大,比谁都高贵,看不起帆和航,帆和舵不服气,同船闹起矛盾来,遇上大风暴,它们抛下船不来气,可怜的船在风浪中挣扎,最后葬身大海;帆和舵出于意气,不一引手救,当然也与船同归于尽了。

  任何社会事业,都是一个大整体,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个共同合作的大集体中,每人都应尽自己的职责和力量去工作,谁也不应当认为自己特别高贵,与众不同。要知道,任何个人,比起整个伟大的事业和为这个事业而奋斗的全体人民来说,都是渺小的,犹如一滴水之于大海。一滴水只有融于大海之中才能永不干涸,一旦脱离了大海,就会很快蒸发,化为乌有。

  大海是由那些谦逊的水滴组成的,骄傲的水滴却化为比水滴更渺小的云气,身不由主,被一阵风儿吹得无影无踪。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