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为何在淝水之战没能打败东晋统一全国?前秦为何在淝水之战没能打败东晋统一全国?

前秦为何在淝水之战没能打败东晋统一全国?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屈指可数,胜负的原因也都比较明显。例如曹操袭取袁绍的粮仓,在无粮可支的情况下,袁军的数量优势立即转化成劣势,最终于官渡败北;又如吴国人在赤壁之战中有着长江天堑、瘟疫之利和东风之便,在几个因素的结合下,通过纵火烧船来击溃曹军;辽东之战时,高句丽人面对隋炀帝的大军,选择固守坚城,一直熬到冬季来临,隋军因冻饿伤废,正要撤退之际,才出城追击,致使隋军败没;萨尔浒之战中,努尔哈赤抓住了明军兵分多路的弱点,将其各个击破,取得了胜利。

与这些战例不同,[淝水之战]的致胜因并不明显,即使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分析,也难以给出一个极具说服力的理由。

据史书记载,东晋投入作战的兵力只有八万陆军和五千水军;前秦的部队则分批进发,其中苻融与慕容垂率领的前锋共有二十万人,苻坚带领的主力则有六十万步兵和二十七万骑兵,总计超过一百万人。即使后续部队跟进缓慢,但据《九家旧晋书》的记载,在淝水之战前夕,苻坚至少有五十万的兵力在北岸,差距依然悬殊。在交战时,晋人犯了兵家大忌,主动涉水去击敌。苻坚与苻融根据《孙子兵法·行军篇》里[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的原则,主动让晋兵过来,正当秦兵准备[击其半渡]的时候,却因自乱阵脚,三军溃败,导致苻融战死,苻坚中箭,皇帝所坐的云母车也被晋军缴获。

战争结束后,前秦迅速瓦解,过了两年苻坚便被部下杀死,不可一世的前秦帝国退出了历史舞台,统一宣告失败。

耐人寻味的是,苻坚发起这场战争的理由其实是非常充分的,在与部下的争论中,他也毫不理屈,而且能驳得对方哑口无言,但他终究还是败了,因此淝水之战似乎是无解的。那么,前秦为何在淝水之战没能打败东晋,统一全国呢?

1、苻坚做梦也想要统一东晋

公元375年,前秦宰相王猛病危,临终前他告诫苻坚说:[善始者不必善终,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认为前秦的心腹大患是鲜卑与西羌,而不是退守江南的东晋,劝苻坚不要对东晋用兵。

这自然是不能说服苻坚的,当时前秦已尽灭北方诸国,并且夺取了川蜀地区,东晋被压缩在长江中下游。因此,在王猛死后,苻坚痛哭说:[天不欲使吾平壹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这句话说明苻坚的志向在于[平壹六合]、一统天下,往后如果不对东晋用兵,那还能向谁作战呢?

出于谨慎,王猛死后苻坚没有立即侵略东晋,过了三年他才命苻丕率十万大军进攻襄阳。在漫长的攻城战中,苻坚就曾想御驾亲征,把战事扩大,结果被苻融劝阻。之后苻丕经过一年的围攻,终于占领襄阳、俘虏了晋朝将领朱序。然而东晋大将谢玄也在江淮地区成功击退秦兵,战事被迫结束。

攻占襄阳意味着南进的关卡已经打开,一统天下的梦想时刻诱惑着苻坚。两年之后的冬天,他在长安召集群臣,开了一个大会,讨论是否应该进攻东晋。他说:[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霑王化。今略计吾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何如?]这时秘书朱肜揣摩圣意,故意鼓吹说陛下当恭行天罚,将晋国皇帝赶到大海中去,以便一统天下,封禅泰山,建立千载功名。苻坚听完很受用,高兴地说:[是吾志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即使占据绝对优势,前秦的许多大臣却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权翼、石越等人都反对南征,他们说东晋虽微弱,但上下团结,并无内乱,桓冲与谢安都是人杰,出征的时机尚未成熟,且晋国有长江天堑做屏障,不可轻举妄动;苻坚则反驳说,当年吴国的孙皓也有长江为助,不照样被西晋灭亡了么?如今前秦百万大军[投鞭于将,足断其流],天险不足道哉。群臣又说孙皓是因为内政混乱,民心尽失,才失去了抵御能力,[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还是应该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苻坚很不高兴,他说:[此所谓筑室道旁,无时可成],这么等下去将会没完没了,所以他解散了这次会议。

史书说:[坚锐意取江东,寝不能旦],他想尽快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建立起万世功名。为此弃众论于不顾,认为[成大事者不谋于众],于是把心腹之人苻融叫到跟前,想与他拍板决定是否要南征。

2、苻坚力排众议,定下南征的决策

苻融是苻坚的弟弟,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他对苻融说:[自古定大事者,不过一二臣而已。今众言纷纷,徒乱人意,吾当与汝决之。]谁知苻融也反对南征,他说现在时机尚未成熟:第一是天道不顺;第二是晋国未乱;第三是秦兵疲弊。主战派都是好大喜功、纸上谈兵、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的好事之徒,主和派则是老成稳重、忠心为国的大臣。所谓[兵,死地也],用兵作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应当慎之又慎,主战派却整天叫嚣着要打仗,好像战争的破坏与自己全无关系一样,故而不可偏听。

苻坚很不高兴,他说前秦如今已扫灭群雄,正是国运的鼎盛时期,东晋微弱残存,[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哉!]苻融便哭着苦谏,他认为东晋并不像代国、前燕、前凉、仇池那样陷入内乱,实在无机可乘,前秦自己反而有着各种内部矛盾,[今劳师大举,恐无万全之功。]

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苻融说的话是有道理的。东晋建国的历史要远比前秦久远,当晋朝将领桓温攻入关中的时候,前秦只是一个氐族小国。在经过二十年的扩张之后,前秦才拼凑成一个比东晋大的国家。东晋虽无军事建树,但一直很稳定。两国这时交战,就好比想要拿汽球去碾碎石子,难以成功。还不如像西晋一样,在灭亡蜀国后,选择与吴国和平共处一段时间,以便用来发展和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

对此苻坚仍不能理解,他认为前秦与东晋的差距就摆在那。对此,太子苻宏说晋军无罪,如果出兵去打它,一旦不胜,后果一发不可收拾。苻坚则反驳说秦灭六国,难道六国之君都是因为有罪才被灭的么?苻融又说东晋是中华正统,前秦本是夷狄,恐上天不助;苻坚反驳说刘禅也是汉室正统,不照样被灭了么?众人无言以对。最后慕容垂说:[弱并于强,小并于大,此理势自然,非难知也。]苻坚便决定动用君主的独断之权,下令南征。

3、前秦为什么没能统一,反而迅速败亡?

在前秦统一北方的同时,东晋就已提高警惕,组建了一支精锐的北府兵,可谓防范已久。而苻坚的决策直到开战前几个月才定下来。在更早的时候,他还效仿古代的分封制,将氐族宗亲分封到各个地方去,使其[散居方镇,如古诸侯],对此就有人作歌告诫说:[尾长翼短不能飞,远徙种人留鲜卑,一旦缓急当语谁?]这种分散化政治改革,为前秦的瓦解埋下了祸根。

公元383年五月,东晋将领桓冲进攻襄阳,战火再燃。七月,苻坚下令百姓每十丁出兵一员,良家子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正式发兵百万进攻江南。然而,当时[朝臣皆不欲坚行],苻坚的夫人也劝他说:[今人心不然矣],认为苻坚违众用兵,难成大事,然而苻坚却轻蔑地说:[军旅之事,非妇人所当预也。]这样,在全国人都因屡战疲惫,想要修整的时候,苻坚却为了封禅泰山的梦想而劳师动众。因此,许多人都抱着一种心态:要么前秦迅速灭亡东晋,结束战争;要么东晋给前秦一次挫败,以便让这名独断专行的皇帝知道自己错了,重新回到和平发展的轨道上来——他们非但无斗志,反而有怯心,人多亦无用。

在听闻秦兵入侵的消息后,东晋举国震恐。但谢安毕竟是稳重之人,他知道恐惧才是晋军最大的敌人,所以故作沉静,显得胸有成竹、分拨已定,以此来稳定军心。十月,前秦先头部队攻克了寿阳,苻坚立即带领大军进驻。东晋将领谢玄等人原打算坚守不出,与秦军打持久战;然而间谍朱序送来了一个关键情报,他说:秦军有百万之众,但尚未聚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之也。]这说明朱序已经看穿了秦国人的心态,只要挫败其前锋,反战的情绪就会涌上来,出现苻坚无法控制的局面。与此同时,秦人也俘虏了晋国的将领,得到一个情报,说晋国粮草将尽,难以久支。苻坚便留主力大军在项城,只率八千骑兵赶去驰援在前线的苻融,深入晋国境内。

十一月,刘牢之率领晋军击溃前秦骑兵,斩首一万五千。苻坚看到晋军没有畏懦怯战,反而主动出击,有些担忧地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之后秦晋双方在淝水对峙,谢玄派人给苻融下战书说:[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若移阵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战,不亦善乎?]前秦将领都认为坚阵以待乃是万全之策,不应移阵而却。然而,苻坚认为晋军如果退守长江,则秦军[虽百万之众,无所用之],现在晋军主动要求决战,是求之不得的事。且秦军擅长陆战而晋军擅长水战,不如放他们入河,待敌人半渡时,再截杀之。

于是,苻坚下令秦军后退。然而这一退却一发不可收拾,间谍朱序的部队在后阵中大叫:[秦兵败矣!]听到这个假信号,秦军方阵大乱,不听指挥。这支未经长期训练便投入战斗的部队像乌合之众一样做鸟兽散,人们争相逃命,不听节度。苻融拍马前去,想要阻止部队溃逃,反而被撞下马,战死沙场。苻坚看到部队失去控制,自己也被箭射中,只得单骑逃亡淮北。淝水的战况引发连锁反应,加上秦人本就不想打仗,导致诸军皆溃,只有慕容垂率领的三万兵马得以全身而退,战争以晋军获胜而告终。

撇开其他因素不谈,单从个人原因来看,苻坚犯了两个致命错误:第一,他独断专行,未能得众,忽略国内厌战、恐战的情绪,硬要劳师动众,故而许多将领和士兵都只是应付性作战,战斗力低,且不听指挥;第二,他好大喜功,不仅御驾亲征,而且还身临前线,使自己成为秦军最大的弱点——只要击溃皇帝所率领的先头部队,秦军也就瓦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