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对关羽之死的原因,人们议论纷纷,众说不一。究其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关羽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二是关羽死于诸葛亮的过失;三是关羽死于性格[刚而自矜](陈寿语)及被捧杀,应当说这些观点,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在认真分析后觉得似乎都没有说全说透,仅是指出其一个或多个方面的问题加以剖析罢了。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关羽是否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我们知道,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自小结契],感情也好,仁义也罢,都不允许刘备在襄樊战役[疏慢]到只作壁上观,何况三国战乱时期正是用人之时,关羽之死对刘备来说,显然弊多利少,得不偿失;更不要说关羽败走麦城后,同时伴随着损将失地的巨大风险,这与《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形象相差甚远,很是南辕北辙,即便是与相关史料的记载,也颇有些不符。
其次,看看对关羽是否死于诸葛亮之过的分析。无论在《三国演义》描绘中,还是在《三国志》记载里,诸葛亮无疑都是一位智者智慧的化身,虽然其一生唯谨慎,却也作出了许多轰轰烈烈而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丰功伟绩,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在《史学集刊》上曾撰文指出,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刘备、关羽[自小结契],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而当时诸葛亮虽不能执掌军政大权,但他明知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三国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故得出结论,诸葛亮对关羽之死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以为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具体理由下文会详述。
再次,说关羽之死是他自身性格和所处环境造成的,虽有道理也不尽然。关羽作为镇守荆州的最高领导者,他的所作所为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胜败与得失,若以魏、蜀、吴三分鼎立的地理配置图来看,荆州正好位于三国的中央交界地带,因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说过: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是兵家必争之地,按诸葛亮交付荆州军团的战略命令:[北拒曹操,东和孙权],天下不变,我亦不动,天下一变,我随机而动,这是刘集团在荆州最好的方式,然关羽却有些轻视军事统帅诸葛亮的规划,故《三国志》作者陈寿把其失败原因归之于关羽[刚而自矜],从此定下了评论关羽的基调,后世论者多从这一角度出发,几乎成了千人一口。
其实[刚而自矜]只是关羽个人的缺点,但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究于关羽的个人缺点上,有些不够合理也不尽科学,必竟战役的胜利与失败,这不是关羽一个人在游戏,而是整个集团的角力,是整体素质、综合国力的较量,作为战时行为,不仅关乎指挥者的水平能力,也受着种种规定条令、组织纪律、系统管理等等要素的制约,不可能随随便便让某个人任意妄为、主观乱行。
因此,我在鉴于上述基本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看法是:关羽之死,不是单个原因作用的结果,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局,是当时严峻形势的必然,主要理由有:
一、关羽之死是战争形势发展的结果使然
据资料记载,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初期关羽连连告捷,打了许多胜仗,不仅水淹于禁七军,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最终是因为曹操看到刘备坐大,孙权必不愿,决定联合孙权共同抗羽,才扭转的局面,加上当时关羽下属的糜芳和傅士仁投靠孙权,令得关羽腹背受敌,最后导致了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同年12月被俘,1月被杀。
若要说是刘备或诸葛亮想借刀杀人,显然有些牵强,试想,当时关羽打了许多胜仗,威震华夏,传入蜀中的全是关羽胜利消息,到关羽败走麦城至被俘杀只有短短不足一月时间,即使发觉关羽之师存在败象,再想要发兵救援时间上很难保障(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蜀中交通极为不便,一直到民国初才稍有改善),何况刘备也不会允许此时此刻有人做壁上观。
故我以为,有后人指责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有点过,至多算是见死不救,从战争形势突变看,确实诸葛亮发兵增援荆州似乎有些来不及;但若换个角度看,诸葛亮一生为谨慎,常常运筹帷幄的他,不可能对当时的战役发展没有多种谋略谋划,应当有保全保障性的各类应变措施,假如说诸葛亮能提前安排得力助手帮助关羽,很可能局势就完全不同了,当然,还需要考虑到,诸葛亮毕竟是人,不是神,他不可能一手去操纵整个战役的演变过程,诸葛亮也未必能[预测]到关羽开始会打得这么漂亮,更不会[推算]出吕蒙会偷袭荆州,使关羽会输得这么惨,关羽走麦城,肯定不是诸葛亮策划的,只不过到了最后关头,荆州已经丢了,败局已经定了,再也无法挽回了,那就只能对不起关羽了(黑锅就你一个人背吧)。
二、关羽之死是刘备集团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
虽然我们说关羽之死主要是源于战争形势的影响,但并不否认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权力与利益的激烈斗争。
1、刘备与关羽的关系并非真正亲密无间
《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听说关羽战死的消息后,[大叫一声,昏厥于地],那完全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史料中,并没有关羽死后,刘备哭关羽的记载,相反,庞统死后,[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法正死后,[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居然痛哭了好几天,而结拜兄弟关羽死后,居然未见刘备痛哭,看来,刘备与关羽生死之交的关系虽然从来没有人去怀疑,但那只是文学作品给大家留下的印象,事实并非如此。
另外,关羽死后,照理说他是为国捐躯英勇牺牲的,刘备应该对他追封,赐给谥号,但是史料找不出刘备对关羽追封的记载,关羽的谥号壮缪侯,还是当年后主刘禅追封的,相反,法正死后,刘备就立即追封他为翼侯,若按《三国志》中说,刘备同关羽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为何关羽死后,他所享受的待遇还不如法正,这的确是一件让人颇为费解、难以置信的事情。
2、诸葛亮和关羽政见不和是不争的事实
诸葛亮同关羽在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我们都知道,诸葛亮[隆中对]的核心是联吴抗曹,联吴抗曹的政策是诸葛亮亲自制定的,这是诸葛亮的总战略,诸葛亮对孙刘联盟的态度是非常坚定的,尽管这是诸葛亮的大方针政策,但关羽好像不太赞成孙刘联盟。
《三国演义》上有一个故事,说孙权曾经派了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到关羽那里,向关羽提亲,说孙权有一个儿子,关羽有一个女儿,孙权想要同关将军结成儿女亲家,两家联姻以后,可以共同对付曹操,没有想到,诸葛瑾的提亲碰了一鼻头的灰,关羽大发脾气,指着诸葛瑾说:[吾虎女岂肯嫁犬子?]
诸葛亮同关羽个人之间也有矛盾。这在《三国演义》中看不出来,在《三国志》中有少量记载,譬如诸葛亮刚刚走出隆中,刘备对诸葛亮非常好,关羽和张飞很不高兴,刘备说:[孤之有孔明,好比鱼之有水。]关羽和张飞这才不吭声了,不吭声并不等于矛盾消除了,只不过是碍于刘备的面子,暂时将怨气压下去罢了。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与关羽面和心不合,自古荆襄地处咽喉要道,乃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作为智者军师,不可能不清楚这点,为何独派关羽一师镇守,而不多派些大员辅助,是疏忽大意还是另有图谋?这个问题曾引发后人诸多讨论,笔者认为,尽管不能说肯定就是权力与利益的争斗的结果,但绝对无法否认其中具有诸如此类的联系。
鲁迅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我很赞同,诸葛亮在刚出山之际,地位不仅明显低于关羽张飞之列,甚至还低于其他许多大臣,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不可能不想方设法跻身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故借机打击、贬低或纵容关羽的做法,他是有所为的。
对关羽败走麦城一事,诸葛亮说这是关羽咎由自取,自己没有丝毫责任,笔者不这么认为,我们不妨在战术战略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从战术角度看,关羽之败,起因在于他执行了诸葛亮攻打樊城的错误命令,由于盲目攻打樊城,且没有其他主力部队的配合,造成了关羽孤军对抗曹孙联军,最终导致关羽的全军覆没,从战略角度看,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在时机、条件等各方面,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战略构想,诸葛亮何以会以智者的身份,去做不是聪明人的决定,个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和反思。
三、关羽之死是性格特点导致悲剧一生的主观内因
关羽性格不好、有些嚣张是人所共知的事,他和刘备的关系都没有搞好,刘备对他很不放心(刘备派糜芳和他镇守荆州,有种说法就是为了监视关羽),更别说与其他人的关系了,这无疑是他惨死下场最主要的内在因素。
关羽的人际关系差,还表现在他同许多人关系都搞得极紧张,黄忠在定军山一仗中,刀劈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汗马功劳,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封黄忠为后将军,两人平起平坐,当刘备派人册封关羽官职时,关羽破口大骂,大丈夫怎么能同黄忠这个老兵为伍?最后还是使者说了一大通好话,关羽才勉强地接受了刘备的册封。
关羽同刘封也闹过矛盾,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和关羽有叔侄关系,但他们的叔侄关系却很不好,关羽同部下将领上庸太守孟达的关系也很紧张,他几乎把刘备身边的所有人都得罪了,所以到了危难时机,才会没有人肯救他。
《三国志》有段话:[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说的是,张飞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爱护士兵;关羽正好相反,他对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关系很紧张。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吏,都是将相之才,彼此关系闹僵了,焉能有好果子吃?
四、关羽之死是他骄傲自满而被捧杀的杯具结局
纵观以往的历朝历代,许多中国人爱造神,关羽就是造神运动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例子,全盛时期,为关羽修的关帝庙,究竟有多少,恐怕无人得知,其实,关羽这个人,其优点和缺点,其长处和短处,其成就和不足,其光荣和败绩,其为人敬重之处和被人疵议之处,其为蜀国打江山的贡献和给蜀国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等等,很值得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可以当作一面镜子,为我们引以为鉴。
仅在三国时期,关羽的吹捧队伍里,第一名大捧家是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弄得他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对于自己的估计,渐渐失去一份实事求是,忘了自己曾经是一名马弓手,而真成了汉寿亭侯了;第二名大捧家是诸葛亮,连他在华容道放走束手待擒的曹操,也成了正确的错误,不予追究,这能不使他更加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第三名大捧家是孙权,非请人到荆州说媒,要把关云长的女儿娶过来作儿媳妇,结果关老爷还不赏脸,吼了一声:[虎女安配犬子],把媒人赶走了,孙权吃了闭门羹,碰了一鼻子灰,这一来,关云长愈发趾高气扬,哪把东吴看在眼里。
明眼人都很清楚,曹操捧关羽,是做样子给大家看,看丞相是多么礼贤下士、襟怀宽阔、求才若渴、热忱感人,说穿了,不过是在招揽人心,扩大影响,其真意仅仅是通过作秀宣传自己而已。
诸葛亮捧关羽,是求一个内部安定团结的局面,在他实施政策过程中,不至于被这个自视甚高的刘玄德的把兄弟干扰捣乱罢了,还是为自己方便。
孙权捧关羽,那目的更简单,只是想麻痹对手,把荆州夺回来,因此,天底下的捧角者,无不有自己私底下不可告人的意图,这世界上,不但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找不到一个纯粹为艺术而艺术那样为吹捧而吹捧、无欲无念在那儿拍他人马屁的捧场者。
千里单骑,过关斩将,是关云长一生的最得意之笔,与此同时,他的自负与骄傲,也播下了日后败走麦城、杀身成仁的种子,陈寿在《三国志》里评他[刚而自矜],这是对他的性格的准确评价,刚正、刚直、刚强、刚勇,无疑是好的品质,但若不能刚柔相济,加之自矜,就要不得了。
实事求是地说,骄傲自大这种毛病,不论是伟人,还是草根,几乎无一能幸免,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福者祸之先,利者害之始],好事能变为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这两者存在着辩证的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毛泽东主席一再告诫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实上,我们从关羽之死一事,能够看出,骄傲岂止是使人落后,连命都可能被骄傲掉,这显然是一个最好的警示。
综上所述,关羽之死原因虽然很多、很杂,但通过综合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是内外因同时作用的必然,非某一方面的因素导致,更非某一人的人力所为,这就是我在探讨关羽之死得出的粗浅看法,供各位朋友探讨指教。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阅读 (57)
1 历史上年纪最小的皇帝和女帝,即位时一个刚满百天,另一个仅满月阅读 (116)
2 北齐初代皇帝高洋阅读 (131)
3 世人皆知杨广亡隋 却不知杨广孙子死前说了1句话 成为千古名言阅读 (172)
4 隋朝末代皇帝皇泰主杨侗阅读 (214)
5 一文带您了解古今印度历史阅读 (343)
6 二战后期日本的玉碎计划(日本的一亿玉碎计划是什么)阅读 (332)
7 二战日本无条件投降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意思(是什么原因让日本无条件投降的)阅读 (390)
8 二战德国为什么不打日本(二战德国能打败日本吗)阅读 (343)
9 日本战败天皇为什么没惩罚(二战日本天皇为什么不受惩罚)阅读 (367)
10 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参战军舰(甲午中日海战日本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