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将要灭亡时老秦人为何不及时救援?秦国将要灭亡时老秦人为何不及时救援?

秦国将要灭亡时老秦人为何不及时救援?

在历史记载里,秦国是一个多么强大的国家,可为何在短短的15年就轰然倒塌了,这其中的原因各有说话,也引起不少历史学家的争议,而最让人百思不解的是为何在秦国灭亡时老秦人却冷眼旁观不予援手呢!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此强大的秦国在短短15年就轰然倒塌了,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在秦始皇没死之前曾经派了50万大军征服南越,20万大军驻守长城,这些已经秦国主要军事力量了。南越秦军听闻起因消息后,非但没回来反而尊赵佗为王自立为国,这也是极大削弱了秦国本身对起义军的反抗力量。

后来,秦军虽然放了六国囚徒和一些其他力量组成一个20万的军队但也最后败给了项羽,在后来就是20万驻守长城的大军也是被打败了,到后来秦国哪还有什么军队可派啊,老秦人我感觉已经看到大势已去,在加上刘邦安抚政策,也就放弃了最后的抵抗。

在帝国的北疆,由大将军蒙恬率领的30万精锐秦军在打败了晓勇善战的匈奴骑兵以后并没有南撤,而是镇守在长城沿线。当都城告急的时候,这支秦军开始南下。

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行动为什么异常缓慢。虽然长城沿线离都城较远,但利用当时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几天之内就可到达咸阳城(这也是秦始皇修建秦直道的主要原因),他们绝对有足够的时间回师勤皇。

虽然此时大将军蒙恬已被赵高逼害之死,军心不稳,将士也不会真心为赵高把持的朝廷卖命。但军队中中层以上将领的眷属应该都在都城咸阳,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一旦城破将意味着什么后果,他们一定会拼命率领士兵赶回咸阳。奇怪的是他们根本没有南下参与战斗。如果有的话战局一定会改写,想想连晓勇善战、行踪不定的匈奴骑兵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农民起义军更不在话下。

在帝国的南方,秦统一以后,秦始皇通过修建灵渠打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确保了粮食运输的畅通无阻后,派遣50万秦军南下与南越土著人作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统一了岭南。

当起义突然爆发的时候,这部分秦军正在戍守刚刚平定的南部疆土。在帝国存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沉默。

司马迁记载,当地的最高长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间所有的通道,军队严禁北上作战。南部秦军就这样彻底抛弃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帝国。当地的最高长官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戍守南方,离都城几千公里,又没有可以奔驰的秦直道,要想在短时间之内跨过千山万水赶回起勤皇根本不可能。

当时秦军的最高长官有两种选择,一是割据一方自立为国,一是拥立幼主伺机北伐。对于刚刚平定南疆的他们战斗力不容置疑,唯一需要解决的是粮草问题。无论选择那种方案都会导致其后的汉军无在短期内统一中国。但奇怪的是他们两种方案都无选择,似乎是就地解散了。

伟大的秦帝国就这样在无正规主力部队参战的情况下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他的灭亡与以往及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不同,历朝历代的腐败乃至灭亡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绝不会一蹴而就,到最后都是因为军队战斗力低下而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或被外敌入侵。

秦朝之所以灭亡,主要是因为施暴政,不得民心。当时六国一统,结束了长期混乱、百姓流离失所的局面,人心思定,渴望君王施行仁政,恢复生产,可秦却违背这一潮流,加大暴政的力度,百姓忍受不了,自然揭竿而起,由陈胜、武广首先发难,之后起义队伍呈星火燎原之势,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反抗的队伍中。刘邦建立汉朝后,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提倡[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

而秦帝国在统一六国后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在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情况下被推翻了,他的覆灭很像一瞬间就完成了。

以上是主流说法,也应该是大秦帝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吧,秦国灭亡的时候老秦人在哪里?喊出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呢?

大家都听过: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秦国老秦人和君王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信任无间,秦国将要亡国的时候老秦人和君王.大臣团结一致,奋起反击,最终保住了秦国。秦孝公时期是这样,但到了秦始皇嬴政就不同了,秦国君王和本土老秦人已经貌合神离,这点从上面的2点就能看出来,下面主要说的就是这个。

这要推到秦始皇的曾祖父那辈也就是昭襄王。昭襄王长寿,七十六岁驾崩,在位五十六年,因为他的寿命太长,在他六十岁的时候,他的长子也就是第一任太子兴国君死了,在大秦六百余年的历史中,秦楚联姻十九代,楚系外戚一直影响着大秦政局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是楚国公主,她做为楚系外戚的领军人物,长期把持着大秦权柄。

昭襄王四十二年,宣太后病死,昭襄王才抓住机会把楚系外戚赶出了朝堂,但他依旧没有摆脱噩梦,因为在宣太后的安排下,储君候选人安国君迎娶了宣太后的侄孙女,也就是华阳夫人。秦楚联姻因此延续到了第二十代。如果立安国君为储,楚系外戚势必重新崛起,昭襄王的噩梦还将延续,这就是昭襄王迟迟不愿立安国君为储的重要原因。

兴国君死后,谁来继任太子,成为昭襄王的心病,随之爆发了一场震撼千古的大风暴。

兴国君死了,要重新立太子,按照顺序,就应该是昭襄王的嫡次子安国君,可惜的是,安国君身体不好,另外尤其让人头痛的是,太子妃华阳夫人没有子女,安国君没有嫡子,庶出儿子倒是有二十多个,但没有特别出色的,这样一来,如果立安国君为太子,假如他再次死在昭襄王前面怎么办?就算他熬过来了,做了大王,他的继承人怎么办?

二十多个庶子都有做太子的机会,斗争不可避免。昭襄王犹豫了,就把这事拖了下来,为了大秦的国运,他不但要考虑儿子一代,还要考虑孙子一代,这时候,一个出色的人选进入了昭襄王的视线,那就是已故太子兴国君的嫡长子公子弘。

公子弘是昭襄王的嫡长孙,本人善武,勇猛,敦厚,十三岁上战场,功勋卓著,而他的军方背景异常恐怖,实力非常强悍。公子弘的母亲,也就是兴国君的夫人,是大秦名将司马错的女儿。(太史公司马迁的八世祖就是司马错。)秦国有三大功勋卓著的统帅,司马错、白起和王翦,正好三代人。司马错最大的功绩一是平蜀,二是取上庸。平蜀,在战略上建立了攻打楚国的绝对优势;取上庸,则为秦军攻打楚国腹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此基础上,白起赢得了鄢郢(yan/ying)之战的胜利,就此把楚国打得一蹶不振公子弘的正妻,则是武安君白起的女儿。司马错、白起先后出任秦国上将军,大秦军方将领几乎清一色出自他们的帐下,由此可见公子弘在军方的雄厚实力。本来这些都是昭襄王为太子兴国君继位做准备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兴国君死在了他前面,而预留给兴国君的这些力量就被嫡长孙公子弘继承了。

公子弘显然是做大王的较好人选,但他是孙子辈,现在就立他为太子,于法于理俱不合适。另外,更重要的是,昭襄王遇到了来自朝中以文臣为主的关东系士卿们的极力反对。大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就一直坚持[以法治国,以法强国]的国策,这个国策一直延续至今,这也是大秦崛起于西方,傲视关东群雄的重要原因。自孝公开始,大秦就以老秦武人打天下,用关东士卿治王国,所以老秦武人与关东士卿的矛盾非常激烈。可以想象,假如公子弘做了大王,老秦武人还能让关东士卿掌控大权?还能让一帮卖嘴皮子的对他们指手划脚、呼来喝去?但大秦没有了这些关东士卿,大秦的国策还能按照[以法治国]的道路走下去?昭襄王犹豫不定,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一直拖。

假如他先死了,那自然把王位传给安国君,假如安国君先死了,那就只能让公子弘继位了。昭襄王迟迟不立储君。安国君知道自己的份量,谨守本份。公子弘无意储君之位,根本没有争取的意思,但是,以白起、司马梗为首的老秦武人和以相国范睢为首的关东士卿们却因此展开了厮杀。当时长平大战刚刚结束,白起要乘势杀进邯郸,范睢却说服了昭襄王,没有同意,撤兵了。白起勃然大怒,和范睢彻底撕破脸,发誓要把范睢赶出咸阳。

不久,昭襄王下令,发动邯郸大战。白起却不同意了,认为已经错过最佳机会,拒绝到前线指挥作战。秦军攻击不利,连换两位统帅,毫无进展。悲剧发生了,大秦国历史上最大一场风暴终于爆发,大秦的君王和大秦的军队统帅反目成仇,昭襄王杀死了白起。

白起一死,前线将士士气低落,在赵魏楚三国联军的反击下,兵败如山倒。昭襄王出离的愤怒,认为老秦武人背叛了他,罢免了国尉司马梗,杀死了为白起鸣冤的司马靳,将郿城[孟西白]和夏阳司马氏的本族子弟、亲信武将全部赶出了军队。

公子弘爆发了,他无力指责自己的祖父,他报复的对象只能是相国范睢和关东士卿,但公子弘是一个纯粹的武人,他斗不过关东士卿的阴谋诡计,最终掉进了范睢的陷阱,犯下了谋反大罪,依律当斩,受到牵连的白氏和司马氏也将遭到血洗。

老秦武人愤怒了,满腔怨气终于不可遏止地爆发了,蓝田大营里数十万秦军将士发出了诛杀国贼的震天怒吼,范睢和关东士卿们害怕了,昭襄王终于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弥天大错。他罢免了范睢,驱逐了部分关东士卿,同时也流放了公子弘,禁锢了白氏和司马氏。

从此,秦国君王和本土老秦人的间隙就这样产生了。

有个叫吕不韦的人到了咸阳,他清楚大秦朝堂的权势派系,知道楚系外戚急需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于是他找到了华阳夫人,推荐了嬴异人。安国君在位仅仅三天便驾崩,华阳夫人成了太后。继位者嬴异人因为华阳夫人而上位,他为了讨好华阳夫人,甚至把名字改为子楚。子楚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在位三年而崩,十三岁的嬴政成为大秦之王,但大权却就此落到了华阳夫人和以她为首的楚系外戚之中。秦王已经长大了,名义上已经主政,他需要权力,需要干一番大事业,于是他向楚系外戚发动了战争。

吕不韦不过是他的第一个目标而已,秦王的真正目标则是把整个楚系外戚赶出朝堂,像他的曾祖父昭襄王所希望的那样,彻底摆脱这个噩梦。但年轻的秦王被楚系利用,秦王在位十三年,先有成蛟兵变,后有嫪毐之乱,杀了一大批老秦人将领,此后任用以蒙恬为首的关东系将领统帅军队,因此老秦人和君王间亲密无间一去不返,彼此猜忌。大秦统一六国,朝堂上基本没什么老秦人的将领和文臣了,楚系把持朝政,关东系将领统帅军队。

在秦始皇死后,李斯和赵高伪诏立二世当皇帝,逼死长公子扶苏和蒙恬。当二世威望不足以震慑六国余孽,加上徭役赋税太重,律法严酷,以至于起义大规模爆发,无法及时镇压,越演越烈,整个大秦帝国分崩离析。虽然有章邯.李由等将领抵死抵抗,但大势所趋,人力不及,最终不能力挽狂澜。而在大秦帝国风雨飘摇的时候,老秦人冷眼旁观不予援手,以至于大秦帝国最终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