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拉脱维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拉脱维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

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语:Latvijas Republika),国名源自民族语,意为[铠甲]、[金属制的服装],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北部的议会共和制国家,西邻波罗的海,与在其北方的爱沙尼亚及在其南方的立陶宛共同称为波罗的海三国,东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二国相邻,全国总面积64589平方公里。

拉脱维亚人属于波罗的人,文化上接近立陶宛人,拉脱维亚语属于印欧语系,拉脱维亚是单一制国家,由109个自治市和9个直辖市组成。

公元前9000年,在拉脱维亚境内出现最早的人类活动,属欧罗巴人种。

公元前3000年左右,拉脱维亚人的祖先定居在波罗的海的东岸。

公元前900年,克罗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罗尼亚人以及说芬兰语的利沃尼亚人,几个不同的波罗的海部落定居在拉脱维亚, 波罗的海人建立了到古罗马的商路,以当地产琥珀交换贵金属。

公元5世纪拉脱维亚出现阶级社会;10至13世纪拉脱维亚建立了早期的封建公国;12世纪末至1562年,被日耳曼十字军侵占,后归属德利沃尼亚政权。

12世纪晚期,第一个传教士由罗马教皇派遣,来到了道加瓦河下游进行传教,并且逐渐建立了由德国商人和传教士为主的定居点但当地居民却没有接受基督教,于是日耳曼十字军被派往拉脱维亚,用武力强迫当地居民改信基督教,这时,克罗尼人、塞梅加廉人、拉特加廉人、瑟罗尼亚人都已建立自己的王国并与入侵者对抗。

在13世纪早期,德国人控制了今日拉托维亚的大部以及爱沙尼亚的南部地区,并且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十字军国家即后来所知的玛利亚地或利沃尼亚,里加成为了主要的贸易中心,并于1281年的加入了汉萨同盟。

1583—171O年,先后被瑞典、波兰、立陶宛公国瓜分;1710—1795年,被沙皇俄国占领。

17世纪初形成了拉脱维亚民族,1710年至1795年,被沙皇俄国占领;1795年至1918年,拉东部和西部分别被俄罗斯和德国割据。

18世纪时,俄国从瑞典和波兰获取了现拉脱维亚的所有领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拉脱维亚于1918年11月18日获得独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再次兼并拉脱维亚,并将其纳为一个加盟共和国。

1920年初,政权被民族资产阶级夺取,并于1922年2月16日在拉脱维亚宣告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立。

1934年5月,法西斯分子在拉脱维亚发动政变,建立了军事独裁。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规定,拉脱维亚划归苏联版图;1939年10月5日,苏联政府与拉脱维亚签订了友好条约;1940年6月,苏军根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补充议定书进驻拉,建立苏维埃政权,同年7月21日,成立了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40年8月5日拉脱维亚被并入苏联。

1941年夏,希特勒进攻苏联并占领拉脱维亚;1944年至1945年5月,苏联红军解放拉脱维亚全境,[二战]结束后,拉脱维亚重新并入苏联。

1980年,苏联开始进行政治改革,这也促进了拉脱维亚独立运动的发展。

1990年2月15日,拉脱维亚通过恢复国家独立的宣言;2月27日恢复它以前的国旗、国徽和国歌;1990年5月4日,拉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恢复拉脱维亚独立的宣言,并改国名为拉脱维亚共和国。

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宣布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独立;同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拉独立;9月17日,拉脱维亚加入联合国。

自独立以后,拉脱维亚积极培养和西方各国的关系,并已于2004年加入欧盟和北约。

2005年6月,拉脱维亚议会批准《欧盟宪法条约》。

2006年10月7日,拉脱维亚举行议会选举,人民党获得100个席位中的23席,绿党和农民联盟获得18席,新时代党得到18席,和谐中间党占据17个席位,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祖国与自由联盟、为了统一的拉脱维亚人权党分别获得10个、8个和6个席位,人民党、绿党和农民联盟、拉脱维亚第一党和拉脱维亚道路竞选联盟以及祖国与自由联盟组建联合政府,艾加尔斯·卡尔维蒂斯继续担任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