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汪历史的简介留尼汪历史的简介

留尼汪历史的简介

留尼汪(法语:La Réunion)是一座印度洋西部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火山岛。为法国的海外省之一,位置为20.9188°S 55.475063°E。下辖一个省,即留尼汪省。东边约190公里是毛里求斯群岛,西边则与非洲第一大岛马达加斯加相距650公里。

留尼汪岛面积251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07公里。除沿岸有狭窄平原外,均属山地和高原,岛上高峰约3,019米,是为格罗莫讷(法语:GrosMorne)火山峰(邻近内日峰死火山,标高3069米)。沿岸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内部山地为高山气候,温和凉爽。最热月平均气温26℃,最冷月20℃。5至11月为干季,11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

在被欧洲人发现之前,留尼汪岛曾以[DinaMorgabin]之名为阿拉伯人所知。葡萄牙人发现并命名了马斯克林群岛之后,将该岛命名为圣阿波罗尼亚(SantaApolónia),因为葡萄牙人于2月9日发现该岛,即这位天主教圣人的圣日。法国人占领该岛后,将该岛命名为波本岛(法语:ÎleBourbon,又译波旁岛),以法国王室波旁家族命名。法国大革命后,被改名为留尼汪岛(法语:Réunion),意为[会议、联合],以纪念马赛的革命者与国民自卫军的联合。拿破仑·波拿巴掌权后,该岛又改名为波拿巴岛(ÎleBonaparte)。英军登陆该岛后,又恢复其旧名波旁岛,维也纳会议后,该岛仍叫波旁岛。直到法国1848年革命后,复辟的波旁王朝倒台,才又恢复叫留尼汪岛。

有历史学家认为,阿拉伯人或许在中世纪时在留尼汪岛定居。

留尼汪岛是由葡萄牙人于1513年发现,在1649年由法国统治,在岛上建立航海站。

1513年,葡萄牙人马斯克林来到印度洋一群岛,后取名马斯克林群岛,留尼汪为该群岛中的一个岛。

1642年法国宣布正式占领该岛,并于1649年命名为波旁岛,由法国统治,在岛上建立航海站。法国大革命时期,波旁岛改名为留尼汪(法语意为联合),以象征革命力量的联合与胜利。

1663年法国移民及其从马达加斯加带来的奴隶在波旁岛定居。该岛作为往来于印度洋的法国舰只的停靠站,受制于法属东印度公司。

1767年法兰西国王路易十五赎买了该岛,并建立了各种行政、司法机构。大批移民和奴隶被运往该岛种植咖啡。法国大革命时期,岛上移民建立议会,拥护共和。一度为英国人占领,1815年交还法国。

拿破仑帝国崩溃后,留尼汪在1810年由英国占领,1815年英国将该岛交还给法国,1848年定名为留尼汪岛。

1848年定名为留尼汪岛,留尼汪宣布废除奴隶制,6万奴隶获得自由。

19世纪后期,甘蔗取代咖啡,成为该岛主要经济作物,制糖业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留尼汪成为法国食糖的供应地,经济进一步发展。

1942年11月戴高乐自由法国政府派殖民地行政官员取代了原维希政府的总督。

1946年法国政府决定改留尼汪为法国的海外省,由法国任命省长管辖。目前留尼汪是法国的海外省之一,除了属于该国海外领地中的一类外,在行政区的位阶上,与法国本土的大区是同等级的。

1973年,留尼汪改为法国的一个大区。

除了留尼汪岛外,留尼汪海外省还统辖了5个岛屿︰新胡安岛、欧罗巴岛、印度礁、格洛里厄斯群岛和特罗姆兰岛。前四个岛之主权与马达加斯加有争议,最后一个岛与毛里求斯有争议。

岛上人口密度很高。除了法国白人外,还有华人、印度人和黑人,但由于法国禁止在人口普查中纪录种族分布,各族的人口并无具体统计。法语是官方语言,少数人通晓英语。94%人信奉天主教。首府(Préfecture)是位于岛北岸的圣丹尼(Saint-Denis)。

留尼汪岛有小欧洲之称,是度假胜地,留尼汪最著名的就是火山,目前仍有活火山拉夫艾斯经常爆发,而且喷出岩浆往往持续数月之久,为重要观光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