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对中国经济的惊天大掠夺近代日本对中国经济的惊天大掠夺

近代日本对中国经济的惊天大掠夺

日本明治立宪第二年,1890年11月底,东京召开了第一次日本帝国国会,原本喜欢用刀剑解决问题的武士们,开始西装革履地在国会议事堂里讨论政治,日本首相也在这里代表政府发表施政演说,首次以这种方式公开日本未来政策。

这一貌似[文明开化]的成果,引来国际上一片赞誉,然而,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山县有朋,这位发表施政演说的日本第一任首相,却是一名被称为[皇军之父]的军人,这位军人首相在施政演说中直截了当地指出,日本不仅要保卫自己的国土,也就是[主权线],还要走出去,保卫日本生存不可或缺的[利益线]。

[利益线]是什么?当时很多人并不清楚,但接下来的甲午战争、侵华战争,日本追逐利益的脚步踏在了邻国的土地上,很多人才知道[利益线]的真实意思。

在山县有朋发表[利益线]理论四十年后,同样是在日本国会上,一条写着[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横幅,被后来成为甲级战犯的松冈洋右举起。

日本的生命线,怎么会在他国的土地上?在这条步步推进的线背后,他又是怎样对中国实施疯狂掠夺的呢?

日本,中国东海上的弹丸岛国,国土面积只有三十多万平方公里,却在明治维新后更趋野心勃勃,他们将太阳印在自己国旗上,梦想成为日不落帝国,然而,相对于疆土庞大的大清国,以及西方列强,日本的国土实在太小,那么,他们的信心又来自哪里呢?

精于查证的日本人发现:大英帝国的起点英伦三岛,面积甚至比日本列岛还小,而在欧洲大陆叱咤风云的德意志帝国,除去殖民地外的国土面积,其实也和日本差不多。

因此,很多日本人认为,英国是欧洲的海洋国家,日本是亚洲的海洋国家。大英帝国受着全世界殖民地的供养,日本也可以走出去,让亚洲供养自己。

福泽渝吉,日本著名思想家,他认为被西方列强从日本拿走的,日本可以从亚洲邻国那里拿回来,这就是后来对日本影响深远的[补偿论]。

日本,自古资源贫瘠,依靠从中国学来的养蚕制丝,以及以廉价人力换来轻工业产品,然而,在终于积攒够了一点军事本钱后,与大清国在甲午年大战一场,尝到了巨大的甜头,随后利用清政府赔偿的白银,完成日本近代化经济结构的升级,随着国力迅速提升,日本加快了侵略掠夺的步伐。

在一次次侵略战争后,日益富足的日本在国际上更加体面,巴黎和会上,日本成了有资格在密室里宰割世界的五大国之一,而被日本侵略的人们渐渐发现,自己的家乡日益贫穷,日本侵占中国台湾后,修建的工厂几乎都是砂糖厂;侵占朝鲜后,要求朝鲜到处都种上水稻,而收获的砂糖和稻米,大多运向日本,这是日本喜爱和需要的食物,在中国东北,本溪的铁矿、抚顺的煤矿,都被日本人攫入囊中。

日本每每遇到困难,本能地都会将手伸向邻国,20世纪2、30年代,每年增长的百万人口,让土地狭小的日本不堪重负,日本便有计划地向中国东北进行数百万规模的移民。

在日本移民无法同坚韧的当地中国农民竞争之际,日本当局便发动九一八事变,直接把中国农民的土地强占过来,分给日本农民,九一八后日本在东北掠夺了3.9亿亩土地,分给了日本移民2200多万亩。

在19世纪初的中国,随处可见日本的[中国通],他们很多是探矿队员,他们的使命就是在中国寻找日本稀缺资源,然后设法强占窃取。

当西方列强纷纷将庚子赔款返还中国,用于中国教育事业,而一直自称致力于中日提携的日本,却成为最不愿意还钱的消极抵制国,日本日后鼓吹的[大东亚共荣圈],本质就是日本侵占亚洲各国,然后,让被侵占地区都按照日本的要求,发展日本所需的产业,来实现日本的繁荣。

1937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经过秘密培训的大批日本人,突然出现在中国沦陷区域内各个关键经济部门,成为[接受大员],负责[没收]中国的工厂。

这就是《日满华经济建设要纲》,是日本在1940年制定,要纲提出,日本本土是核心,发展武器工业、化工产;东北沦陷区提供日本所需要的资源,包括煤炭、钢铁及化工半制成品;中国华北则为日本提供铁、铝矿石、棉花、皮革等物资。

日本究竟从中国掠夺了多少财富,已经同日本在华犯下了多少罪恶一样,因为数量庞大而漫不可考,但冰山露出的一角,仍让人触目惊心,在日本同美国开战后的1942年,日本矿石及其制品的23.9%、金属及其制品的55.8%都来自中国东北,生产大和号所用的全部煤炭,都来自中国抚顺,日本士兵穿的棉衣所用棉花,几乎全部来自中国,甚至日本那支在太平洋上和美军厮杀的舰队,多是用中国的铁建成的。

汪伪政权发行的伪币里,有85%供给日军来购买物资,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巨大的物质掠夺,这还不算文化掠夺中那被带到日本的三万六千件以上的中国文物,存世量三分之一以上的甲骨。

强盗可以发家致富,却不能富过三代。贪婪只会催生更大的贪婪,一直到将自己毁灭为止,日本自掠夺中国台湾和朝鲜,一直到把掠夺范围扩展到整个东北亚、东南亚,达到顶峰,恰好用了不到三代人的时间,而日本帝国的末日,也在其侵略掠夺的顶峰上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