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月的儿子秦昭王登基,是秦国历史上兄弟争位最惨烈的一次,《秦本纪》载“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芈月不仅把参与争位的大臣和秦昭王的公叔、兄弟都杀了,还杀了楚公主秦惠王的王后,也就是秦昭王的母后,丝毫不念王族同姓,楚乡故人。就连秦武王的王后,也就是秦昭王的嫂子也不放过,赶出咸阳赶回老家,鸠占鹊巢,干净彻底。芈月与前义渠王私通,生了两个儿子,可是她就能一朝恩断义绝,杀前义渠王于甘泉宫,对比之下,秦始皇母对嫪毐就有情有义,干不出这等喜新厌旧杀人灭口的狠事...
阅读(245)
楚国有几次全盛的时期,都存在着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但都被白白浪费了机会,比如春秋时楚庄王击败宿敌晋国称霸,中原小国纷纷倒向楚国,当时楚庄王甚至派人去周王室询问九鼎的重量,这已经完全表露了自己的野心了,后人将这种野心就称为“问鼎”,但楚国这一轮霸业很快过...
阅读(244)
战国末期可以说是秦与赵的争霸史,在历次交战中,赵国取胜的记录还多于对方,而赵与秦此消彼长的分界线在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始于公元前262年,双方为争夺上党而发生冲突,赵国老将廉颇采取保守战法,“坚壁不出”,避其锋芒,耗其实力,这种打法尽管不好看,但是管用,保存了实力,又让敌人长期消耗,最后不了了之。然而,此时的赵国却不耐烦了,急于寻求战机,于是,起用了军事新秀赵括,可见赵国更换主将,未必是秦国的反间计使然,说什么“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赵国君臣的头脑哪有这么简单,秦国说什么就信什么,而是他们希望...
阅读(232)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其中,西施排名第一,然而,中国还有句俗话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有山外青山楼外楼,难道历史上再没有比四大美女漂亮的了吗?春秋末期,有位美女,就比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还要漂亮。《庄子·齐物论》记载: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这就是沉鱼落雁最初的出处,有此貌者即毛嫱、丽姬二人。史书记载中,凡同时出现毛嫱、西施的,大都是毛嫱排在西施前面。...
阅读(252)
在列国并峙、征战不休的春秋时代,管仲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令齐国兵强马壮,更以极其出色的“货币战争”内安百姓,外伐诸侯。其常用手段有六个,分别叫:山海、反准、借势、缪数、齐措、贵虚。下面以《管子》及《国语·齐语》中所提到的六个案例详加说明。桓公曾问管仲...
阅读(243)
宋人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她是春秋时齐国公主,卫庄公的夫人。根据朱熹考证,《诗经》中有五首诗乃是出自庄姜之手:《燕燕》、《终风》、《柏舟》、《绿衣》和《日月》。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
阅读(281)
墨子是先秦诸子中不可多得的农民思想家,其理论之深湛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更扩及逻辑哲学。其言语常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蕴含着卓然不群的辩论艺术。具体地说,他将探理析疑的手段列为八种,分别叫作:或、假、效、辟、侔、援、推、几。《墨经》中这样解释“或、假、效”三种逻辑哲学:“或”也者不尽也。“假”者今不然也。“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即:“或”是表示一类事物中仅有一部分是如此,并非全部都是如此。“假”是表示思想上的假定,并非表示现实就是这样。...
阅读(250)
庄姜是春秋时齐国的公主,姜是齐国皇族的姓,因为嫁给了卫国国君卫庄公,人称庄姜。最早出现在《诗经》里的一位美人,出身贵族,侯门之女,且美丽非凡。 庄姜因为出身高贵,嫁得也是国君,所以她出嫁时很是风光,但由于婚后无子,遭到冷落,生活并不快乐。卫庄公后来娶...
阅读(234)
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充满传奇的时期,但我从来都坚持认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永远是中国历史中社会最具活力、思想变革最突出的时期。但是由于更加偏爱纵横家的辩才与兵家的善谋,我对当时其他流派的认识,更多地限于几个集大成的人物上。至于相对而言最没存在感的墨家...
阅读(250)
俗言有德之人,必有天下。孔子有德,却没能登上九五之尊,原因何在呢?自古解说很多,儒家称孔子为素王,却与五行说很有关系。战国末年邹衍创立“五德终始说”,他运用五行相胜原理指出,一代帝王将要兴起时,上天一定会显示征兆。黄帝时大蚓大蝼出现,故而黄帝属土;大禹时草木秋冬不衰,故而大禹属木;汤时金刃在水中出现,故而商汤属金;文王时上天出现火,赤乌衔着丹书飞来,故而周朝属火。根据五行相胜原理,未来取代火的一定是水。到了汉代,董仲舒等人主张独尊儒术,在邹衍学说基础上,将“五行相胜”改为“五行相生”,为古代帝王...
阅读(245)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宋朝诗人徐钧这样描述他:诞当五月命于天,齐户风谣恐未然。若使当时真不举,吾门安得客三千。在历史上,孟尝君的礼贤下士有口皆碑。而史记,也呈现了孟尝君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孟尝君本名田文,他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也就是齐宣王的弟弟,担任齐国宰相十一年。田婴有四十几个儿子,田文的母亲地位卑微,田文生于五月五日,田婴迷信民间传言,认为其子生于这个日子不吉利,说长到和门一样高的时候会对父母不利,就命令扔了这个孩子。母亲不舍,偷偷养大了儿子。...
阅读(256)
过去,我们对长平之战的印象就是四个字——“纸上谈兵”。简单来说,就是面对秦国的大兵压境,赵国的老将廉颇采取固守坚城的办法,打持久战,想把秦军拖垮。秦军打不起持久战,于是就用反间计让赵王临阵换将,让年轻的赵括担任统帅。结果赵括虽然精通兵法,却没有实际经...
阅读(250)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而《庄子·胠箧》中讲到“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窃国者指的也是田氏代齐这件事情。《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
阅读(232)
赵国军事上的强势和其名将辈出有一定关系,战国四大名将中秦国有白起和王翦,赵国有廉颇和李牧,秦赵两国可谓平分秋色,特别是李牧堪称是赵国最后的名将,在战国后期秦国实力一骑绝尘的大势之下,李牧连续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两次大败秦军,并在井陉之战中挡住了王翦大...
阅读(224)
战国时代,有个国家称为七雄很勉强,几百年时间都是被人欺负,这个国家便是燕国,春秋战国诸侯们相互攻伐,待硝烟散尽时,人们才猛然想起:位于周朝东北一隅的燕国哪里去了?轰轰烈烈的诸侯争霸,燕国却总是一声不吭,总不在“现场”。也正因此,它被史书提及的不多。直至战国晚期,燕国才后知后觉、奋力直追。燕国到底怎么了?而这一切还得从召公获封时说起。这个诸侯国的先祖非常有名,先祖召公奭姬姓,与姬发(周武王)姬旦(周公)是同族兄弟。武王灭商时,姬旦手持大钺,姬奭手持小钺,是辅佐周武王举行祭社大礼的左右助手。...
阅读(245)
公孙衍是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他本是魏人,后来因为受到秦惠文王的赏识,来到秦国担任大良造,位极人臣。再后来又因为为秦国夺取河西之地、打残魏国而震动天下,但此后不久,他便离开秦国,后半生都在组织反秦,创立合纵之术。为什么在他夺取河西之地后不久就离开秦国、...
阅读(249)
我们经常把春秋和战国连称,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注意到春秋与战国之间本质性的差别。战国时代战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程度都远超过春秋时代。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是贵族的游戏,以荣誉为目标,战争规则明确,风度翩翩。因此,春秋时代被灭掉的都是大国身边微不足道的小国,从来...
阅读(244)
楚国的始祖名叫鬻熊,因为他是帝喾时期火神祝融的后裔的缘故,所以在文王建立周朝之后,延续古制,便请鬻熊来做自己的火师,彼时的火师只能算是一个不太重要的佐官巫师。虽位卑言轻,但鬻熊仍是兢兢业业,在侍奉辅佐文王以及其后代周王上极尽职责,如儿子侍奉父亲般。不...
阅读(209)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国,是由多个政治体制不同的国家构成的,其中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这七个国家的实力最为强大,被称之为战国七雄。那么,这七个国家他们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变得强大成为...
阅读(275)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过渡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贵族政治不断走向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建立起来,过去和贵族政治相关的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礼乐制、井田制都走向了崩溃。而根据局势的变化,又将分为春秋(前771—前453)和战国(前...
阅读(236)
《大秦帝国》系列影视剧中出现的七位秦王,都是秦国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后,产生的七位君主。汉代文学家贾谊说,秦始皇能统一六国,是“奋六世之余烈”,就是他依靠了之前的6位秦王的功绩,才能统一天下的,所以《大秦帝国》系列剧中,出现的7位秦王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
阅读(285)
明朝在当时是拥有世界最强大舰队的帝国,曾以巨大的热情拥抱海洋,但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后被叫停了,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哥伦布之后有无数的哥伦布出现,郑和之后却再无郑和,这是为什么呢?明朝又何以错失海洋时代呢?历史学家公认,近代世界始于地理大发现,人...
阅读(306)
沈万三在学堂调皮捣蛋无心学问,先生也常常被其作弄,小万三特别亲近其乳娘和管家,管家特别喜欢逗他玩,也在玩的时候教他算术知识,管家从酒庄取来一空酒坛,让小万三将零钱放在其中,并建立账本,凡存取均需记账,此事小万三做得特别认真,理财意识由此形成,管家笑将酒坛取名为“聚宝盆”,谁也想不到“聚宝盆”这三个字竟影响了沈万三的一生,无论沈万三发迹迁居苏州城还是应朱元璋诏令搬迁南京城,此聚宝盆都一直跟随沈万三,沈万三对着聚宝盆就有用不完的生意经。...
阅读(236)
袁崇焕自幼胸怀大志,关注边疆战士,他熟读兵书,精通兵略,希望将来能在边疆为国尽忠效力,明朝末年后金势力日益强大,屡屡派兵入侵中原,明王朝受到严重的生存威胁,袁崇焕被委以抗击后金重任。他单骑出山海关,对军事形势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战况,回京后,自请守辽,筑宁远等城,以后多次击退后金的进攻,天启六年获宁远大捷,致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狠狠打击了后金的嚣张气焰,为保明朝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后金皇太极认为“袁崇焕不去,则明事未可图也”。...
阅读(240)
在明朝,也有一个著名将领,他也有一首著名的诗:“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他最后也落得个“意图谋逆”的罪名,被处死了,此人就是于谦。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明英宗年间,蒙古人大兵犯境,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明英宗,经不...
阅读(335)
有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隋则改称“国子监”,一直到清末都是这叫法。真正把大学叫“大学”的,在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当年,中国诞生了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与大学不叫“大学”一样,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大学生”,以明代称谓来说,通称“生员”,在国子监读书的...
阅读(322)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作北平,这里人烟稀少,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后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
阅读(229)
早在周代,《礼记》就确定了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以便测算男女双方结合是否合适;纳吉,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征,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新郎亲至女家迎娶。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规矩:从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中选秀作为妃子和皇后,登基前已经娶妻的皇帝,登基后不再补办婚礼,只...
阅读(334)
明朝的“重典治国”制度受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基础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明朝的“重典治国”的方略在当时具有合理性并达到了统治者的目的,但是它也产生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当代对官员贪腐的治理也是国家法治的一部分,但是“重典治国”以威吓的方式达到效果,与现代法治文明不符,不应为现代法治所取。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在内容上包括治国、治吏和治民,其发展过程是由礼治到法治再到礼法结合的演变,明朝是中国封建时期法律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阅读(344)
《忧危竑议》采用问答体形式,议论历代嫡庶废立事件,说《闺范图说》首载汉明德马皇后,马后由贵人进中宫,吕坤此意其实是想讨好郑贵妃,而郑贵妃重刊此书,实质上是为自己的儿子夺取太子位埋下的伏笔,说吕坤疏言天下忧危,无事不言,惟独不及立皇太子事,用意不言自明,又称吕坤与外戚郑承恩、户部侍郎张养蒙,山西巡抚魏允贞等九人结党,依附郑贵妃,《忧危竑议》即所谓的“妖书”,“妖书”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朝野之人均不明真相,纷纷谴责《闺范图说》的原作者吕坤,吕坤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阅读(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