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城岗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即禹都阳城,位于登封市告成镇西约法1公里的王城岗上,距今约4400年-4000年,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等时期的文化遗址。王城岗遗址发现于1976-1977年,是两座并列的古城,西城平面呈梯形,南墙基槽长82。4米,西墙基槽长92米,北墙基槽残长29米,东部界墙残长65米。东城大部被五渡河冲毁。整个城址面积残近1万平方米,仅存夯土基础槽,夯土层厚0。1-0,2米,也有厚0。06米-0。08米的。西城的东南角有缺口,可能是门。城内有殉人、殉兽的奠基坑,还有窖穴和灰坑等,出土有青铜器残片、陶器、骨器、蚌器、石器等遗物。王城岗遗址的发现对探索夏代文化是重大突破,对禹都阳城有重要的实证意义。王城岗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阙:位于登封市区北嵩山万岁峰下,是汉代启母庙的神道阙。启母庙因启母石而建,汉武帝游历嵩山时见到夏后启母石,遂建庙于石旁。东汉延光三年(124年),颍川太守朱宠于启母庙前启母阙。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名开母庙、开母阙。西阙现存高3。17米,东阙现存高1。18米,阙门间距6。8米,阙顶一部分已遗失,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启母阙上有铭文,篆书,前12行为题名,后24行为四言颂辞和仿楚辞体裁的赋,记述夏禹及其父鲧治水的故事和赞扬启母的功绩。阙身四周雕有车马出行、百戏、蹴菊、驯象、斗鸡、郭巨埋儿、大禹化熊、启母化石图等60幅画像。其中阙铭、夏禹化熊图、启母化石图等是大禹文化的最集中体现。启母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室阙:位于登封市区西北12公里处的少室山东麓,是汉代少姨庙的神道阙,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三年(118年-123年)。少姨庙是为涂山氏之妹、大禹之少妻所建,“其神妇人像,故老相传,启母涂山之妹也”。金末,元好问、雷渊、李献能等游玉华谷时,曾在少姨庙壁上见到一首古仙人词。少室阙保存较完整,东阙高3。37米,西阙高3。75米,两阙间距7。6米。阙身最上层雕斗拱,上承阙顶,阙顶为四阿顶。少室阙壁四周为减地半雕画像,有长青树、龙虎图、观戏图、哺雏图、双凤图、兽斗图、进谒图、宴饮图、蹴菊图、交龙穿环图等60余幅。少室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室阙:位于登封市区东4公里中岳庙前500米处的中轴线上,是汉代太室山庙的神道阙,为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阳城令吕常所建。太室阙东西两阙高3。96米,阙门间距6,75米,每阙又分正阙和子阙,相互联成一体,正阙为四阿顶,子阙紧靠正阙,其顶为半个四阿顶,顶刻仿木结构建筑的正脊、垂脊、瓦垄、瓦当和檐下椽等,阙壁刻有铭文和50余幅浅浮雕画像,内容有倒立、舞剑、羊头、鲧、貘画像及鸟、兔、虎、龙、獐、朱雀、玄武等画像。其中两处鲧画像对研究大禹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太室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石:位于登封市区北万岁峰下,高约八米,宽约四米,分为两部分,南面部分直立,上大下小,北面横躺地上,面积约20平方米。此石相传为大禹妻子涂山娇,因看到大禹化为黄熊受到惊吓所化而成,“石破北方而生启”,故名启母石。启母石下原有一通明朝蒋机撰写碑文的石碑,详细记载了启母化石的神话故事。明朝孙原贞曾写有《启母石辨》来考证启母石的来历。
轩辕关:位于登封市区西北13公里处少林寺附的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相传为大禹在嵩山治水时所开凿,大禹为开山劈石,化为力大无比的黄熊,为怕妻子看出破绽,相约“闻鼓饷夫”,妻子发现后返回家门前化为巨石。轩辕关山势雄伟,怪石嵯峨,是古都洛阳和许昌之间的险关要隘,为洛京八关之一。早上晨雾翻滚,人行其上,如神仙腾云驾雾。“轩辕早行雾中游”,为中岳古八大景之一。
太室山:位于登封市区北部,为嵩山主体之一,因大禹治水时,妻子涂山氏居住其下而得名。太室山古称崇山、崇高山,大禹的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大禹曾继任崇伯一职。太室山主峰峻极峰,海拔1492米。太室山三十六峰峰峰有典,风光旖旎。山下有中岳庙、法王寺、嵩岳寺、嵩阳书院、会善寺、启母庙、启母阙、太室阙、崇唐观、老君洞、启母庙、崇福宫、永泰寺等文物古迹,还有卢崖瀑布、八龙潭、九龙潭、太子沟、石门沟、嵩门待月等自然风光。
少室山:位于登封市区西部,为嵩山主体之一,因大禹治水时,其少妻即妻妹涂山姚居住其下而得名,也称季室山。
少室山因形若莲花也称莲花山,又因金宣宗曾在山上避元兵也称御寨山。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8米。少室山三十六峰峰峰险峻挺拔,气势雄伟。山下有少林寺、塔林、玉皇庙、安阳宫、清微宫、清凉寺、三皇寨、少姨庙、少室阙等名胜古迹,还有原始森林、御寨落日、皇寨凌空、待仙沟、玉皇沟、梯子沟等自然风光。
五指岭:位于登封市东北部,与新密、巩义、荥阳毗邻,因相传大禹治水时,涂山姚带着夏启等候大禹回家,身化黄熊的大禹突然见到她们母子二人,急忙缩身变形,而熊掌来不及缩回,而留在山上了五个指头,故得名五指岭。五指岭产金银花、铁矿石,是嵩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指岭又名浮戏山,有环翠峪、雪花洞、神仙洞、龙池瀑布等名胜。
箕山: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即古阳城的南面,俗称枕头山。大禹曾避虞舜之子商均于箕山之阴阳城,伯益也曾避夏启于箕山之阴。上古高士许由隐居箕山,拒绝帝尧的禅让,山上今有许由冢、许由庙、洗耳泉、饮牛坑、挂瓢崖、箕阴避暑等景点。
禹洞:位于登封市徐庄乡郑庄村,为一天然溶洞,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洞休憩而得名。禹洞有前洞、后洞,后洞深不可测,幽险奇特,石笋、石钟乳、石林琳琅满目,为嵩山南麓一大奇观。
石启洞:古称筮启亭,位于登封市告成镇石羊关村白沙湖南岸,相传夏启曾在此居住。另外,传称夏启有钧台之享,祀诸神于大陵之上,以筮启名其地,称筮启亭,今人称为石启洞。相传西周穆王游嵩时曾到夏后启之所居,并入洞观瞻。
禹王庙遗址:在登封老城区东关,为明代登封知县傅梅所建。傅梅认为登封为“圣王过化之所”,“大禹功在万世”,即将乡民为其建的生祠改为禹王庙,并“以益配之”,“每岁添设春秋二祭,每祭用银三两”,以“表章前烈崇报功德”。
启母冢:位于告成镇冶上村。《帝王世纪》载:“阳城有启母冢。”今人多称毛女冢。
古阳城陈列馆: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和观星台毗邻。原为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现归登封市观星台文物保护管理所管理。博物馆主要展出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和阳城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夏朝到东周时的石器、陶器、骨器、青铜器等。
道统祠:在嵩阳书院,供有帝尧、大禹、周公半身像。后壁绘有帝尧巡狩、大禹治水、周公测景三幅壁画,描绘了他们在嵩山地区活动的情况。道统祠和先圣祠一样同为嵩阳书院祭祀的主要场所,是大禹被列为儒家先圣的有力证据。
焦河(蛟河):村名,位于登封市中岳街道办事处,相传大禹治水时,嵩山东溪的蛟龙曾帮助颍河恶龙和大禹交战,大禹最终杀死了它们。后人就称这条河为蛟河,现经沿变而称为焦河,焦河沿岸的村庄也就称为一溜焦河。
石簸箕:位于登封大冶镇阳城山(马岭山)下的东施村,为一石底大坑,形若簸箕,故名。相传大禹治水时为治服为蛟龙助战的独角龙,而独角龙藏在阳城山下的一个深潭里,大禹就用神斧将潭壁砍开一个口子,将潭水放出而杀死了独角龙。
沁水:村名,位于登封市大冶镇北部,相传这一带原是一个大湖,大禹治水时化为和尚调动民众积极性,劈开秦五龙,将湖水排出,因此地泉水外翻,当地人称为“外沁”,故名沁水村,村里的小河也就沁水河。
海渚:村名,位于登封市君召乡。相传这一带原是汪洋大海的中心,大禹治水时将此地海水排入黄河才露出地面。所以人们就称这里为海子,后来改名为海渚。
庙上:村名,位于登封市徐庄乡,因村里原建有禹王庙而得名。现禹王庙已无存。
一溜水牛屯(石纽屯)儿:村名,指登封市区西面的马庄、左庄、王庄等几个村庄,因大禹的父亲鲧被封为崇伯后将家安在这里,据说为纪念从四川石纽迁居此地,故名石纽屯,后来人们将其音念转为水牛屯儿。
试斧石:在嵩山万岁峰下石门沟口、薛家门村东,高约3米,长宽各约5米,巨石裂为三瓣,石缝内长有一棵梨树,约有4把多粗。此石相传为夏启用大禹的神斧劈开。
照爷石:在登封市区东北方向的半山上,相传大禹治理蛟河时,涂山娇夜里曾举神灯为之照明,因而得名照爷石。
蛟王石:在大冶镇弋湾村西,上有图像,成天然禹王锁蛟图。
三官庙:在唐庄乡三官庙村和君召乡黄城村,供奉有天官、地官、水官。因道教起初奉尧为天官、舜为地官、禹为水官,故各地都建有三官庙。唐庄三官庙是登封最大的三官庙,上世纪初,三官庙村曾因学哲学而闻名全国。现在登封各庙宇中还都建有三官殿或三元殿,来供奉三官尧、舜、禹。
登封的大禹文化胜迹星罗棋布,而嵩山附近的大禹文化遗迹也有很多,如钧台、禹王锁蛟井、大禹山、诸侯山、三涂山、夏启都城斟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