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兴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其事迹想必各位都有所耳闻。1864年,他所率领的湘军终于是经过多年的征战将太平天国所平定,挽救了摇摇欲坠的晚清政府。于是清廷自然是对其加官进爵,赏赐丰厚,可以说此时的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可他却并没有多少快慰,反而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担心。在他给其弟曾国荃的一首诗中曾有这么一句话,“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无独有偶,二十年后,他的儿子曾纪泽在万里之外的英国伦敦,也曾写过一首相类似的诗文,其中有这么一句,“低头一拜陶彭泽,万事乘除问酒家。”
那么这两首诗中提到的屠羊说和陶彭泽究竟是何人呢?为何会令声名显赫的曾国藩父子对齐顶礼膜拜呢?
屠羊说
屠羊说是《庄子》中的 一个 人物,生活在春秋时期。话说当年楚昭王丢了 王位 ,屠羊说跟着一起逃难去了,后来楚昭王又夺回了王位,要赏赐跟他一起逃难的人,这其中就包括了屠羊说。屠羊说却说了:“大王丢失了王位,我丢失了屠羊的职位;现在大王 恢复 了王位,我也恢复了之前的职业。既然我的俸禄啥的都恢复了,又何必再另行赏赐呢?”
楚昭王执意要赏赐,只见屠羊说又说了:“大王你丢了王位,这不是我的过错,我不接受惩罚;可你又恢复了王位,当然这也不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能接受赏赐。”后来楚昭王觉得这家伙有意思,于是打算接见他,谁知他又说了:“根据楚国的律法,只有建立大功勋者才能够觐见王上,可我的智谋不足以保护国家,勇力又不足以杀死敌人。现在大王要违背律法来接见我,普天之下我都没听过这种做法。”后来楚昭王甚至打算让他位列三公,可人家就是不乐意。所以说作为一个重义轻利的典范,屠羊说一直备受后人所尊崇。
陶渊明
至于另外一位陶彭泽就是陶渊明了,至于他的故事相比各位都很清楚,就不过多叙述了。 他们 二人的共同点就是对于自己个人的名誉和地位完全不在乎。 当时 的晚清政坛变化莫测,身处其中的人经常有朝不保夕的感觉,虽说当时的曾国藩位极人臣,但树大招风,非议之音也随之而来,“左列钟铭右谤书”。在这种情况下,他深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的道理,只有逃避和明哲保身,把一切都看轻看淡,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对屠羊说如此的崇拜了。
作为儿子的曾纪泽在其死后,世袭“一等毅勇侯”,地位仍然十分的尊崇,当时主要从事的是外交工作。1879年,因为崇厚签订的《里瓦基亚条约》实在是丧权太甚,举国一片哗然,晚清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拒绝批准条约,并派遣曾纪泽前往俄国谈判,力图挽回损失。后来经过其一番艰难的斗争,终于在1881年重新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争回了部分的权益和领土。这是曾氏一生中最为光彩的一件事。
但是在不久后的中法战争和中法交涉中,他的良苦用心就遭受到了一次极为痛心的打击。当时他觉得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之后,国力已经颇有些气象,而法国在经过普法战争的失败后,也并非国人所想象的那么强大,清政府完全可以周密部署,在疆场上与之一决高下,或者是在谈判桌上与之周旋。可惜当时的清政府实在是太软弱了,仍旧是一味的妥协退让,交涉不利的后果以及来自国内的训斥让他甚是懊恼,他深感自己的无力和无奈,再加上此时年事已高,也只好随缘了。此时陶彭泽那份淡然的人生态度自然也就令他神往了。
他们父子二人虽说一个是洋务派代表之一,一个似乎走得更远一些,在中外交涉过程中为国家挽回些许利益。但是别忘了他们毕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出来的精英,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仍然充满着传统士大夫悲天悯人的情怀,在当时晚清那样的政治格局中,他们除了能在旧日所学的诗书典籍以及他们心目中的名人雅士那里寻找精神的寄托之外,貌似也真的是别无他法了。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