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的历史影响——中华中医领域的药学始祖
寡言的传奇民医 唐慎微出身世医之家,祖上都是行医之人,他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耳濡目染,自小就对医学有着深厚的兴趣。虽然他其貌不扬,举止木讷敦厚,为人不善言辞,但内心却极为聪慧,心地善良纯厚。在家人的教诲下,他刻苦学习医学,由于他的聪颖勤奋,逐渐学会了医学的精髓,掌握了高超的医术,尤其是对经方深有研究。
青年时期的唐慎微,在学习之余,经常出去给病人看病,这使得他的医术造诣更得以飞速进展,由于他的医术高超,不久他就成为当地的名医。唐慎微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凡是上门来求医问药者,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在他眼里都是他的病人,从无高低贵贱之分。精湛的医术,加上高尚的医德,使他的声名远播各地。尽管如此,他仍然好学不倦。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 1093年),他应曾经师承儒学大家程颐、程颢的蜀帅李端伯邀请,前往成都行医,暂时居住在成都府东南郊的华阳,后来迁居到了成都。
在成都行医期间,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季,酷热的夏天,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他都是有招必往。他对待病人,认真辨症,仔细地望闻问切,经过他的精心治疗,病人都康复得很快,因此广受赞誉,人们都称赞唐慎微治病 百无一失 。他和其他医生不同的是,从不向病人索取诊金财物报酬,只求病人及其亲朋好友以其抄写的效方良药知识为酬。因此人们都愿意与他接近,把所知好方良药告诉他。即使从经史诸书中发现的医药知识,也必写、抄录下来告诉给他。
当时,成都华阳地方有位叫做宇文邦彦的名士患了严重的风毒病,请遍了成都的名医,名医们都束手无策,找不出方法来治愈他的病。这时,就有人推荐了唐慎微。经过唐慎微一诊察,没想到竟然手到病除。仅仅服药数剂就缓解了病情。在唐慎微的精心治疗下,宇文邦彦的病很快痊愈。可是,唐慎微断定这种病轻易是不断根的,如果身体稍弱这种病就会复发的,于是他就亲笔写了一封信,封好交给了宇文邦彦的儿子,并在信封上注明要等到某年某月某日才可以开封。到了这个日子,宇文邦彦的风毒之病果然再次发作。按唐慎微的嘱咐,宇文邦彦的儿子打开了封存已久的信件,只见上面写着三个方子:第一个方治疗风毒再作,第二个方治疗风毒攻注作疮疡,第三个方治风毒上攻、气促欲作咳嗽。结果按方治疗,半个月病就痊愈了。这件事传遍了成都,当时人们都叫他神医。
一生行医了志愿 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医药书籍几乎全部都是靠手抄笔录或者口传心授保存下来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本新的著作问世以后,经过若干年,要么流失殆尽,要么经过反复传抄却容易以讹传讹,错误百出。这种状况自然大大影响了医药发展的速度。
直到北宋时期,印刷术盛行,许多医药书籍才得以刻版流传。北宋初开宝年间,因为对医药的大量需要,朝廷组织人员编写了《开宝本草》;嘉祐年间,又由朝廷组织儒臣医官分别编写了《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两本药书。由于这两次对本草学的整理,才使得许多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得以保存下来。但是,上述两次官修本草时,对古代的医药书籍只是进行了有选择的采录编辑,其中还是有很多药学资料被遗弃了,这在医学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如果不及时加以收集,那么这许多手抄的古代药学资料就面临着湮没的厄运。唐慎微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尽可能让前人所有的药学知识流传千古,就成了唐慎微的最大心愿。
但是,中国古代手抄药学资料像银河那样浩瀚,各门各类的资料如此之多,要把这些资料全部收集完整谈何容易。在北宋两次官修本草时,选取的资料,动用的就是朝廷的力量,朝廷下旨向全国征集图书资料。这样,国家图书馆里收藏的所有图书秘籍,就成为了编写本草书籍的资料来源。更何况,当时官修本草的编写班子由饱学的儒臣带领,有朝廷的众多医官参加,如此庞大的编写力量,才编成了《开宝本草》和《嘉祐本草》。
这是放在唐慎微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难题,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医生,他不可能像医官那样阅读中央政府的典藏图籍,手上没有丰富的医学资料,怎么可能实现这一宏愿呢?唐慎微一边行医,一边考虑这个棘手的问题。突然有一天,一个病人无意间向唐慎微说了一个偏方,唐慎微听了,一下子茅塞顿开, 何不利用自己到处行医的优势,来各地搜集药方呢? 当这个绝妙的好办法一经想出的时候,唐慎微就立即付诸行动。
他想,读书人接触的书多,让他们来帮着自己收集资料不是更好吗?为此,唐慎微定下一个规矩,凡是士人来找唐慎微看病,分文不取,但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希望他们帮助收集名方秘录。这个新奇的办法深得读书人的欢迎。他给读书人看病从不收钱,只需用名方秘录作交换。这些读书人在看各种经史百家书时,只要发现一个药名、一条方论,赶紧记录下来告诉唐慎微。就这样,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唐慎微不仅结交了很多学者,还搜集到了丰富的药学资料。
当时的成都,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有每年都有定期的药物展销会。宋代,药物展销会改一年一次为三次,即二月八日、三月九日的 观街药市 和九月九日玉局观药市。当时南来北往的药商,于谯门外至玉局观等五门中,堆满了从各地来参展的药物,远远望去,就跟山一样。每次的药物展销会,唐慎微无论多忙,他都不会落下,在药物展销会上他都能获得极有价值的药物信息,他还常到各地采访,收集药物和民间方剂,得到许多失传的古代用药法则。
就这样,随着唐慎微的辛勤努力和不断地收集,他积累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为他著书立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荐官不就著本草 唐慎微认真研究《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等书,在这两部书的基础上,他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至六年(1082 1083年),唐慎微编成了本草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为了编写《证类本草》,唐慎微收集到许多极为珍贵的药学资料。他旁征博引,精细考察,而且采用 图文对照 的形式,摘录了宋代以前各家医药著作。据统计,书中选辑书目达200余种,除医书外,还包括 经史外传 、 佛书道藏 等,内容极为丰富。尤为可贵的是,唐慎微非常注意保持方剂原貌,以采录原文为主,从面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后世失传的珍贵文献。如《雷公炮灸论》,这是一本中药炮灸方面的名著,在医药史上,是唐慎微第一个几乎将其全书收入了《证类本草》之中。又如《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海药本草》《食医心镜》等许多已散失的前人的重要的本草文献,其主要内容也都是有赖于唐慎微的努力才得以流传至今。
《证类本草》共三十二卷,六十余万字,收载药物一千六百种左右,多附药图,并说明药物的采集、炮制方法和主治功能,在每药之后附载有关方剂,首创了沿用至今的 方药对照 的编写方法。尚书左亟蒲传正看过该书初稿后,要保荐唐氏做官,但唐氏拒而不受,继续修订增补自己的本草著作,约于1098年以后定稿。
《证类本草》由《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及唐慎微新增三部分内容组成。比《嘉祐本草》新增药物五百多种,列附方近三千首,还有众多的药物插图,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证类本草》囊括了上自《神农本草经》,下到北宋《嘉祐本草》以前的历代医药文献精华,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一部划时代本草学名著。该书内容丰富广泛,资料翔实可靠,注释详尽,体例严谨,层次分明,是中国医药宝库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是后世学者考察本草学发展史,辑佚古本草、古医方书籍的重要文献源泉。其对本草学的贡献大,文献学价值极高。《中国科学技术史》称此书 要比十五世纪和十六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
中国本草学,从《神农本草经》到唐《新修本草》,再到宋《嘉祐本草》,其间经过数次整理编修,形成层层包裹,逐步扩充之态势。《证类本草》是在《嘉祐本草》的基础上并入《本草图经》的内容,加以扩充调整而成。《嘉祐本草》收药一千多种,较之其前身《开宝本草》增加一百种,特别是新增药物注文很多,引用文献达五十余种,比《开宝本草》增加十倍之多,内容已属相当丰富了。
而《证类本草》除将《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内容全部收录外,还将《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蜀本草》等书中已载,而官修本草漏收的五百多种药物补收书中。此外,唐慎微本人还增加灵砂、井底砂、降真香、人发、绿桑螺、蝉花、醍醐菜等多味新药,使其所收药物比《新修本草》的八百五十种,增加一倍左右。
《证类本草》开创本草学增设附方之先例,唐慎微以前的本草书籍只载药物不列方,唐氏在《证类本草》中增列附方近三千首,上自仲景方,下迄唐氏本人经验方,无所不收,使书中多数药物都有附方,有的多达一、二十首,大大方便临床使用。
在药物炮制方面,《证类本草》收录了《雷公炮炙论》的内容,使数百味药充实了加工炮制的方法,改变了唐氏以前综合本草的不足。此外,《证类本草》还增加了食疗药物内容,对药物形态、产地、鉴别、采收、加工等方面内容亦有较详细记载。尤其是本书增加了大量药物注文,原《开宝本草》全书只有二百味药有注文,到《证类本草》几乎所有药物都有注文,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在该书问世到《本草纲目》刊行的五百多年间,尚无任何一种本草书在内容方面能与之媲美。
此外,该书除保持《嘉祐本草》体例外,还创用墨盖子作为唐氏新增内容的标记。在具体写法上,该书继续延用《新修本草》以降诸本草书的方法,即正文用单行大字,注文用双行小字;正文中系《神农本草经》者用黑底白字,系《名医别录》者用黑体大字,系《新修本草》者冠以 唐本先附 ,系《开宝本草》者标以 今附 ,系《嘉祐本草》者以 新补 或 新定 标引;注文中属《本草经集注》者冠以 陶隐居 ,属《新修本草》者指出 唐本注 ,属《开宝本草》者用 今按 或 今注 引出,属《嘉祐本草》者以 臣掌禹锡谨案 作注。
书中凡唐慎微本人新增的内容以墨盖子作为标志,有时也用文字说明,使人一目了然。《证类本草》对《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唐氏新增三方面内容亦作了妥善安排,书中药后的药图及 图经曰 以下的小字为《本草图经》内容;夹在药图与 图经曰 之间的正文或注文,均为《嘉祐本草》的内容;凡墨盖子以下的内容,均为唐慎微新增。唐氏引文均以大字标明出处,小字接书其文,层次非常分明。《日本访书志补》评价说: 此书集本草之大成,最足依据,且墨箧墨盖,黑字白字,使神农本经、隐居别录、苏敬新修皆可识别。其体例亦最为严谨。 此评价是非常恰当的。
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不仅合并了宋代掌禹锡的《嘉祐本草》和苏颂著的《图经本草》的全部内容,而且旁征博引,精细考察,采用图文对照形式,辑录了宋以前各家医药著作,从而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医药文献。《神农本草经》《本经集注》《新修本草》《炮炙论》《开宝本草》《海药本草》等已散失的珍贵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都依靠《证类本草》得以保存下来,利于后世辑复。
唐慎微以自己的智慧克服了收集资料不易的困难,他用毕生心血凝成的《证类本草》一书,在本草发展的历程中树起一块丰碑,也圆了他自己的一个梦。
唐慎微对后世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我国传统药学(亦称本草学)的起源,可追溯到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滋味 的史前时代。东汉辑成的《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传统药学的确立;晋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建构起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理论模式;到唐代,官方编撰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迎来了药学研究的繁荣时期。
而宋以前的本草,一般只是朴实地记载药物功能主治,不附处方,医生在学习和使用时还需重检方药,极为不便。而《证类本草》采录了经典医著和历代名医方论,搜集大量单方、验方,共约三千余条,分别载入有关药物项下,使学者开卷之后能一览用途用法。在体例上也做了不少革新,如将药物理论和药物图谱汇编成一书;对古书作了许多文字修订及续添、增补等。
《证类本草》重视药材产地,所记产地计有一百四十多处,较唐代孙思邈所记的 其出药地凡一百三十三州 情况有所发展。由于唐慎微生长在药材之乡的四川,又能虚心地向他人包括自己的病人学习,因此他对四川产地药材记载尤为详实,如戎州(今宜宾市)产巴豆;梓州(今三台县)、龙州(今平武、江油县)产附子、川楝子、猪苓;茂州(今茂县)、眉州(今眉山县)产独活、升麻、决明子、使君子等。
《证类本草》载药一千六百种,其中新添药物就有五百种,较前世本草大有突破。该书对药物形态、真伪、炮制和具体用法等药物知识,兼收并蓄、汇编一体,使人开卷了然。
《证类本草》除引用《神农本草经》等历代本草医书外,还广泛搜集了古代的经史、笔记和文集等有关药物的记载,故后世已经失传和散佚的古书,也可从其引文中略窥梗概。
《证类本草》集秦汉到北宋药学之大成的著作,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和文献价值。问世后,历朝修刊,并数次作为国家法定本草颁行,沿用五百多年。由于其内容丰富而全面,《证类本草》也成为后世各类本草著作的基础,李时珍就以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蓝本,编撰了传统药学的巅峰之作 《本草纲目》。李时珍称赞唐慎微: 学识博,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说: 中国十二三世纪的《证类本草》要比十五和十六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作为北宋本草的杰出代表,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水平。而唐慎微作为一位民间医生,依靠个人的力量,独立完成了如此宏伟精湛的药学巨著,不能不说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