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是一个极为特别的人,让我十分感兴趣的是他 不倒翁 的称号,历经4朝,侍奉过十位皇帝,不倒不倒,妙极妙极。中国的文人都极有风骨,不服权势,不慕金钱,讲究的是知遇之恩,所以自古便有 忠臣不事二主 ,连武将也不能免俗。比如吕布,便被张飞骂作 三姓家奴 ,讽他善变不忠。
连吕布都被骂的这么惨,冯道就更甚了。欧阳修在编写《新五代史》时说: 《传》曰: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说一个文人无廉耻之心,简直是比杀了他还难受。可是,我们这样来评价他,似乎片面了一点。一朝天子一朝臣,不管是从书中还是电视剧中,我们都看过了太多新帝登基后总是要来一番朝内大清洗的举动,但是,冯道却是每每逃过,而且总是被下一位君主礼遇,这之中,能讲的就太多了。
南怀瑾老先生曾评价冯道时这样说: 我读了历史以后,由人生的经验,再加以体会,我觉得这个人太奇怪。如果说太平时代,这个人能够在政治风浪中屹立不摇,倒还不足为奇。但是,在那么一个大变乱的八十余年中,他能始终不倒,这确实不是个简单的人物。第一点,可以想见此人,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是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
冯道有三不欺: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为素。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 从事实来看,他确实也践行了他的名言。冯道为人刻苦简约。当晋国和梁国临黄河打仗时,冯道住在军队中,住在一间茅草棚中,不安设床和席子,睡在以捆柴草上而已。所得俸禄与随从、仆人一起花,与他们吃一样的伙食,感觉很安适的样子。将士抢来美女送给他,实在推却不了,就另外找间屋子养着,找到她家长后再送回去。丧父后居住在景城故乡时,正逢大饥荒,他倾家财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还亲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废而没有耕种和又没有能力耕种,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歉答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
面对君主,他依然是怀有一颗赤忱之心。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没有大事发生。冯道却告诫明宗: 以前我在河东做书记时,奉旨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给从马上颠下受伤。在危险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全,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警惕而产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
了解他越多,就会越能明白他大局观的治世之心。他完全可以在这动荡不安的乱世之中独善其身,避世不出,也可以一心一意地只辅佐一位君主,荣辱与之系于一身,但他选择了最难、最不同的一条路。君主、荣华富贵不是他的目的,他只是希望乱世中的天下百姓能过的好一点。我们怎么能单单一个 奸臣 就概括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