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云南的青铜文化
1961年在祥云大波那发掘的战国中期的墓葬,出土了一具长2米、宽0?62米、高0?64米的长方屋形铜棺。棺顶作两面 坡形,棺身由七块铜板组成,由插销扣合,可以拆装。侧面铸有鹰、燕、虎等动物纹饰。随葬有铜鼓、铜钟、铜笙及铜葫芦笙,还有干栏式的铜房屋模型及猪、狗、 鸡、羊、牛、马俑等。值得注意的是还出土了纯锡制成的手镯,这可能与云南富产锡矿有着一定的关系。
上述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工具和武器也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例如铜锄体为长方形、方形或桃形,斧为靴形,矛多为中部起脊,钺为半月形刃,剑多为花蒂形剑格、圆柱茎上饰有缠缑(ɡōu)纹等。但 同时出土的铜戈及柳叶形剑等,与中原地区出土者形制相似,说明此时云南地区与中原青铜文化已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并受到中原青铜文化一定的影响。
战国中期楚威王时,派将军庄(ju )率兵攻取巴、黔中以西,到达云南滇池。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0)秦国夺取了楚国的黔中郡,阻断了庄的归路,于是 庄 以其众王滇 (《史记 西南夷列传》)。此后到了汉代,云南地区的青铜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晋宁石寨山滇王及其家族臣属墓出土的大批铜鼓、铜贮贝 器、各种人形及动物形扣饰,形象地反映了滇人农业、畜牧、纺织、狩猎、战争、乐舞及祭祀活动的情景,说明此时滇文化已经取得了高度的发展及卓越的艺术成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