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策?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
在汉代,对策之法一般用于特科察举。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一般都属于特科, 实行对策。晁错、董仲舒、公孙弘,都是通过对策显示了才识而得到君主的赏识。董仲舒的 天人三策 ,对汉代政治曾产生重大影响。答策出色者,可以评为 第 一 或 高第 。参加对策者一般都能得到任用,拜为中大夫、谏大夫、议郎、郎中、县令等。
西晋时期,岁举的秀才科也采用了对策之法。 根据《晋令》,秀才对策必须五策皆通,才能授官。南朝刘宋时定秀才考格,五问全部合格为上第,四、三为中第,二为下第,仅一问合格为不及第。北朝之秀才亦 对五策。南北朝时期,对策的 求言 陈政 的涵义在实际上日益淡漠,人们的关注主要已不在于应试者的政见高下,而是其文辞的优劣了。策题与答策,一般都 骈四俪六,典雅工巧。所以梁时沈约批评秀才对策已成 雕虫小技 ,与政治见解毫不相干。隋代设进士科,亦采用对策之法。唐代进士考试有时务策五道以考察对 策者的政见和文辞,制举诸科常常也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