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发生在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是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一场战争,最后鲁国以少胜多,大败齐国。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给后人展示了古代战役中可贵的军事辩证法思想,更留下了“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故事。
公元前770年,周王朝名存实亡,中国历史也进入了诸侯崛起,争夺势力范围的大国争霸时代。而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年间重要的封地,两国相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就是在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且鲁国还插手了齐国国君之位的争夺战,招来了后来继位的齐桓公的怨恨,酿成了长勺之战的爆发。
当时鲁国执政的是鲁庄公,他听闻齐国大举进攻,决定动员全国的力量,同齐军一决胜负。就在鲁庄公准备发兵应战的时候,鲁国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未能远谋。齐国比鲁国国力强盛,双方兵力悬殊,曹刿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国军队的蹂躏,因而求见庄公,要求参与战事。鲁庄公最终同意了。
鲁军在长勺迎来了齐军,两队准备决战,鲁庄公正准备传令击鼓攻击齐军,曹刿制止了他,建议坚守阵地,以逸待劳。齐军本来就有着强大的兵力,于是主动向鲁国进攻,但是接二连三的出击都在鲁军的防御下挫败,并没有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反而使自己的兵力衰竭。
曹刿一直在观战,而不急于作战,在审时度势之后,看准时机,立刻派鲁兵出击,于是鲁国的军队一鼓作气,大败齐军,最终战争的取得胜利。
长勺之战为什么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有三点原因:
1、策略方面。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用兵打仗所凭恃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为旺盛;第二次击鼓冲锋,士气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冲锋,士气便完全消失了。齐军三通鼓罢,士气已完全丧尽,而相反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这时实施反击,自然就能够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说明未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实力强大的国家,不可等闲视之,而要谨防其佯败设伏,以避免己方不应有的失利。后来看到他们的车辙紊乱,望见他们的旌旗歪斜,这才大胆地建议实施战场追击。这就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来源。
2、鲁庄公方面。长勺战前,鲁军由于干时的失败,鲁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3、曹刿方面。从曹刿战前决策、战场指挥和战后分析的诸多言行里,可以看到鲁军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是有其必然性。鲁国统治者在战前进行了“取信于民”的政治准备,为展开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作战中,曹刿正确的作战指挥, 后发制人、敌疲我打、持重相敌的积极防御、适时反击的方针,正确地选择战场,审时度势,把握住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牢牢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击溃齐国。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长勺之战是以少胜多战役中的经典,不仅给之后的战役作出了典范,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