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评价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先进於西方、从而在经济文化上也发达於西方。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确立了中央的权威和集权。除了政治体制的改革,秦始皇还广泛统一了其他各种制度,包括全国的水陆交通建制(车同轨)、全国的文字(书同文)、全国的度量衡制度(度同衡)和全国的币制(钱同币)。他还试图统一全国的思想(焚书坑儒),但由於手段过於暴力而没有完成(统一思想要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才而得以初步完成)。应该说,正是由於秦始皇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的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凯撒等人)只重征服而不重制度建设,才使得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才使得中国在以后几千年中都没有像其他古代文明那样经历真正不可挽回的分裂或灭亡,为现代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历史基础。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位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於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有人认为,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战争时期,秦始皇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造成的「官逼民反」。有人认为,后世儒家倡导依靠教化而施行人治,治国不依法而依人情礼制,甚至由君主一言而决,致使至今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在经济上,秦始皇重视农业,重视土地的政策。他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秦始皇还大力发展了全国的水陆交通,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并在西南地区修筑「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此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统一币值,也为后世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秦始皇在统治期间还发兵南征北讨,扩大了国家的版图。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载「北扩千里」,「百越之地,尽皆俯首」。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为了大力开发南越地区,秦始皇强令50万人口迁移进越族地区与越人杂居,促进民族之间长期的融合和统一。 为了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屡次侵犯,秦始皇强令修筑了长城抵御匈奴,至今,万里长城已经是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最主要的象徵性标志之一。
总之,秦始皇对於全国之大一统、对於中国政制之创建、对於中国版图之确立、对於中国民族之传承,都有著极其关键的作用,堪称「千古一帝」。所谓「功莫大过秦皇汉武」,其意就是指在文治武功方面,历代君王无秦始皇之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11],这也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历代文人和政治家中对秦始皇大加褒扬的不乏其人。例如,西汉名臣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是「功如丘山,名传后世」。唐太宗李世民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唐朝思想家柳宗元在名著《封建论》指出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符合了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所谓「非圣人意也,势也。」清末思想家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柳翼谋在《中国文化史》评论道:「始皇时代之法制,实具伟大之精神,以一政府而统制方数千Y之中国,是固国家形式之进化,抑亦其时思想之进化也。」「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凡秦之政,皆待汉行之。秦人启其端,汉人竟其绪。」「汉之政治,多沿秦法,间参以儒家之言。」「秦、汉政体,虽为君主专制,而其地方行政,犹有周代人民自治之遗意。」「秦、汉之时,人民言论甚自由,而地方之事,多由人民自主,民治且盛於官治也。」「秦以专制,为后世诟病,而其实人民转有自治之权。」秦俗「重男女平等」,「秦不专责女子以节义」,对男子也有对等的要求。「第执「焚书坑儒」一语,遽以为秦之对於古代文化摧灭无余,是实不善读史耳」[12]。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人和前领导人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也是甚高,他不仅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还说过:「孔夫子是有些好处……但秦始皇比孔子还要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一些人骂了几千年。」在某些场合,毛泽东甚至说他自己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当然,毛泽东对於秦始皇也不是完全肯定,他也说过:「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后,丧失了进取方面,志得意满,耽於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这也是完全正义的。」
负面评价
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生活奢侈,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15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启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极权统治。
秦始皇推行的是「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从汉武帝以后的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而且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得罪了天下士人(即知识分子阶层)。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
秦始皇的建筑工程,包括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规模均极为庞大,动辄劳动举国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13]。但另一方面,这些工程也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国家安全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这些工程是功大还是过大,一直是史学家的争论点。对於长城,有人指出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14],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15]。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14][16]。可见,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作用微乎其微。
历代文人对秦始皇大加批判的同样不乏其人,例如:
西汉思想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唐朝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评论:「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10]。但也有很多史学家指出,要区分秦始皇的个人性质的「暴」和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因为秦始皇所推行的「暴政」,有很多是不得不藉助暴力来完成激烈巨大的社会变革,这种「暴」,实质上是在大转型、大变革背景下产生的时代的、社会的、制度的「暴」,和秦始皇个人并没有太大关系。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嬴子楚)之子。因为在赵国出生,又叫做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去世,他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而且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故以假宦官毕赘蟆=峁笊铝肆礁鏊缴樱倩鹿币嘁酝醺缸跃樱獬ば藕钭允盏秤稹
公元前238年,由于逼笸挤⒍洌鄱崆毓5磺赝跽确⒅迫耍蕉钡呐崖遥婧竺獬啦晃さ南嘀啊
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发出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并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
先后于秦王政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 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另外,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的以加强对帝国的统治: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内统一度量衡;
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命李斯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文字;
废除六国通用的货币,统一使用的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
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并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修筑成为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为了达到控制人民与加强专制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而有以下的措施:
迁富豪。下令将全国各地的富豪迁往咸阳,以方便监视。
收兵器。为了防止人民造反,下令没收民间的兵器,运到咸阳,与九鼎一起,铸成十二铜人与许多大钟。
焚书坑儒。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议,除了《秦史》、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外,下令将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此即“焚书”。由于百姓与士人不满,而言论遍布各地。有两个方士(以求神仙、炼仙丹为业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过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们,他们已经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来。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由于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其余犯禁的儒生被流放边境。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还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各处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 ‘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后世多认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统治下民不聊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燕国派遣的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功败垂成,反被处死。在秦帝国建立后,韩国名门之后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成功。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
[编辑] 参看
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政,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两字,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义,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确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始皇帝也。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政治改革 建立大秦国。 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向东求仙 寿终却归西。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出生后,姓赵。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这年,宦官痉⒍⒄洌厥蓟逝刹骄⒉木时Ы顺ば藕荆⑿退担骸坝猩保颓偻颍簧敝迨颉!(《史记·秦始皇本纪》)。将把叛乱者一网打尽。第二年,又借臼录馊ァ爸俑浮甭啦晃さ南喙拔瘢殉笕ㄊ栈氐阶约菏种小S痔永钏怪椋绦赜每颓洌ㄏ陆鸩沼胛淞Υ蚧飨嘟岷系姆铰裕涌旒娌⒘恼秸椒ァ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赵攻燕之机,遣军由南北两路攻赵,夺占赵国大片地区。十三年,桓t攻赵国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十四年,在攻平阳,取宜安,破赵军,杀赵将。桓t定平阳、武城。十七年,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将韩国设为三川郡。
十八年,用计离间赵国君臣,除去曾两次大败秦军的赵国良将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二十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被秦王发现,将荆轲体解。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出兵攻秦军,秦军在易水之西破燕军。二十一年,王贲攻蓟 (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军,夺取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太子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的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患,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暂停进攻。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贲攻魏,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同年,秦将李信和蒙武在楚地被楚将项燕打败,遭到重创。二十三年,秦王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同年,在灭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秦王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自称皇帝,追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称帝后,频繁用兵,开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调发数十万人,三攻岭南,占领百越之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将蒙恬率领 30万军队北击匈奴,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迫匈奴退往阴山以北。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他把昔日秦、赵、燕所筑的长城加以修缮,连接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傍)阴山至辽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体,否定了丞相王绾提出的恢复分封制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县置县令,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这一政治体制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开创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为巩固中央统治,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并将六国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时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两条驰道:一条东通海边;一条南入吴楚,以便一旦发生叛乱,迅速调动军队镇压。秦始皇还多次到各地巡游,以“威服海内”。
在经济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发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加强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 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活埋40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陵墓。仅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工程,就动用了70余万人力,给劳动人民带来繁赋重役和饥寒交迫,激起人民起来反抗,为秦朝的迅速灭亡种下祸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患病,七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死后不入,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
点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评论的:“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a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L,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斩华为城,因河为津,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为秦庄襄王(嬴子楚)之子。因为在赵国出生,又叫做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统一中国,建立秦朝,称皇帝。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庄襄王三年(前247),庄襄王去世,他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
吕不韦既把持朝廷,而且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王政日渐年长,故以假宦官毕赘蟆=峁笊铝肆礁鏊缴樱倩鹿币嘁酝醺缸跃樱獬ば藕钭允盏秤稹
公元前238年,由于逼笸挤⒍洌鄱崆毓5磺赝跽确⒅迫耍蕉钡呐崖遥婧竺獬啦晃さ南嘀啊
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发出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并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
先后于秦王政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 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另外,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的以加强对帝国的统治:
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内统一度量衡;
以秦国通行的文字大篆为基础,命李斯简化之而制定小篆,颁行全国,统一文字;
废除六国通用的货币,统一使用的货币,以秦“半两”钱为流通货币;
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
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自商、周以来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
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并连接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修筑成为形成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今天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为了达到控制人民与加强专制统治,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而有以下的措施:
迁富豪。下令将全国各地的富豪迁往咸阳,以方便监视。
收兵器。为了防止人民造反,下令没收民间的兵器,运到咸阳,与九鼎一起,铸成十二铜人与许多大钟。
焚书坑儒。为了钳制人民的思想,接受李斯的建议,除了《秦史》、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外,下令将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此即“焚书”。由于百姓与士人不满,而言论遍布各地。有两个方士(以求神仙、炼仙丹为业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过失。秦始皇得知,派人去抓捕他们,他们已经逃跑了。秦始皇大为恼火,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很多人来。秦始皇下令,逮捕460多人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由于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其余犯禁的儒生被流放边境。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还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各处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 ‘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后世多认为秦始皇好大喜功,性格暴虐,在他统治下民不聊生。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燕国派遣的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功败垂成,反被处死。在秦帝国建立后,韩国名门之后张良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也未成功。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自古以来,对秦始皇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正面评价
有着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帝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灭六国而完成中国的统一,这是众所周知的;但除此之外,他还做了些什么呢?这里简要概括一下: 一、确立了中央集权的体制;在此之前,中国地域内有许多分封的国家,各国有自己的国君或王,中央的商或周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有限;各诸侯国之间常发生战争,极大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度,设立了中央直接管理下的郡、县、乡、亭、里等多级管理基层结构;这样的管理结构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延续。 二、统一文字、货币。在此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同,来往的文书经常相互之间不能看懂,对国家的文化和交流十分不便;秦始皇时强制统一成一种文字,这套文字作为中国唯一规范的文化一直用了两千多年,到现在还在使用;各地区使用的货币也不一样,有圆形的、刀形的、铲形的,还有贝壳、龟甲或玉片等等,秦始皇将货币统一金和为外圆内方的铜币,这种铜钱直到沿用两千多年后的清朝。 三、统一度量衡。什么是度量衡呢?在秦始皇前,各地的度量衡单位五花八门,比如说,你想买一尺布,到其他地方连一尺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或者这边的一斤米,到那边的称不叫一斤,又叫另外一种单位了;秦始皇时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单位,叫分、寸、尺、丈。这些名称现在还在使用;量具容积的单位叫合、升、斗;重量(衡)的单位叫铢、两、斤、石,这些单位也是到现在还在使用。铢是由于铜钱的重量是以铢计的,如半两重的铜钱叫5铢钱,后来把“1铢”叫做“1钱”了。现在还是10钱=1两。 四、修建驰道,疏通河道和渠道。也就是连接全国各郡县的道路(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和省道)。大大的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 五、修建长城,原来各国之间都有一些长城,但北方的长城不完整;统一后他下令把原来国之间的长城拆除,再把原来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给我们留下了一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六、开拓边疆。在中原各国相互征战,无暇北顾的时候,匈奴乘机南侵,攻掠秦、赵、燕三国的北方边地;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数十万大军万大军北伐,击败了匈奴,稳定了北方边疆;南攻岭南的百越,把两广并入到中国的版图之中。 上面几条是对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简要的概括;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开创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以及众多的建设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领导人。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除了秦始皇,其他任何一个皇帝和贤人都不可能做得到的。 再看看历史上其他被称为贤明的帝王,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以及朱元璋、朱棣等等,他们创造的“伟绩”有哪一个能和秦始皇相比呢?他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多少实质性的东西和能沿用数千年的“软件”呢?从这方面讲,秦始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伟大的君王。 然而,秦始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远不如其他几个皇帝,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始皇被带上了一个头号暴君的头衔。这个“暴君”的称号,不仅使他一生的绝世光辉大失色彩,甚至在传说和戏剧中多成反面人物,这么一个最伟大的君王的地位,往往被其他超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宜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宜《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创立者,一生功过分明,但是功大于过。因为综合考察历史人物一生中全部活动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大小,要看其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秦始皇灭六国,结束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是,秦始皇的统治也很残暴,残酷的剥削和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广大农民离开了土地,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秦始皇一生功过分明,但总的来说功大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