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举制度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
,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
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
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
(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
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
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官方正式发放的「金榜
」之上,只会称之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文学家很多都是进士出身,却不见得特别多是状元。在理论上
,状元应是在殿试中考对策表现最出色的,但事实上很多时都并非如此。宋代以后,定殿试
名次的权力在皇帝手上。但定出谁是状元却不一定全以考生作答的内容作准则。历史上经常
有因为考生的名字、外貌、籍贯等等因素改变金榜的排名。清朝的皇帝更习惯以试卷的书法
定出高下,对策的内容反而成为了其次。
明洪武十八年殿试前,朱元璋梦见宫中有一巨钉。阅卷时发现有贡士名为「丁显」,正应梦
境,于是授以状元。
明永乐二十二年殿试,原定状元为孙日恭。明成祖以「日恭」并在一起为暴,不吉﹔点另一
贡士「邢宽」为状元,取意「刑宽」。
清同治戊辰科殿试,原定状元为江苏人王国均。因王国均与「亡国君」同音,不吉,反被贬
至三甲。
清光绪三十一年最后一次殿试,原定第一名是广东人朱汝珍。传说慈禧因为广东人特爱造反
(太平天国洪秀全、戊戌政变康有为及梁启超、革命党人孙中山皆广东人),水希凉加上慈禧对与珍
妃同名的「珍」字不悦﹔而又适逢大旱,「春霖」、「肃宁」都是好意头的字,于是以直隶
肃宁人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只得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