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人的传说造人的传说

造人的传说

造人的传说

女娲造人

天地开辟了以后,陆续又从天上(高层时空)下来许多不同的神,在地上造出不同的人种和民族,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女娲造人的传说。

传说女娲是一位伟大的女神,天地开劈后,女娲以神的形象,降临大地。她先用黄土仿照自己的样子捏出人类,后来觉得这样太慢了,便用藤条沾上泥浆,挥舞起来,泥浆洒落在地上都变成人类。人类造出后,女娲又让男女自由婚配,繁衍后代,使人类生生不息,所以女娲被尊为“始祖母神”。

《太平御览》记载:女娲在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人。所以古时候将正月初七定为“人日”,每年都进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意为纪念人类被创造的日子。

据说女娲造人后,又不知过了多少岁月,当她所造出的人类出现灭顶之灾时,女娲又下世拯救她所造的人类,这就是女娲补天的传说。

《淮南子》记载:在远古的时候,四极坍塌,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地也不能周载万物,大火蔓延,洪水泛滥,猛兽吃人。于是女娲便提炼五行(五彩石),将天补好了,并斩断巨鳌的四只脚,支撑了大地四极,然后焚烧芦苇,以芦灰止住了洪水,诛杀恶龙猛兽等,拯救了人类。

中国其他民族的造人传说

在中国除女娲造人外,其他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造人传说,如:壮族传说女神以尿液混合泥土造了人,成为壮族人的祖先。彝族的史诗《阿细的先基》中记载,男神阿热与女神阿咪用泥土造了彝人的祖先。独龙族传说天神嘎荷用泥土造了独龙族人。

最有梦幻色彩的是哈萨克族的造人传说。据说他们的创世主叫迦萨甘,他造完天地之后,在大地的中心栽了一棵“生命树”。“生命树”长大以后,结出的果实是“灵魂”,似鸟,能飞。迦萨甘用黄泥捏了一对小泥人,晾干以后,又在泥人身上剜了肚脐眼,然后从“生命树”上取下灵魂,往泥人嘴里吹,这对小泥人便活了,一男一女,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始祖。

类似这样造人的传说,几乎各民族都有,可能不同民族的人种是由不同的神所造,所以不同的民族都带有不同的特性与韵味,是这个神的子民,带有这个神的信息,这个神明在冥冥中看护着这个民族。

世界各民族的造人传说

在西方主要流传的是上帝耶和华创世造人的传说:传说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分出了昼夜;第二天创造了空气,产生了天;第三天创造了陆地和海洋,并造出了各种花草树木;第四天上帝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满天的星辰;第五天创造了水中的各种鱼类和天上的飞鸟;第六天上帝造出了地上的各种兽类和昆虫,并且按照自己的样子,用泥土造出了人类。

上帝先用泥土按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第一个男人。造好后,上帝往他鼻子中吹了一口气,人就有了灵,活了过来,上帝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亚当。上帝让亚当生活在伊甸园中,后来亚当感觉寂寞,上帝便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他们便是白人的始祖。

米开朗琪罗绘《圣经‧创世记》,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局部)。(公有领域)

除此之外,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相似的造人神话,下面略举几例:

北美印地安人神话:神灵“大者”用泥土捏了白人、黑人和红种印地安人。

迪埃格诺人神话:起初没有大地,到处都在黑暗之中,除了一片汪洋大海什么都没有。海下住着兄弟俩,其中哥哥特赛帕科马特从海里出来,创造了大地,并用泥土创造了太阳和月亮;然后又用泥土造出了第一个男人,再用男人的肋骨造了第一个女人,他们就是人类的始祖。

希卢克人神话:创世者乔奥克用白泥造出了白种人,用尼罗河的泥造了红种人,用黑泥造了黑人。

印度中部科尔库人神话:湿婆神玛哈德奥用乌鸦找到的红土造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并造了狗保护他们,这两个人就是科尔库人的祖先。

新西兰毛利人神话:有一位神用红泥按自己的形象捏成了人,然后往他嘴和鼻子中吹气,使他活起来,成为最初的人类。

澳大利亚神话:创世者庞德‧杰尔用泥土造了两个人,然后围着他们跳舞,往他们鼻子和肚脐眼里吹气,使他们活起来,成为最初的人类。

比兰人神话:创世的神叫梅鲁,他巨大无比,他用从自己身上搓下的泥土造了两个人,就是人类的始祖。

萨卡兰人神话:有一个218.196.207.8名叫萨拉潘代的神使用锤子将泥土锤成人,成为人类的始祖。

综合世界各民族的造人传说,虽然形式不同,但几乎都具有相同的内涵:天地形成以后,不同的神下世,按照他们自己的样子,以神力造出了人类,并赋予了人类灵魂,不同的神造了不同的民族和人种。

世界上所有的人种与民族几乎都流传着自己的造人传说。远古人类交通不便,各大陆都被海洋、沙漠等相隔,无法相通,文化隔绝、无法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流传于世界各地的造人传说内涵却都惊人地相似。人类的想像是随机的,其重合相似的几率非常小,但在全球所有民族和语言区域中,关于造人传说的内涵都是如此相似,如出自同一个模板,若非真实的历史,又是谁在冥冥中作了这统一安排?

参考文献:

1.《风俗通》(《太平御览》卷七八引)

2.《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