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主刘禅(207~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小名阿斗,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3年,刘备命丧白帝城,年仅17岁的太子刘禅继蜀汉帝位,史称后主,公元223~263年在位,前后共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中国历朝历代皇帝中列第11位。
公元263年,蜀汉为曹魏所灭,刘禅投降曹魏,被封为安乐公,居住于洛阳城,晋武帝泰始六年(271年)病死,享年65岁。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仅让蜀汉后主刘禅成为名人,也让他成为[扶不起来]的典型,但我认为,真正的刘禅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刘禅不仅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同时也是中国历朝历代亡国之君中最高寿的,其下场也是最好的(唯有末代皇帝溥仪可与之一比),若凭一个昏庸白痴的阿斗能执政这么久?降后还能客居他乡封爵俸禄颐享天年?
我认为我们需要改变原有[扶不起的阿斗]的看法,在这里给大家还原一个真实的刘禅:智慧、谋略、大度、仁厚……,一个具有大智若愚处事风格的刘禅!
1、刘禅不同于一般的[官二代],打小吃尽苦头
说起刘禅,对于他登基称帝前的经历,史料记载基本是个空白,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大家记忆中,恐怕只有《三国演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刘备怒摔阿斗]的记载,通过史料搜索查找,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早年时的刘禅,着实不同于曹丕、孙权等[官二代],是吃过很多苦的。
下面是南北朝时人裴松之注引的《三国志》中引自《魏略》的一段史实,那是在小沛大败之时,刘备受曹操、吕布的夹攻,仓皇弃家出逃,时年[数岁]的刘禅[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
到了建安十六年(211年),关中大乱,扶风人刘括逃乱至汉中,因系富豪,虽然是避乱,仍须有奴仆服侍,有人向刘括推荐,说有一个小童(即刘禅),可堪驱使,刘括遂将刘禅买去充做书童,一次闲谈时,刘括觉得刘禅言谈不俗,[知为良家子,遂养为己子]——把刘禅收为义子。
三年后,刘备从刘璋手中夺得益州,派其部下简将军入汉中寻找阿斗,从刘括那里知晓了这个消息之后,刘禅只身前往驿舍,拜见简将军,二人见面,寒暄过后,刘禅侃侃而谈,回答了简将军提出的种种问题,到最后,曾做过刘备内侍的简将军终于认定,面前的这个出落得一表人才的少年,就是当年赵云抱在怀内的阿斗,时任汉中都督的张鲁,为了巴结刘备,于是[洗沐送(禅)诣益州,备乃立为太子]。
从这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早年的刘禅是有一番含辛茹苦的辛酸,这段难忘的与众不同的经历,对于刘禅后来的性格有着深刻影响,在刘禅看来,打小经历过[从王子到贫儿],使得刘禅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懂得了有所不为才能够有所为的道理。
2、刘禅实是一个很有智慧的皇帝
我们知道,刘备称帝后两年即因夷陵一战惨败而归,在白帝城一命呜呼,刘禅接手的是三国中最孱弱的蜀汉,他爹留下的一堆烂摊子:外部是宿敌魏国一直虎视眈眈,盟友东吴又成势不两立;内部是精兵良将所剩无几,诸多将领又先后叛乱更是雪上加霜。
刘禅面对的局面可谓是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即便是老辣的刘备收拾起来都不容易,何况一个年仅十七岁的幼主呢?
然而刘禅继位后不过短短的五年时间,[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农业生产恢复了元气;[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国内局势实现了平定;[吴王孙权同恤灾患,潜军合谋,掎角其后],吴蜀联盟重修旧好;[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友邦良将纷至沓来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瞩目,不但使危机四伏的蜀汉政权彻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国家呈现一种中兴的气象。
刘禅先后立张飞的两个女儿为自己的皇后,又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了关羽之孙、关兴之子、年轻有为的蜀汉将领关统为妻,这样就将刘备政权最核心的势力变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脱脱又一个新版的桃园三结义。
曹魏大将夏侯霸不忍司马懿的迫害而投奔宿敌蜀汉,刘禅亲自出城迎接,妙言化解夏侯渊(夏侯霸之父)为黄忠所杀之仇怨,并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此夏侯氏之甥也。](张飞之妻乃夏侯渊的堂妹),短短几句话,轻描淡写中撇清了杀父血债,并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就此夏侯霸死心塌地跟定刘禅!
对于刘禅,最有资格评价的人便是诸葛亮,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史料有两条,一是《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对射援称赞刘禅,射援又将诸葛亮的话告诉了刘备,刘备听了非常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连丞相诸葛亮都称赞你刘禅聪明过人,雄韬大略,远远超过人们的期望,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二是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一个敏字,明确地肯定了刘禅的天资聪颖、敏锐通达。
3、刘禅又是一个很有谋略的皇帝
自古以来,少主重臣,就是一对冤家,能够和睦相处的极少,更多的还是以悲剧告终,诸葛亮为了打破这个定律,实现双赢,他选择了北伐,离开权力中心,给刘禅空间。
史载,诸葛亮生前辅佐刘禅不到十二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点,还基本上都是在刘禅继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刘禅年龄大些后,诸葛亮几乎就没有回过成都,一直呆在汉中。
诸葛亮的心思,刘禅显然是读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么真诚又多么令人感动:[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刘禅在后方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们意见如何,要啥给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费了很多钱粮,也从不表露出半点不满,诸葛亮一死,刘禅马上就停止了北伐。
诸葛亮死后,刘禅继续当政达29年,但诸葛亮一死,不到而立之年的刘禅即立马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国方略,他果断而沉稳地做出决定并知人善用:不再设置丞相一职,而是由二人分担其责,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费袆为大将军,主管军事,兼管行政,形成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说的白一点:对于重大军政大事的最终决策非得找刘禅来定夺不可。
这种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着刘禅绝不会允许再次出现[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的尴尬局面,有效避免了君权不振、权臣乱政。
蒋琬死后,刘禅更进一步强化了君权,自摄国事,总统一切军政大事,一直到蜀汉灭亡,将近20年之久,在这段时间内,蜀汉内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百姓休养生息,政局稳定,运转良好,没有出现一个大奸巨侫。
后期虽然宠信宦官黄皓,但仍牢牢地掌握着大权,内外政策精明平和,有黄老之风,受到朝臣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倘若姜维等主战派能够充分理解刘禅的治国深意,对外防御,据险固守;对内取和,积蓄国力,蜀汉的命运可能不是这样,甚至历史会改写。
4、刘禅也是一个很有大度的皇帝
刘禅的大度胸怀非一般帝王可比,从下面几个事例可见一斑。
刘禅继承帝位时,年仅17岁,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是呼,[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所有的事情刘禅都[按丞相说的办],对于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
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的口气和语感,简直犹如一个严峻的父亲在冷酷地调教不懂事、不听话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禅年纪渐长,诸葛亮仍紧握大权,刘禅依然没有彻底摆脱[见习]皇帝的命运,对此刘禅却能委曲求全,一让在让,不想引起国内的政治混乱。
尽管对诸葛亮发动北伐战争不赞成,但还是为诸葛亮鼓劲加油,可以说,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充分领会并严格执行了父亲刘备的教导以及对长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团结了内部领导班子,保持了统治集团的稳定,这样最终得实惠的还是老百姓,后人评价刘禅:[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可见刘禅具有一个政治家宽容大度的胸怀。
刘禅不仅对诸葛亮宽宏大量,对其他大臣也是如此,诸葛亮死后,李严、廖立、来敏、魏延、李邈等朝中军政大臣都对诸葛亮专权颇多微词,甚至怀疑其有不臣之心,但刘禅对诸葛亮生前推荐的人除了杨仪之外全部重用,仿佛和原来全然一样。
为了通过维护诸葛亮这面旗帜来保持政治稳定,忍痛将上朝对面奏疏的李邈斩首示众,快速平息了事态的蔓延,魏延叛乱被杀,刘禅对于魏延没有一概否定,而是下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刘禅后期生活腐化时,学者谯周和老臣董允上书劝柬,刘禅最多也就是无可奈何,而不是一怒之下大开杀戒,反而对他们委以重任,充分信赖,后主刘禅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里,对大臣动刀较少的一个了,这点非常难得。
5、刘禅还是一个很有仁厚的皇帝
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倒时,刘禅心急如焚,立刻派掌管朝廷文书的官员(尚书仆射)、平阳亭侯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并让他向诸葛亮询问此后的国家大计,同时日夜为诸葛亮祈福。
当听到诸葛亮的死讯时,刘禅连日伤感难忍,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并下令全国素服发哀三日,还升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至长水校尉,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继承了爵位。
后主兄弟,见于史料记载的有两位,一是庶弟鲁王刘永,因刘永看不惯黄皓的作派,致使黄皓也与刘永为敌,经常在后主跟前说刘永坏话,刘禅便渐渐疏远了这个弟弟,甚至十几年没有见他,但尽管如此,刘永却一是没有被杀头,二是不曾被流放,三是王位照旧。
另一个庶弟刘理,被封为梁王,蜀汉在刘禅当政的时间里,从没有发生过皇族倾轧、大臣灭族的事件,应当说是比较和谐的。
反观同期的其他两国,杀戮臣下或被权臣谋弑如同儿戏,魏国,曹植被手足同胞逼迫作七步诗,感叹[相煎何太急],后来的曹芳、曹髦、曹奂等幼帝则朝不保夕,东吴的孙皓更是将朝堂变成了屠宰场,无论是谁,只要看不顺眼,立马刀斧伺候。
263年曹魏大举攻蜀,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的难题时,他选择了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的劝说,放弃南退或归附吴国,而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
至于[乐不思蜀]这个故事,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看清了事实的真相,这实是刘禅的韬晦之计,说白了,刘禅是在装傻,而且装得特别像,装得特别真,用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轻轻遮过,[识时务]的刘禅不仅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跟随他的五十多个大臣及其家属(后均被封侯),还有蜀地与他哪怕有一点关联的一大群人。
试想:人为刀俎,你为鱼肉,而刘禅顺势而为,以一身之荣辱,一家之成败,换得全国之完璧,难怪后来的史学家惊呼:刘禅选择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他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孟子曾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刘禅是为数不多做到这一境界的[通明智达]帝王!
后主刘禅的仁厚有目共睹,成都人民非常怀念他,南北朝时期为他建立了专祠,与诸葛亮的武侯祠一东一西,位于昭烈庙前面的两侧。
偏居巴蜀一隅的险地,而能执政41年,成为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倘若没有过人之处,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有人把刘禅的执政完全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我觉得不够客观,也不是事实,因为诸葛亮于公元234年死后,刘禅又做了29年的皇帝,没有相当的智慧和能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纵观刘禅的一生,他的韬晦之功绝非其父刘备所能及,堪称是一个大智若愚、节俭爱民的政治家!刘禅的一生,是被误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阿斗]成为[弱智]的不佳名声并遗留后世,其祸源自罗贯中,他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有意贬低了蜀汉后主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