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三国时期被羞辱致死的曹魏大将于禁三国时期被羞辱致死的曹魏大将

于禁三国时期被羞辱致死的曹魏大将

自古以来,将军战死沙场都是一件成全名节之事,[马革裹尸还]更是一种英勇和壮烈,当然,能够建功立业,受赏封侯从而终生得享尊荣也是一名战士所愿,然而,有的人立有赫赫战功,也被拜将封侯,却由于[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没有了这番荣耀。

三国时曹魏的大将于禁就很好地诠释了这种事例,因为他虽然拜将封侯,却没有战死在战场上,一时的投降让他失去了一生的荣耀,最后被人羞辱而自感愧疚而死。

于禁这个人很有名,因为关羽的水淹七军,他也跟着[留名千古],更因为关羽成了关老爷,这个于禁就更是大大的有名,只不过,这个[名]是为了成全关老爷而出的,其实,于禁对于曹魏政权来说还是很有功劳的,还可以说是战功赫赫,否则,他也不会成为大将而和关羽对垒。

于禁是泰山郡巨平县人,原来属于鲍信的兵士,后投奔曹操,经过王朗的推荐,被曹操任命为军司马,在曹操攻打陶谦、吕布和黄巾军余部黄邵等人的战斗中有功,逐步升迁至平虏校尉。

真正让于禁出名的是在曹操讨伐张绣的时候。

曹操进攻宛城,逼迫张绣投降,可是,曹操却把张绣孀居的婶婶纳到自己房中,张绣感觉受到了羞辱,就对曹操产生了怨恨,曹操想除掉张绣,机密泄露,张绣率兵袭击曹操,曹操猝不及防,在儿子曹昂和大将典韦等人以命相拼的保护下,这才返回舞阴(南阳境内)。

当时曹操的军队非常混乱,各个部队都抄捷径小道返回曹操的大营,只有于禁约束几百名部下,且战且退,虽然有人负伤有人战死,却仍然保持着战斗阵型,等到敌人追击的势头稍稍有所缓和,于禁就慢慢整理好队伍,敲着战鼓回营。

途中,于禁看到十几个带伤裸奔的士兵,问清了是被青州兵抢劫,于禁就率兵讨伐他们,青州兵原属于黄巾军,曹操讨伐时投降,是曹操讨伐董卓时的骨干力量之一,曹操对他们多有宽容,当这些人遭到了于禁的问罪,就先跑到曹操那儿去告状。

有人劝告于禁说:[青州兵已经到曹公那儿去告你的状去了,应该赶紧到曹公那儿去分辨。]于禁说:[现在敌人还在后边,不定什么时候就会追来,不事先做好防备,用什么来抵抗敌人?况且曹公通达明智,诬告我又能起什么作用?]于是就挖壕沟、立营寨,等一切都布置好了,这才去见曹操。

等于禁把事情经过汇报过,曹操非常高兴,说:[淯水(曹操被袭击的地方)的危难,我已经惊慌失措,将军能在混乱中整顿队伍,责讨抢掠的罪行,安营筑堑坚守阵地,有不可动摇之节操,就是古代的名将,也不可能超过你啊!]正是因为这次战役前前后后的功劳,于禁被封为益寿亭侯。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于禁更加被曹操所重视。

于禁的另一次优异表现体现在曹操和袁绍的争战上。

到曹操和袁绍交战的时候,于禁被曹操委以重任,独立守卫延津,刘备在徐州反叛,曹操亲自东征刘备,袁绍这时候来攻打延津,于禁坚守,袁绍始终不能攻破于禁的营垒。

于禁又和乐进等人率领五千名步骑兵,攻击袁绍沿黄河设立的营寨,从延津到汲县、获嘉县,总共烧毁了袁绍三十多个营寨,杀死俘虏了几千人,袁绍部有二十几名将领投降,曹操又令于禁率军屯驻原武城,于禁又攻破了袁绍在杜氏津的其他营寨,于禁被升为裨将军。

官渡之战的时候,于禁回到曹操大寨,相持阶段,曹军和袁军都把各自的营寨连接起来筑起土山对峙,袁绍的部队向曹营射箭,很多士兵被射死射伤,曹军都很害怕,于禁督守土山,奋力作战,气势高昂,袁绍被打败后,于禁被升为偏将军。

袁绍死后,曹操又打败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平定了冀州,可这时候昌豨又一次反叛了曹操,曹操就派于禁前去征剿,一时没有攻克,曹操就派夏侯渊和于禁一道攻打,于禁急行军攻击昌豨,由于昌豨和于禁过去有交情,就主动前往于禁大营请求投降,诸将都认为于禁会把昌豨送到曹操那儿去,于禁却说:[你们不知道曹公一贯的命令吗!被围以后投降的不赦,奉行法令,这是下属服从上级的基本规则,昌豨虽然是我的老友,但于禁我会因此而失节吗?]于是亲自同昌豨诀别,流着泪将他斩了,这或许是一种另类的[挥泪斩马谡]吧!

当时曹操听说过这件事情以后,叹息说:[昌豨不到我这儿投降,而是去找于禁,难道这不是命吗?]从此更加器重于禁,等到完全平定昌豨所在的东海郡以后,任命于禁为虎威将军,这时候的于禁,其名声地位已经和张辽、乐进、张郃、徐晃齐名。

于禁带兵严肃齐整,缴获的财物自己一毫不取,因此赏赐特重,但他以法令约束部下过于严厉,所以也不得人心,也就是属于那种令人畏而不令人敬的类型。

有一个例子:曹操非常恨朱灵,想夺了他的军权,考虑到于禁威严过人,就派于禁去执行这件事,于禁带着几十名骑兵,手持军令直接冲入朱灵军营,解除了朱灵的兵权,朱灵和他的部下没有人敢动,朱灵被解除兵权后,只担任了于禁手下的督军,其他人都很震惊和服气,这就是于禁的行事,于禁升任为左将军,假节钺,连儿子也沾光,被封为列侯。

于禁的名声毁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这一年,曹操命令曹仁去樊城讨伐关羽,派于禁去协助,时值秋天,连下暴雨,汉水泛滥,平地水深好几丈,于禁等七军都被淹没,这就是有名的[水淹七军]故事,于禁同众将登上高坡,望着一片汪洋,无处躲藏又无路可逃,关羽又乘着大船逼近攻击,于禁只好投降,在这次战役中,同为将军的庞德被关羽所俘,不降被杀。

后来,东吴偷袭关羽,关羽丢失了荆州,死后其部下被俘虏,于禁也到了东吴,魏文帝曹丕登基当皇帝后,东吴暂时称藩国,将于禁送回到了魏国,曹丕召见他,于禁已经须发斑白,面容憔悴,流泪不止,曹丕用春秋时秦国秦穆公的大将孟明视的事安慰他,并任命他为安远将军。

魏文帝准备让于禁出使吴国,先让他到邺城拜谒曹操的陵墓,曹丕预先让人在陵堂上画上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不屈、于禁投降的图画,于禁看到以后,惭愧的无地自容,发病而死。

曹丕为什么不剥夺于禁的封爵,还继续任命他为将军,却又要这般羞辱一番呢?大概这就是帝王所玩弄的权术吧!

一方面,曹丕让汉献帝禅让出皇位,为避免天下人说他篡逆,必须对父亲的一班老臣给予安抚,更何况天下还有另外两个政权存在。

另一方面,他对于这种背叛自己阵营的人有着内心的厌恶,只不过,这种厌恶是不能公开表达的,张郃、张郃、徐晃等人都是曾经的叛将,只不过他们是敌对阵营中的叛将投归了自己而已,这种内心的厌恶曹操就有,听说于禁投降,曹操哀叹很长一段时间,说:[我了解于禁已经有三十年了,哪里想到到了临危处难的关头,他反而不如庞德呢!]

就是在这次战役当中,庞德也是被水淹,但他杀了想要投降之将,箭射完了,就用短兵器搏杀,抱着必死的决心,直至落水被俘,关羽想劝降他,庞德的回答是:[我宁可为国家而死做鬼,也不会做贼为将苟且活着!]庞德最初不是曹操的将领,而于禁是跟随曹操一步一步升至将军的,两相比较,其差别该有多大!这种内心极度的厌恶不能直接表达但还是要表达的,这就是曹丕也要羞辱于禁的原因吧!

于禁曾经在杀昌豨时说,不会因为古旧老友就失去做臣子的节操,可惜,他的投降,不仅失去了做臣子的节操,还失去了做人的节操!好在他还有一颗羞愧之心,这也是人们没有给他过多责难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