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魏延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

魏延所处环境的真实写照

三国时期的时候,蜀国的名将可是有很多的,五虎将是被人们熟知的,但是其实在蜀国还有一个将领也是很厉害的,这个人就是魏延,其实魏延是非常厉害的,战斗力也是十足的。

魏延作战勇猛,性格孤傲,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魏延争斗落败,为马岱所追斩,夷灭三族。

其实,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解魏延,因为有人根本就不会有象魏延那样的才干,更不会有他那样的经历。可一旦你看懂了魏延,你就会为他掬一抔英雄泪。

为了更好的解读魏延,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个象魏延一样的人打个比方。在一个单位里,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各方面的才干都很突出,可就是不入领导的眼。一方面不得不用他,但另一方面并不重用他,还处处打压他。领导身边的那些人,擅长阿谀奉承,惯于看领导脸色行事,对他处处掣肘。这一切让这个人成天怨气冲天,牢骚满腹。他对下级还算和颜悦色,可对领导和领导身边的人就没有好脸色,甚至公开冲突。这样的人,就是魏延这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写照。

在现实生活中,象魏延这样的人也是很遭人讨厌的。大家对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敬而远之。试想一下,谁愿意和一个浑身负能量的人呆在一起。更何况,领导都不把单位前途当回事,大家操那闲心干什么?所以说,魏延这类人只能越活越孤立,越活越压抑。蜀汉时候的魏延所处的环境就是这样。

1、不可不用,不被重用的魏延

在《三国演义》里面,处处刻画着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比如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要杀了他,说他脑长反骨。比如说烧上方谷,要把魏延和司马懿父子一起烧死。诸葛亮为什么非要置魏延于死地而后快呢?以我来看,是魏延让诸葛亮想起了一个人,所以才杀之而后快。

那个人就是关羽。魏延可以说是关羽的翻版。两人史书上的记载都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他们也都对诸葛亮和他身边的那些华而不实的幕僚将领嗤之以鼻。因此,诸葛亮认为他不好驾驭,十分反感。在史书记载里,凡是让诸葛亮感觉不好驾驭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比如说刘备托孤时候亲自任命的诸葛亮的副手李严。刘备其实对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干是不认可的。刘备托孤的时候,将统内外军事交给了李严。但诸葛亮为了他的北伐方略,在接掌蜀国之后,把所有权力尤其是军权高度集中在自己的手中。他直接就把李严从统治中枢排除了出去。李严根本就没有统领过内外军事,最后被诸葛亮流放了。

比如刘备的义子,才能出众的刘封。诸葛亮认为他不好驾驭,就向刘备进言,使刘备杀了刘封,事后刘备追悔莫及,痛哭流涕也无济于事。而关羽之死也有人怀疑与诸葛亮有关。

诸葛亮对李严他们如此,对于魏延当然也不会例外。只是魏延在汉中威望很高,能力出众。再加上诸葛亮手下没有大将,需要他这样的将领为他出力打仗。诸葛亮对魏延才采取了明升暗降,夺其兵权的策略,暂时留他一条性命。他把魏延从镇守汉中的汉中太守这一个实权方面大员,提升为凉州刺史。凉州当时还在曹魏的手中,任命魏延为凉州刺史真可谓搞笑。并且任命他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这样,魏延从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成为了诸葛亮手下直辖的将领,根本没有了单独带兵的权力。

从此,魏延就在诸葛亮手下做事,每一次诸葛亮出征都少不了他。可诸葛亮很少让魏延独立指挥作战,总是死死把他抓在手中。魏延多次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要求独自带一万军马和诸葛亮分路占领潼关,但诸葛亮不允许。所以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恨自己的才能不能用尽。

在这里,就牵扯到一个千古的争论,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策。这个奇策就我来看,纯粹是《魏略》的胡编乱造,根本站不住脚。魏延明确的是说占领潼关,而不是长安。这个问题等有时间我再专门写文章论述,这里就不多说了。

诸葛亮对魏延的使用是不可不用,不可重用。这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诸葛亮兵分两路,可这两路都没有让魏延起到关键作用。守街亭这路主力不让魏延去也就罢了,可连出箕谷的偏师也不让魏延去,派了久随诸葛亮的赵云去。

结果呢?诸葛亮后来总结经验时,在《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中有句话说得明白,[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看仔细这个[皆]字!两路兵马都是兵力超过对方被对方打败的,可见领兵将领的水平问题。看到这个结果,作为一个有能力而被迫旁观的魏延能没有怨气吗?

到了建兴八年,魏延终于得到了一次单独带兵行动的机会,他和吴懿一起西上羌中。他们行动迅速,势如风雨,突破曹魏封锁。在羌中他们招兵买马,很快组成了一支上万的强大骑兵。十一月,他们驰回川中,在首阳与前来截击的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作战,诸葛亮和姜维的劲敌郭淮被魏延轻易打得大败。

这一战完美的展现了魏延的战斗力。这次胜利,也是诸葛亮带兵以来屈指可数的大胜仗之一。因为这次胜利,魏延被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但令魏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独自领兵的机会了。

其实魏延这人情商很低。他不能理解诸葛亮对他的感觉。诸葛亮对魏延的感觉就如同唐僧对孙悟空的感觉一样。魏延只感觉到头上的紧箍咒的疼,却感觉不到诸葛亮对他的依赖。这样一来,魏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压抑。

慢慢的,魏延对诸葛亮和他周围的人越来越不满。诸葛亮还用了个专门和魏延作对的有名的小人杨仪当长史。一看这个主管后勤军纪的官职,我就立刻可以知道魏延平常受的是什么气了。就像你遇上个故意刁难你的财务科长和纪律委员一样,你要借钱报销都处处卡你,天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找你的麻烦,你会高兴得起来?要不然魏延会气得拔刀要砍杨仪。可有什么办法,诸葛亮是这些人是后台,这一切都是他默许的,魏延再不满又有什么用。

2、诡异的魏延之死

到了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魏延还是先锋,驻扎在大军前十里的地方。诸葛亮最后病死五丈原,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魏延的生命也跟着走到了尽头。

看史书中记载的魏延之死,感到细思极恐。首先,诸葛亮临死前安排退军计划竟然不通知魏延参加!?第二,安排退军,让魏延断后,但对他置之不理,如果他不听将令,就抛弃这支部队不管了。这就是所谓的爱兵如子办事周到的诸葛亮做的事?!第三,费祎去试探魏延的口风,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第四,魏延为什么要烧毁栈道?第五、栈道烧毁了,杨仪他们怎么撤回了西川?第五,魏延是蜀汉最强的武将,怎么会败给杨仪?这一连串的疑问最终只指向一个答案,那就是魏延必须死!

魏延为什么必须死,那是因为诸葛亮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继承人,他密表刘禅,让蒋琬接替自己,下一个接班人是费祎。而诸葛亮死后,无论从职位,资历都该魏延来接管大军,这是诸葛亮不允许的。再加上,诸葛亮一死,他知道剩下的这些庸才根本担当不起北伐的重任,最终只有苟延残喘。这样魏延已经没有用处了,还会因为和诸葛亮的团伙发生冲突影响诸葛亮的布局。那怎么办?只有除掉魏延。

而魏延呢?魏延苦熬一辈子,终于熬到诸葛亮死了,可以一展身手了。他满心想接管大军,继续北伐。因为蜀汉剩下的这些人里面,真正继承刘备的遗志,一心要北伐光复汉室的,而且有能力实现北伐的只有魏文长。可是当他明白过来诸葛亮一伙已经抛弃了他,他的所有的希望都要泡汤的时候,他选择了铤而走险的这条路。逼杨仪他们交出兵权,听从指挥。这正中了杨仪、蒋琬、费祎他们的下怀,实际是也就是诸葛亮的下怀。

至于是费祎去探口风,就是为了刺探魏延的态度,一看魏延要中计,马上回去依照诸葛亮的遗计行事。至于说烧栈道云云,杨仪他们走在前面,还真不知道是谁烧的呢?而且魏延只是要接管兵权,要杀的是杨仪,烧了栈道对他有什么好处?阻挡急切回归的军队对魏延有什么好处?这些都是栽在魏延身上的罪名。

杨仪费祎在外,蒋琬在内,硬生生给魏延安上了反叛的罪名。据《魏略》记载,是杨仪进攻魏延,魏延不战而退,落得个士卒离散。魏延至死不叛逃魏国,死也要回汉中诉冤,被马岱所杀。

这一切只能佩服诸葛亮的高明,真是连环计,计套计,死人算活魏延活杨仪。杀了魏延,杨仪也没有得到好处。因为诸葛亮的继承人也不是他。最后他被费祎举报,(费祎先出卖魏延后出卖杨仪,他后来接诸葛亮的班真是名至实归)被逼自杀,落了个为别人做嫁衣裳的下场。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写到最后也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在魏延的传中明确说魏延[不便背叛],为魏延洗冤。而且陈寿别有深意的写了《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这篇传记里都是被诸葛亮所处理的带有一定冤情的人物,魏延杨仪赫然列在里面,这也暗示着一些东西。

杀魏延者,非马岱、杨仪、蒋琬、费祎也,乃诸葛亮也。《三国演义》里面罗贯中就根本直接指出了这一点。他在书中写的是诸葛亮遗计杀魏延,直接指出设计的就是诸葛亮。

3、魏延的出路是什么?

那魏延就没有出路了?有。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三条出路,要么混,要么忍,要么滚。

混,那就是老老实实带兵回来,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从此退出江湖,混天过日子。不去参与权力的斗争。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一来,也就不会再有人来谋害魏延了。魏延躲开了权力斗争的漩涡,顺便也可以看看杨仪的下场。

忍,那就是要咬着牙忍耐。老老实实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带领军队任劳任怨的为全军断后。不管怎么样,也要按照朝廷的指示办事,就算是在本事不如自己的人手下也要恪尽职守。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对手抓住把柄。这样才能度过不利的时间,去等待未来的机会。当时蜀汉已经没有了大将,魏延只要忍得了一时,等刘禅主政,终有翻身的机会。

滚,那就是跳槽。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魏延这样的大将,投靠哪个国家都受欢迎,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后来连夏侯霸都跑杀父仇人的蜀国来了,魏延有什么地方不能去呢?

可惜,魏延哪条路都没有选,最后选了别人给他算计的一条死路。惜哉,魏延!痛哉,魏延!哀哉,魏延!

往者已矣。在这里,我奉劝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苦苦挣扎的魏延们,看清魏延的道路,选择好自己正确的人生方向,不要再重蹈魏延的覆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