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7月,刚刚称帝不久的刘备发兵数万,东伐吴国。第二年,东吴都督陆逊在夷陵用火攻大破蜀军。刘备一败再败,狼狈逃回白帝城。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刘备在战败后不久就在白帝城托孤并去世。但实际上,从公元222年闰六月夷陵战败,一直到公元223年四月病逝,刘备在永安住了长达10个月之久。
在这10个月的时间里,刘备究竟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呢?他为何一直没有再回到蜀国成都呢?
一、为夷陵之战收尾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夷陵战败以后,陆逊带兵一路追击,是诸葛亮曾经摆下的[八卦阵]立了大功,将陆逊等人困住,救了刘备一命。
而真实的历史上,救刘备的,是赵云和马忠。
刘备率领着残兵败将,退守白帝城后。东吴大将李异、刘阿等人接踵而至,屯驻南山,同时,吴将徐盛、潘璋等人也跃跃欲试,[竟表言备必可擒,乞复攻之。](《三国志·陆逊传》)
刘备率领着这支残军,显然已经不能再战,于是他火速令在江州守备的赵云进兵至永安接应。同时,巴西太守阎芝听说刘备惨败的消息,也派遣马忠率领5000人马赶来支援。
东吴方面看到蜀汉援军已达,而曹魏大军此时也在南阳驻扎,随时有可能南下坐收渔翁之利。于是,孙权命令撤军。
至此,夷陵之战才算真正落下了帷幕,吴、蜀双方也从此停止了军事摩擦。
二、改[鱼腹]为[永安]
刘备进驻的白帝城,是当时鱼腹县的治所。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叫[葬身鱼腹],刚刚经历了大败的刘备,显然也觉得[鱼腹]二字不太吉利,于是便将这里改成了[永安]。
而且,刘备在这一住就不走了,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他还在这里修建了自己的行宫——[永安宫]。
刘备这次的改名和命名,并非只是图个吉利,里面还大有深意。刘备一生坚毅豁达,虽然几经惨败,流离失所,但始终矢志不渝,奋发图强。即便是在人生暮年,他仍然发动了汉中之战、夷陵之战,其表现甚至可以用曹操的名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形容。
但夷陵之败时,刘备的这种精气神已经没有了。
当他在战场上被孙桓追击时,曾经哀叹道:[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于此!](《三国志·吴书·宗室传》)
刘备所言不虚,想当年刘备封侯拜将之时,孙桓还是个黄口小儿呢!
但是,此时,失败已经让刘备心力交瘁。所以,他改名[永安],更是内心中对平和、平静、安宁的期盼,什么帝王霸业,什么复兴汉室,对他来说都已退居次席了。
三、修复与孙吴的同盟关系
虽然孙权由于忌惮曹丕偷袭而不得不退兵,但孙刘两家并未公开声明结束战争状态。因此,对于刘备来说,当务之急,乃是修复与孙权破损的联盟关系。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这里显然有为刘备脸上贴金之嫌。试想,刘备刚刚在夷陵惨败,孙权对他何惧之有?
而孙吴方面的记载是这样的:[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这里说的是,刘备对两家不和十分内疚,主动写信给孙权,请求修复两家的关系。
而且,刘备不光给孙权写信,还给陆逊写了一封信。《三国志·陆逊传》注引《吴录》:[刘备闻魏军大出,书与逊云:‘贼今在江陵,吾将复东,将军谓其能然不?’逊答曰‘但恐军新破,创夷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若不惟算,欲复以倾覆之余,远送以来者,无所逃命。’]
刘备对败于陆逊,一直耿耿于怀,于是在听说曹军准备南下侵吴以后,写信给陆逊,以调侃的语气问道:[我将再次引兵东征,将军认为可以吗?]
然而陆逊却[不解风情],一点面子也不给,直接怼刘备:[你要敢再来送,包你有来无回!]
从东吴都督陆逊的口气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孙权实在没有惧怕刘备的理由。
《三国志·吴主传》:[(公元222年)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
所以说,应该是刘备主动求和在先,而且已经承认了荆州为孙权所有的既成事实。而孙权已经得了实惠,况且还有北方曹魏的威胁,于是派人到白帝城恢复同盟关系。当刘备去世后,他又马上命人到蜀国吊唁。
四、反思战争失败原因
夷陵战败以后,刘备并没有回成都,而是在永安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时光,这是为什么呢?
试想一下,刘备当时不顾朝臣的反对,信心满满的御驾亲征,结果竟然被一个小他几十岁的白面书生打得狼狈而逃。
这种羞愧,让已经贵为九五之尊的他,很难再回成都,面对巴蜀父老了。
再有,战败后的刘备,也一直被愤怒、羞愧、不解等各种负面情绪所困扰,他需要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过一段平静的日子,反思战争失败的原因,平复自己的情绪。此时,处于边境上的永安,无疑是最理想的所在。
然而,从刘备写给陆逊的信中,我们看到刘备其实心底是不服气的。刘备也说过:[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耶!](《三国志 陆逊传》)。
他跟项羽一样,将失败的主要原因归为天意,而不是他们的指挥失当。
于是,刘备给在成都镇守的诸葛亮下达了一道命令:[(章武二年)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三国志·先主传》)
也就是说,刘备让诸葛亮在成都的南北郊,设坛祭祀天地,以弥补自己即位后没有去郊祭天地的过失。
刘备将失利的原因归咎于天意,但他不像袁绍一样,对曾经劝阻自己出兵的赵云和黄权进行反攻倒算。
夷陵之战后,黄权被迫投了曹魏,但其家属仍在成都。当有人想按照律令将黄权的妻儿法办时,刘备却阻止了,他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三国志·黄权传》)
可见,尽管心有不甘,刘备实际上已经自己承担了战争失败的责任。
五、追封刘禅的母亲甘夫人
在历史记载中,刘备一生有妻妾4人,分别是孙权之妹孙夫人,吴懿之妹吴夫人,糜夫人和甘夫人。其中,吴夫人是刘备入蜀后娶的,孙夫人是刘备得荆州后娶的,只有糜夫人和甘夫人算是跟刘备共患难的妻子。
而其中更受刘备宠爱的,无疑是生下了刘禅的甘夫人。不同于生于徐州豪门的糜夫人,甘夫人与刘备一样是[生于微贱],但她不仅长得漂亮,更是识大体,有远见,是刘备的贤内助。
当年,曹操南下取荆州,刘备顾不得妻子,丢下甘夫人和刘禅而逃,幸好有赵云保护,母子俩才免遭毒手。
但甘夫人并没有等到刘备称王、苦尽甘来的那天,就在南郡病逝,并葬在那里。
刘备在白帝城时,回顾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肯定也想到了这位曾经陪伴自己打拼多年、无处安身的甘夫人。刘备对她是有愧的。
所以,他[追谥(甘夫人)皇思夫人,迁葬于蜀。](《三国志·二主妃子传》)刘禅继位以后,经诸葛亮表奏,甘夫人又被追封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惠陵。
六、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
刘备东征时,就已经是一个花甲老人了。战败后,因为心情郁闷,再加上得了痢疾,身体每况愈下。于是,在永安,他开始安排自己的身后之事。
1、权力分配
[章武二年,先主征(李)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国志·李严传》)在东汉时,尚书令的权力和地位在三公之上,十分显赫。刘备做汉中王时,让自己的心腹法正为尚书令,法正死后,又命刘巴接替。
刘备在永安建立行宫以后,因为刘巴去世,他安排李严接替,也算是补了这个职位的空缺。
刘备任命的三任尚书令,均是刘璋旧部,而李严又是当时这股势力之中的佼佼者。因此,刘备此举,实则有平衡蜀汉内部派系平衡的用意。在后来的托孤时,刘备让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更是体现了这样的初衷。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
2、筹划未来
受小说、电视剧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是刘备生命垂危之际,才将诸葛亮召到永安的,实际上并非如此。考虑到当时的交通状况,这也不太可能。
早在章武三年二月,诸葛亮就已经到了永安,并在此与病中的刘备相处了两个月之久。
在这两个月中,刘备与诸葛亮对蜀汉的今后的发展及人事安排,肯定进行了周密筹划和几番长谈。
对于二人是如何筹划未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在能得到的一个信息是,刘备提到了一个人不可大用,那就是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三国志·马谡传》)。
许多人拿这个例子来说明刘备看人之准、眼光之毒,远胜诸葛亮。但从另一个侧面,我们还可以推断:刘备已经赋予了诸葛亮绝对的权力,他可以在将来重用任何他所看中的人。
3、临终托孤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讨论一下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句备受争议的遗言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句话里的争议,就是出在[自取]两个字上:如果刘禅不能胜任,刘备究竟是想让诸葛亮在刘备儿子们中[自由选取]一个人做皇帝呢,还是让他可以自己来呢?
有人认为,这是刘备在故意试探诸葛亮,体现了其帝王心术,暗藏心机。
而我认为,刘备将死之人,如此试探,反而会有损君臣关系,画蛇添足。倒还不如在临死时与诸葛亮坦诚相见,以国相托,给诸葛亮最大的操作空间,让其施展抱负。必要时,诸葛亮甚至可以废黜刘禅,自己继承皇位。要证明这一点,我有如下理由:
(1)、刘备让儿子们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
[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事之如父],很显然,这是刘备在确认了诸葛亮为第一辅政大臣以后,再次提高诸葛亮的主导地位。
(2)、自古老皇帝去世前托孤于数个大臣,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托孤于两个托孤大臣,还再安排一正一副,这就很少见了。
一般来讲,皇帝为了防止大臣专权,肯定要让两个托孤大臣平起平坐、互相制约。
但在刘备的遗嘱中,诸葛亮和李严是上下级关系。李严要服从于诸葛亮的安排。
而事实也证明,刘备死后,李严根本起不到制衡诸葛亮的作用。诸葛亮让李严留镇永安,不能返回成都,而李严只能照做。
(3)、刘备一生也曾两次被别人托孤。一次是在徐州,被陶谦托孤,一次是在荆州,被刘表托孤。
我们回顾一下这两次托孤,就会发现,陶谦、刘表的托孤,与刘备竟然出奇的相似。
陶谦托孤于刘备时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三国志.先主传》)
于是他真的把徐州让给了刘备。
刘表托孤于刘备时说:[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后,卿便摄荆州。](《三国志•先主传》注引《魏书》)
刘表让刘备统摄荆州,只可惜,因为蔡氏家族的阻挠,未能成功。
陶谦、刘表当时均有后代,为何还要托孤于刘备这个外人?这正是三国时代的[丛林法则]:天下大乱之际,由一个弱子继位,即便手下没有权臣篡权,周围也有一批强邻虎视眈眈、垂涎三尺。如果因为弱子无能,被人吞并,还不如将基业交到强人牛人手里,让子孙后代等着[分红]、享受荣华富贵就好。
这一招,也是现在许多家族企业要走的路,与其把偌大的企业交给不争气的子孙,还不如交给职业经理人去打理,起码子孙后代可以衣食无忧。
刘备在经历了夷陵之战以后,方才领悟,对于他的子孙们来讲,或许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安安才是真。因此,在给自己儿子们的遗言中,他没讲什么治国的大道理,而是再三叮嘱他们,多读书,一定要做个好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结语:
刘备在永安的最后岁月,先是给夷陵之战匆匆收尾,同时还修复了与孙吴的关系。他没有勇气也没有心情再回成都,而是把这里改成了永安,痛定思痛,回顾人生。在弥补了对心中挚爱甘夫人的亏欠以后,他还对自己的身后事做了稳妥的安排。当做完了这些事情以后,他终于可以为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划上一个不那么完美的句号了。